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眼就到了2011年的春天,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都会想:生活总是会越来越美好,理想与现实并不一定是对矛盾体,我期待这种平衡带给我的充实感能持久下去……  相似文献   

2.
陈林 《贵阳文史》2011,(3):27-28
一边是家长的读经热潮,一边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约束,这群读经幼童常常漂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在于:家长希望通过读经来塑造一个理想中“君子”形象。这个“君子”仁爱、贤德、孝顺;然而现实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小学升初中数学等知识是必学的,也就是孩子不可能脱离整个教育体制而仅仅只读经书。但13岁之前又是大家所公认的读经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刘丽华 《黑龙江史志》2009,(10):51-51,56
司马相如是西汉独一无二的大辞赋家,其作品词藻富丽,意境阔大,无人可及,后人称其为“赋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但也时为后人诟病。本文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研究对象,从更名事件到“窃妻受金”,从宠倾一时到“称病闲居”,从病免隐居到作《封禅书》,分析司马相如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司马相如是西汉独一无二的大辞赋家,其作品词藻富丽,意境阔大,无人可及,后人称其为"赋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但也时为后人诟病。本文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研究对象,从更名事件到"窃妻受金",从宠倾一时到"称病闲居",从病免隐居到作《封禅书》,分析司马相如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李亚梅 《丝绸之路》2009,(18):62-63
本文从《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角度,探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钟爱的原因。作者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时,观照角度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杨凯 《沧桑》2010,(4):117-119
"我们研究太平天国经济史时,首先探讨和剖析洪秀全的经济思想,便可得升堂入室的锁匙。"[1]自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即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圣库制度。定都天京后,《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然而基于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未曾施行,其后实行"照旧交粮纳税",还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了"着佃交粮"的政策。进入太平天国后期,《资政新篇》成为新的施政纲领,洋溢着资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以“文化”为旗,意在改革传统中国的政制和思想,其文化的意涵较今为广阔。我们仅从科学、儒教、白话文三个方面,联系当下的事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乡村教师的巨大奉献。此系列报道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师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杨思 《中华遗产》2014,(5):160-160
在为做正定古城的策划而阅读的海量资料中,有这样一条“史料”反复出现:清朝末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奉命筹划修建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几经勘测,决定把铁路东西两端的起止点分别设在正定府和山西太原府。但清末年间铁路尚属于新生事物,正定府的乡绅生怕铁路坏了风水,一致反对在正定设站,极力疏通各种关系,要求铁路改线。最终,正太铁路的东起点从正定移到了滹沱河南岸的石家庄。这一决定,也为两座城市今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李文 《黑龙江史志》2013,(11):23-24
民主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现实。在毛泽东的民主执政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人民民主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实现人民民主理念的现实考量,"大民主"的实践则显示毛泽东混淆了理想民主与现实民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白天 《神州》2003,(12)
孙大午说:“小时候我看到大家伙儿年头忙到年尾,累得不行,还是吃不饱肚子,我心里就痛苦得不行。我想,长大了我一定印大批的钱,从天上撒给大伙。这东西怎么就这么缺呢?” 大午集团办公室主任李文生告诉记者:“董事长被抓后,大午集团的中层以上的干部经常开碰头会,我们一致商定;假如被判刑,哪怕三年不拿一分钱工资,我们也要坚守岗位,直到把董事长等出来。” 孙大午说:“很多人误解了我的意思。我要建的社区跟他们理解的不一样。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公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免费享受社会财富。我从来不否认,大午集团的资产是我的,但是,我之所以说资产姓公不姓私,是说这个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我的财富。”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厚义先生就孙大午一案发表评论说:“非法集资”这个词,我认为很快就和‘投机倒把’这个词一样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1936年4月20日午夜,巴金在给太原一个名叫赵黛莉的女青年的一封信中写道:"你十二岁就读了我的《砂丁》,那太早了。我想到那事情心里很不安,我不该拿那惨痛的图画来伤害你的孩子的心灵。你在十六岁时读了《家》,我知道你会喜欢它,因为那主人公正是一些和你同样的青年。他或她有一颗纯白的心,有一个对于正义的信仰,爱一切需要爱的人,恨一切人为的、不合人性的传统。……我有许多话要和你说,譬如谈生活,谈文章,都需要不少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14.
张乐涵 《神州》2013,(1):12-12
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的日本,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蓝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逐渐增多。日本近代教育普及速度之快,是世界之最,其中包括女性教育。中国女性教育与日本女性教育发展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中国女性教育没有提出"良妻贤母"的明确教育目标。由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长期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状态,欧美多国文明集汇于此,使中国女性有了更广阔的目光。诸多倡导新道德推翻旧道德的革命家,更是将女性解放放入革命之中,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状况并不乐观,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要积极正确引导,提倡"理性创业",加强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和条件,呼唤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更多的的理解和关爱。  相似文献   

16.
理想与现实: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司法建设中的经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燕 《近代史研究》2008,(4):107-12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最高司法当局一直勉力争取中央统一解决地方司法经费,1940年拟议多年的议案终于付诸实施。这一过程曲折迂回,起伏跌宕。统治者对司法建设的复杂认知,国家经济实力和战时环境,利益重新分割的矛盾,监督制度的落空,都对地方司法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形成窒碍,最终使划拨经费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17.
任东波 《史学集刊》2005,75(2):19-21
作为一个词汇或学术概念的共同体(community),尽管其含义常常随着观察或研究视野的变换而大相径庭,但人们都不能忽视界定共同体的几个要素: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观念以及上述要素在特定时段内的互动方式。然而,这些阐释似乎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共同体的含义,以至于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还是一种充满温馨的良好感(feeling),  相似文献   

18.
复兴社作为力行社的外围组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成为国民党内最有影响的、也是最令人害怕的政治派系。现在,据回忆录、访问记,以及一些国外的情报机构资料显示,该组织不仅仅是一个恐怖组织,而且是一个政治派系,它体现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丛生的南京十年期间所关心和寄予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彼此间的信任早已崩塌,理念的分歧最终变成了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出生于落后而又封闭的农业宗法社会,因此在12岁以前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直至12岁前往夏威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这才知道中国之外还有这么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特别是近代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