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贵刊2009年第7期刊登了忆江南先生写的《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蔡伦》一文,其中的部分内容与史实有出入,也有欠翔实。为还历史原貌,以正视听,本文以挂一漏万之补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卢经 《炎黄春秋》2001,(7):78-80
中国封建专制君主政体延续二千多年,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势力和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吸取了历朝兴衰成败的教训,强化了这种政体,在18世纪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帝制。这种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皇权的形成和高度发展,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封建官僚制度则十分完备,这种比较完备的政治体制具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陷,官吏侵贪是其缺陷之一。官吏侵贪的实质是官僚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乾隆中叶,吏治迅速腐败,官吏侵贪肆无忌惮,成为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林辉 《福建史志》2002,(2):44-45
真正意义上的鸦片走私始于1796年(嘉庆元年),因为这一年嘉庆皇帝颁旨,查禁鸦片从外洋输入,禁止国内种植罂粟,并决定从关税表中剔除鸦片一项。中国早期的鸦片走私主要集中在广州附近,特别是在零丁洋面上。但自19世纪20年代以后,鸦片走私开始向福建沿海发展,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两次,即1823年和1832年。鸦片走私会从广州附近转向福建沿海,主要是英国在印度实行的鸦片政策导致鸦片滞销需拓展新的销售市场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皇权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宋代为基点,透过大量史料,分别从思想史与政治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进行了历时性的考察。在思想史视野内的考察,主要阐述了王朝政治的参与者士大夫的皇权观与君主的自律意识。"君"或"君主",在先秦的指归为诸侯国君,自秦始皇开始则专指皇帝。然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形成后的士大夫,则有意无视了这种不同,在儒学国教化以及理学的社会普遍化的强势背景下,大量发掘先秦政治言说中对君主限制的内容,作为限制君主制政体下绝对君权的理论武器。"君德成就责经筵",通过对皇子和皇帝进行的为君之道的正常制度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士大夫的皇权观到君主的自律意识,成功地完成了理论位移。让多数君主在为君之道的框架内,难越雷池一步。在政治史视野内的考察,主要考察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君臣关系。在君臣互相依存合作的前提下,历代士大夫为了防止名义上绝对君权的暴走脱轨,苦心积虑,对皇权实施了种种规范,本文归纳形容为"天"、"道"、"法"三个紧箍咒和"不文律"、"公议"、"留名的青史"三堵墙。本文还通过具体的政治实态揭示出,谏官、御史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完成天子法官的使命,却基本沦为政治集团的鹰犬。笔者视派系政治是理解中国政治史的一把钥匙。具体的考察显示,中国历史上的皇权经历了一个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转化的过程。尽管皇权在各个历史时期、甚至在同一王朝的不同时期消长都有不同,但实质性皇权由于政治制度的日臻完备等因素,发挥作用的余地愈来愈小,而显示权威的象征性因素却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5.
一 皇宫建筑是皇权的表征 皇宫是皇帝居处之所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皇宫的选址设计、建造格局历来为封建帝王所重视。由于古代自然科学水平较低,人类对许多自然界的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便把自然界的现象与人事间的事相比附,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学说。皇帝利用这一学说,自认为“受命于天”、“奉天承运”,是天帝的儿子,人间的  相似文献   

6.
7.
正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西汉末丞相改称大  相似文献   

8.
满族服饰与皇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服饰与皇权常晓辉服饰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衣冠服饰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被用来御寒护肤、美化生活,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与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具有政治意义,是区别社会等级、维护皇权的一种手段。满族统治...  相似文献   

9.
游字明 《文史天地》2012,(10):54-55
在皇权时代做官很威风也很窝囊。做官威风,是因为那时的官员手中权力不受民意“干扰”,可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做官窝囊,则是由于因为专制权力系统极端封闭,一个人干实事、得到老百姓拥护,未必能在“体制内”得到好的评价,反而可能遭遇更多的非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赏赐大臣的内制珐琅日用器物,当是铜胎掐丝珐琅器。康熙朝工匠借鉴西洋方法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降朱批奏折中有关珐琅的记载较多,广州已烧造带有珐琅的时辰表、鼻烟壶等仿西洋物件,内廷也研制出珐琅器。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后弃用"法蓝"译名,改为"法琅"或"法瑯"。康熙帝命令工匠制造珐琅器有华洋竞胜的原因存在。《万寿盛典初集》记载皇室成员进献的礼物,可见皇四子胤禛进献珐琅器物颇费心思。康熙帝赏赐宠臣画珐琅鼻烟壶、瓷碗、水盛、砚台盒、圆香盒,被大臣视为宝物,他们感谢皇恩浩荡,奉为家传宝物,表示报恩效忠。清廷制成画珐琅高档奢侈品,成为皇权神圣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论皇权专制时代的商品经济李正图商品经济的历史很悠久。恩格斯指出:它是“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①而出现的,并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末期已经比较发达”。本文主要研究皇权专制时代商品经济的特点以及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一首先探讨皇权专制时代商品...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权力都是最恭顺、最合作的,他们极少有西方知识分子那种监督、批判权力的想法,人生最大的梦想莫过于“为王者师”,即替君王出谋划策,实在“师”不了,能够安安稳稳地做个王者“臣”也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动、领导者多半是像李自成这样的纯农民或刘邦这样的村干部,顶多也就像洪秀全这样的高考落榜生,绝少有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举人、进士之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皇权问题在明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明朝皇帝集立法、行政、军事、司法大权于一身,实行极端君主专制统治,在封建社会晚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本文拟对明代皇权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作一初步探讨。 所谓皇权的政治基础,是指皇帝在实行专制极权统治时所借助和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政治派别和政治集团。这些政治势力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居于上层地位,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他们与专制皇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两件有关皇帝之死的著名疑案:一是宋太祖赵匡胤之死,身有“烛影斧声”之说,宋太宗赵光义似乎逃脱不了干系;一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玄烨之死,也有“改诏夺谪”之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 也乎逃脱不了干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皇权至高无上,争夺皇位的斗争从来没自停息过。但是,绝大部分帝王的暴死都是清清楚楚的,唯独这两桩没有着落,一系弟弑克,一系子弑父,都是极其隐秘、极其残酷的,留下了千古奇案。笔者不是历史考古学家,也无暇去考证此事的真伪,倒从从历史的轨迹中悟出一点学问,那就是闭关自日的中回,申央纪视之著。…  相似文献   

15.
秋审制度是清代一项重要司法审判制度,它在中华传统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秋审制度起源、有关法律条例、秋审制度的执引及秋审与皇权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借此进一步深化对秋审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龙山 《黑龙江史志》2008,(10):12-13
秋审制度是清代一项重要司法审判制度,它在中华传统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秋审制度起源、有关法律条例、秋审制度的执引及秋审与皇权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借此进一步深化对秋审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明朝皇权转移之际种种关涉政治合法性的博弈进行考察,透视明代皇位继承的文化和心理条件,对帝制体系运行中传统、实力、社会心理、人事关系间的纠结进行剖析。明代除曾发生建文、永乐间武装争位情况外,其他过渡较平稳的皇权转移仍常伴随围绕政治合法性的博弈,皇帝、士大夫、后妃、贵族、宦官都在其间扮演角色。皇权转移关乎国运、政局、民生,由此形成具有制度、文化、时局综合含义的更替规范和社会期待。这种期待,具有一定程度上降低皇权随意更迭的约束作用,凸显合法性构建的必要,但总体而言,明代皇权转移仍在传统政治范围内,没有发生“转型”的明确迹象。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史学界通常认为,由于路德的背叛,这次革命蜕变为封建诸侯加强自己权力的工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德国宗教改革与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不同。它的任务不是推翻封建制度,夺取政权,把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而是驱逐罗马教皇外部势力,消除封建分裂割据  相似文献   

19.
清初(1644—1722),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乱而治的转变,在这场社会变革中,两代君主——顺治与康熙皇帝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均有一系列举措,着力调整明末以来混乱的社会局势,以图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统治根基,并进而重建统治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1月至12月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的《康熙王朝》50集故事片,收视率很高,一时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媒体发表了一些评论,褒贬不一。有一点不能否定:许多观众喜欢看,觉得有看头;演员的才华在此剧中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每个角色都有个性,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