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6年写《米芾氏族和宗教信仰的疑问》(发表于《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曾推想米芾是火祅教徒,又从陈垣《火祅教入中国考》(以下简称《陈考》)之说,以为火祆教就是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并举出琐罗亚斯德教的若干特征,作为米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考古发现的中古胡裔墓葬中,常见半人半鸟形象。有关该形象的宗教属性,学界观点多有分歧,主要将其视为几种不同的神祇。本文结合国际学界有关琐罗亚斯德教研究的成果,以图像本身为主体史料,对学界将该形象视为达曼·阿芙琳与斯罗什神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将其解读为任何一种神皆不成立。半人半鸟形象应为护持火坛的祭司,是典型的琐罗亚斯德教象征,其创作意匠乃受古波斯"神赐灵光"的影响,意为将信众对火的崇拜传稟上神。这一形象比较真实地表达了琐罗亚斯德教礼仪中拜火这一重要特征,反映了古波斯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2015年8月10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教授艾莉森·贝茨女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了"乌兹别克斯坦阿卡察可汗-卡拉遗址发掘"的学术讲座,介绍了近二十年来悉尼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在阿卡察可汗-卡拉地区所做的考古工作及其重要发现。阿卡察可汗-卡拉位于阿姆河下游,古称花剌子模。讲座重点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后的都城遗址,特别是在西北小城内10号区域发现的一处礼仪建筑。在建筑的回廊和大厅的壁面上均有描绘细腻精美的壁画,其中位于大厅南壁的一处高达6米的人像,显得尤为重要。人像被描绘为侧面站立的姿态,佩剑、头戴高冠,表明他的高贵身份。通过考证人像上衣饰带和颈部项圈上图像的题材,她进一步论证这些图像与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经典阿维斯塔关联紧密。贝茨教授认为这处建筑内的用火遗迹反映出琐罗亚斯德教的存在与影响。在公元前后的遗址中发现这些壁画,说明祆教的象征——鸟祭司在花剌子模存在的年代比以往认识的早5-6个世纪,因而可能需要重新评价花剌子模在中亚琐罗亚斯德教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壁画的发现和释读,对学界研究琐罗亚斯德教图像的产生和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次讲座之后,为了郑重起见,贝茨教授又发来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从这篇短文更仔细地了解有关该遗址及其壁画的内容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祆教,又称拜火教,玛兹达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波斯东部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由于受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支持,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公元前522—486年)将其定为国教,故很快流行于全波斯并传播至中亚。当亚历山大东征、灭波斯帝国(公元前330年)后,为推行希腊化政策而使祆教受到沉重打击。然而,祆教之火并没因此而熄灭,在一些地方它作为民族信仰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个宗教。他宣称自己是继佛陀、琐罗亚斯德、耶稣之后上帝派来的第四位“先知”。而他所创立的以“二宗三际”为核心的教义是前几位先知教义的缩影和总结①。摩尼教创立之初,曾得到萨珊波斯王沙卜尔一世(Sh仭hpurI,241—272年在位)的首肯。但不久,其所倡义理就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在琐罗亚斯德教教主卡特尔(Kart叆r)的挑唆下,巴赫拉姆一世(Bahr仭m/Vahr仭mI,273—276年在位)处死摩尼,其徒众四散逃亡。该教向西传至西亚及地中海周围国家,向东传入中亚、西域和中原。延载元年(694年),“波斯国人…  相似文献   

6.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教徒对犬具有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中,犬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国内最新发现的祆教考古材料为基础,集中讨论了古代祆教艺术中的犬神形象。作者将祆教犬神形象分成三秧:普通犬神、带翼犬神、森穆夫或犬首鸟,对流传中国的祆教犬神形象进行了梳理,期望对研究祆教文化的传播、交流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了一批国内迄今发现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蚀花红玉髓(玛瑙)珠和天珠。通过对蚀花红玉髓珠工艺的多手段观察和已有的工艺资料梳理,可复原这批出土玛瑙的蚀花工艺。蚀花玛瑙珠体表里次生变化主要受帕米尔高原台地干旱少雨环境和棕漠土的各种因素影响。这批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天珠具有早期琐罗亚斯德教宗教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南麓,汉代称“车师前王国”,十六国至唐代称“高昌”。唐开成五年(840年),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从蒙古草原西迁中亚,其中一支在高昌建立回鹘王国。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主要路线,而吐鲁番地处古代东西交通孔道。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且有许多来自西亚、中亚的外国侨民在当地定居。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在此交织荟萃,除印度佛教外,还流行西亚火祆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什么宗教,长…  相似文献   

9.
古代伊朗的种姓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伊朗的种姓制度李铁匠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伊朗语居民(即雅利安人)共同体的一大特点。①在我国,印度种姓制度研究比较深入,伊朗种姓制度却很少提及。因此,本文拟就伊朗种姓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有关伊朗种姓制度的资料,主要见于琐罗亚斯德...  相似文献   

10.
黄伟 《羊城今古》2002,(1):36-36
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有座巴斯山(原名猪腰岗、又名金鸡饮水、白头斑)的山岗,是鸦片战争前后,印度孟买的巴斯人随人前来广州贸易,逝世后在此辟“无声塔”墓地安葬。墓地北基,建一座巴斯楼(二层楼房),作决别死者之用。这里面临珠江,四周树木荫翳,环境清幽,与印度孟买的无声塔旁边建的厅堂相似。后来由于巴斯人在广州的贸易大减而中断,遂作为居留在广州琐罗亚斯德教徒聚会和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王峰 《民族译丛》2003,(4):77-78
伊朗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文化传统的伊斯兰国家,1995年总人口为6730万,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等。9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犹太教徒占0.3%,琐罗亚斯德教徒占0.1%,基督教徒占0.6%,信奉其他宗教者占0.1%。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献S.367记录了敦煌伊州伊吾县祆庙的宗教仪式活动,学界曾指出文献记载的“素书”乃“素画”之误,遂认为此座祆庙供奉的乃该教神只的彩绘塑像。本文考察了古汉语中“素”字用法,及该段记载的具体语境,认为无论“素书”或“素画”,皆应指该庙中所供祀的祆神素描画像,而不是彩绘塑像。萨珊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本无神像崇拜,中土祆教的画像崇拜本身即表明其由中亚地区“间接”传入的特色。随着时间推移,传入中土的祆神画像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原本在袄庙中供奉的祆画,到了唐末五代,进入民间,为当地百姓赛袄所用。  相似文献   

13.
岳立 《中国西藏》2004,(5):14-16
佛学教育的形成公元779年,桑耶寺落成之后,赞普赤松德赞下令在桑耶寺内成立了一所妙法扎仓(一些著作称为妙法学校)。藏文史籍将创办妙法扎仓的三位重要人物合称为“堪罗曲松”,意思是师君三尊。“堪罗曲松”前三个字是指这三位人物,即堪布寂护(堪)、教长莲花生(罗)和赞普赤松德赞(曲),最后一个字是三(松)。此后,赞普赤祖德赞又开办了律仪扎仓、讲学扎仓和修行扎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陆续公布的西周中期系列青铜器爯器,铭文所涉人物(遣伯、遣姬及爯)为大宗宗子、宗妇与小宗的关系,遣氏大宗对小宗在祭祀活动上有支配权。西周中期的遣氏宗族大致由遣伯、遣仲、遣叔三支组成,爯族作为自大宗遣伯分出的小宗,获得大宗赏赐的逆小子及其族众三十人,体现了宗族内部土田附庸由大宗支配的经济形态,与西周王朝管理疆土的方式相类似。铭文中"德音"指德行、言语两个方面,反映的是遣氏大宗对小宗所施的德教,是维系宗族等级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周初以来统治者自上而下贯彻德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陈耀东 《文献》2002,(4):76-85
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之沈氏,在我国历史上曾显耀一时,以武将望族和文化大族彪炳史册.自汉以来,沈氏代有将才、帅才,军功显赫,封侯拜爵,为王朝、为民族、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6.
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之沈氏。在我国历史上曾显耀一时,以武将望族和化大族彪炳史册。自汉以来,沈氏代有将才、帅才。军功显赫,封侯拜爵。为王朝、为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南朝以後,沈氏更以经世饱学和史名世,沈璘士(4167—5017)、沈约(441-513)、沈不害(518—580)、  相似文献   

17.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5年)。自公元前三世纪印度摩揭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开始,佛教越过古印度的边境,不断地向外传播。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伊斯兰堡西北的坦差始罗一带)产生了一种印度与希腊  相似文献   

18.
金申 《收藏家》2000,(5):31-34
去年秋,到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及附近的佛教遗迹考察了数日。加德满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巴格马提河与比兴马提河的交江口,海拔1370米,四周群山环抱,为盆地形。释迦牟尼即出生于尼泊尔,其父是当时迦毗罗卫城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在分娩前按俗返娘家途中,于兰毗尼园生下了释迦。这些佛迹至今依稀尚存。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3年也曾到这些遗迹巡礼。尼泊尔的历史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4-8世纪的查理威王朝,第二期为9-18世纪的塔古里王朝及玛兹拉王朝,第三期为18世纪(1768年)至今的古尔喀王朝。这三个王朝的执政者都是印度系民族,且信奉  相似文献   

19.
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中外学术界历来的研究意见都倾向认为,11至13世纪的西藏西部地区主要受到克什米尔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在卫藏地区则主要受到印度渡罗(Pala)王朝的艺术传承和波罗系统的尼泊尔艺术风格的影响.这种风格经常被称之为“印度—尼泊尔风格”(图一;  相似文献   

20.
<正>"德"是西周王朝政治思想与天命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侯外庐等先生认为德、孝是周代统治阶级的道德纲领;周先王以德配天(上帝),以德受命治民等维新观念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①。金文是研究西周贵族社会"德"之观念的第一手材料,从中得到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