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李明欢教授历时五年精心撰写的《欧洲华侨华人史》于本年 7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被列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十五 ,由龚诗贮基金赞助出版 ,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全面地论述欧洲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全书洋洋 70余万字 ,除导论、结语之外 ,共有 7章。作者以欧洲华侨华人在 2 0世纪的百年历程为论述重点 ,在综合思考欧洲华侨华人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欧洲社会的重大事变及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华侨华人的影响三大因素之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夕,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代表团代表200万欧洲华侨华人,赴北京参加盛典。对此我感触良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全欧华侨华人总数不过区区万余,加之散居在英、法、德、荷、意等十多个国家,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从香港、印尼、印支三国等地辗转移居欧洲的华侨华人有所增加,但处于当时东西方冷战高压下,欧洲华人大多只能局促于当地经济缝隙中艰难谋生,对政治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赵红英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英明教授、印红标教授和外语学院  相似文献   

4.
论文梳理了越南有关华侨华人的词汇与分类,对有关华侨华人易混淆词汇进行了辨析。通过对越南史籍的文献统计梳理、华侨华人称谓的比对,初步探究出其命名规律与特定含义:一是对旅居越南的华侨华人以"唐人""北客"等为泛称;二是依照中国朝代、方位、区域以"宋人""清人""北人""广东人"等来命名;三是以特殊的名称"艚人""明乡人"等来指称。界定华侨华人与越南人共同使用的词汇十分重要。"北人""汉民""华民"等称谓在中国语境指代中国人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越南语境下却指越南人。厘清越南文献中涉及中国人的称谓,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基础,对研究越南华侨华人的社区生态与对居住地发展的贡献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与"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实践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在会见华侨华人时首次提出和展开阐述的,并通过华侨华人迅速在海外传播,推动了两岸的交流发展。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前后,华侨华人坚持抵制破坏"一国两制"的图谋,肯定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伟大成就,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新世纪以来,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普遍成立"反独促统"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一国两制"的宣传,与分裂中国的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对中国统一积极献计献策,推动落实"一国两制"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队伍的发展和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出版 ,说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不但在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已有显著的提高 ,而且研究领域扩大 ,视角拓宽 ,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崛起。但中国大陆学者须看到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 ,加强对华侨华人的研究 ,在新的世纪把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推向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与学科建设-浅议“华侨华人学”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本文从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为现在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已不再是历史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民族、人口、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已广泛地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华侨华人研究实际上已成为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的“边缘交叉学科”,建立起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华侨华人学”势在必行。当前,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应该加强学科意识,在吸收欧、美、日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我们本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需要,发展自己的研究,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19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1200万一1300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9.
论文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研究所经历过的沉默、探索和成长三个阶段,剖析了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呈现出的主题拓展成果迭出、学科多元立足实证、跨国合作共建平台三大特点。论文就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提出三点思考,进而提出欧洲华侨华人社会既往历程所积蓄的经验教训,其未来发展可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都迫切需要有更多学者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在中国移民实证基础上深化理论辨析,并为新时期中国侨务政策的制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4月10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2014年第二场在中国侨联事业楼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博士应邀做了题为"海外粤侨田野调查札记"的学术讲座。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讲座。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20余人参加了讲座。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关系网络的视角,以中国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建立的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政府论坛为对象,探讨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为实现与华侨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构建的关系网络类型及其特点、效果和局限。研究显示,关系网络应用在侨务公共外交这个分支领域,能增强中国与华侨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华侨华人"桥接中外"的积极效应。但因目前关系网络的结构、内容以及信息策略难以充分调动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主体性,同时因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网络在联接中外、沟通中外上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构建"多中心型""非政府型"和"数字型"关系网络以及转移网络"中心行为体"的政策思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姜淑萍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6):39-44,125,126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积极感召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纳海外华侨华人才智,为振兴中国科技事业助力,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同世界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重海外华侨华人在实现祖国统一中的纽带作用,为促进两岸交流、加快统一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21—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华侨华人研究相关学术期刊合作与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主编蔡蓉华,中国知网期刊合作部主任王玮、副主任张留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任贵祥,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人华侨部主任编辑聂传清、孙少锋,华侨出版社副总编高福庆,以及华侨华人研究相关期刊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6月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高伟浓带领其博士研究生石沧金撰写的新作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 ( 1 979-2 0 0 0 )———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该书采用“题目 +作者 +发表期刊 (刊名、期数、页码 ) +文摘 +关键词”的体例 ,从 2 0余年来散见于国内各级报纸、学报、侨刊上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中 ,引录了 742篇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文章 ;并归纳为 2 5个章节 :“华侨华人研究基础”、“华侨出国史”、“华人族谱”、“华侨华人对居留国 (地 )的贡献”、“华侨华人与居住国(地 )…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华侨华人的独特性质,探讨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华侨华人研究的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内外兼修的视野,要求华侨华人研究一定要具有全面、系统和均衡的视角。一方面,需要在祖籍地中国和住在国之间有一定的均衡,过分强调任何一地,都可能会失去对华侨华人这个分布于全球的群体的客观理解;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个系统工程,现代化进程既涉及政治经济,也包含社会文化;既需要本土稳定,也兼顾世界和平,所以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一定要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中国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至今未见有从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视角系统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论文着重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影响机制及面临的挑战。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开展民间外交、中国国情和发展模式的宣传介绍以及对中国国家政策和行为的理解、支持和解释等方面,而机制在于通过华侨华人的个人行为和方式、海外华人传媒、华文教育以及华侨华人社团等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华侨与华人的不同身份对中国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如何在新时期开展侨务工作,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生态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着"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内涵,特别是国际关系思想的功利主义化和行政化进程,促使"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内涵日益融入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之中。论文借用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法,从国际体系和民族国家两个层次对"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命题的内涵进行了学理性的建构,分析了华侨华人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结构中的属性,强调了设计华侨华人战略对中国外交和中国崛起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针对华侨华人未来国际化民族取向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多数华人不能也没有条件选择国际化,他们仍将生活在民族国家之中,只能选择追求平等公民政治权利的多元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20 0 3年 9月 1 3日 ,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中心、“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的“华侨华人学 :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专家学者 2 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我国著名的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周南京教授致开幕词。周教授在开幕词中简要回顾了国内关于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经历的过程 ,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对华侨华人研究进行学科定位是这项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契机。开幕式之后 ,与会学者就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有关缅甸华侨华人族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缅甸华侨华人是一个重要的族群。然而 ,长期以来却受到了忽视 ,成为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缅甸华侨华人的人数、籍贯构成、经济状况的发展演变和文化等几方面 ,勾勒了缅甸华侨华人社会的大致轮廊 ,并分析了二战后缅甸华侨华人社会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4月29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讲座"系列之四在北大历史学系举行。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莱佛士人文讲座教授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作了题为"南洋离散华人的孔教与公民权:比较的视角"的讲座。杜赞奇教授生于印度,在德里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师从孔飞力(Philip Kuhn)教授,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杜赞奇教授曾担任历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