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识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再识陶渊明,是《桃花源记》;三识陶渊明,便是读了《五柳先生传》。作者在文中提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而以“读书著文,饮酒”自娱,并且希望成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主观上看,作者不与当时黑暗之世同流合污,独避桃源;但细细一想,他是在逃避现实,采取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不禁想起《爱莲说》中赞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选择的是傲立于俗世之中,而非陶之“隐逸”。黑暗之世相同,而  相似文献   

2.
“像鲜艳的蘑菇隐居在树阴下/像斑斓的石头隐居在溪水里”一说起隐居,我就会想起这两句诗来;而说到磐安的隐居文化,我们又自然会想起萧统、陆游、卢琰等历史人物,是他们的选择,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难解的历史谜踪,赋予了磐安山水以隐居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出发,从思想、文学评论的角度来探讨其思想中的否定性特征.指出其否定性存在于文学主体和内容之间彼此背离的关系.虽然陶渊明的作品歌颂自然状态,在风格上被视为“笃意真古”的代表.但是他的“古”是建立在“以今观古”的视角中得以形成的,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视角.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王水根 《南方文物》2003,(2):96-100,121
在拙著《鸟图腾及相关问题》一文中①,笔者以《陶渊明笔下的氏族英雄》为条目,记述了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中所歌颂的两位神话传说英雄,即刑天和丹朱,以说明鸟图腾的意识,直到晋宋时代的陶渊明脑海中,依然浓郁地保留着。自然,从中也流露出陶渊明的民族意识。人们不禁要问,陶渊明与鸟图腾氏族,有否渊源关系?或者换言之,他是“南蛮”族的后裔吗?本文试作补述如下。先说陶渊明的“猛志”在表述生平理想时,陶渊明往往写到鸟。他总想像鸟儿那样自由翱翔。曾以鸟自喻,把自己被官场约束得失去自由称作“羁鸟”(《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  相似文献   

5.
萧统对陶渊明"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可谓陶渊明的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未提及陶渊明。钟嵘眼中的他也只是中品。而在陶渊明未被广泛接受和高度评价的年代,萧统却独爱之,不仅为他编集、作序、作传,还在《文选》中选录了九篇陶渊明的作品。本篇以《文选》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作为出发点,再究萧统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陶诗与对话     
陶渊明所体现的“自然”是建立在人的“关系性”本质上,以田园为场域,所开展出的“入境自然”;“对话”则是陶渊明基于人境关系表陈存在体验的自然倾向。他的“对话”反映了三个向度的多重主题:一是空间向度的社会与自然场域,二是时间向度的历史与未来意识,三是深层向度的主体与精神的掘发。经由这三个向度的对话,不但使他成为最善于透过艺术形式呈现深度哲思的诗人,也使他所塑立的人格典范与桃源理想受到读者最为广大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汽车从长沙一路北行,个把小时后就进了岳阳县境。此行,是要去拜访一位“隐居”于西冲村的老人。汽车里,电台正播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消息。安南说他希望退位后能够去一家农场当农民。看尽了天下风云的安南,或许只是随便说说,但我们要拜访的这位老人,却真的是解甲归田。他  相似文献   

8.
苏轼虽曾一再表示过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苏轼既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将陶渊明当作是精神上的“导师”,而不取其贫寒困顿的一面;又将白居易所开其端绪的“中隐”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杭州人林逋一生隐居西湖孤山,终身未娶。他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植梅蓄鹤,人称?梅妻鹤子”。他最为后人称道的诗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冠绝千古。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的人民还坚守自己的信念,我们就别无选择——只能捍卫自己的权利,坚决地脱离那个背弃民主、穷兵黩武的全球帝国……”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出自一位隐居山乡的老教授之手。这位银发飘飘的70岁老人,近年来连写30多本书,所有文字都是在呼号:佛蒙特州从美国分离出去!他,就是“佛蒙特第二共和运动”的精神领袖托马斯·H·奈勒。今年6月,  相似文献   

11.
慧远与陶渊明同一时代,共居庐山。慧远启佛教中国化之先河,庐山弘法期间,仰慕者无数,影响甚广。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后,亦卜庐阜,恬然隐居,迹高清俗,为后世传唱。然此二人,一代表佛教,二代表儒家传统,在庐阜之地碰撞的火花甚少,慧远与陶渊明的交从过往在学界亦颇有争论。本文从陶渊明的诗文入手,大略考述慧远招陶渊明入庐山的一些证据,亦兼分析陶渊明在庐山佛教文化大背景浸染下,诗文创作的佛教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不求甚解”在字典上意为;不过分深入去理解。许多人都不赞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我却呼唤“不求甚解”。首先,我们先看看“不求甚解”的来源。晋时有两种学风:一是两汉经风的余孽,一是从魏晋以来的玄风。这两派都竭力追求“甚解”,钻研于前人留下的点滴细节。这实际上是钻牛角尖,并不能获得有益知识。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不求甚解”,不斤斤计较于字句间的吹毛求疵,而看重通视全文大意。陶渊明有如此高的成就与“不求甚解”大有关系。其次,近代文学家鲁迅提出“随便翻翻”专业以外的书籍:读社会系的看看自然,读历史系的翻翻地理……他的“随便”加上“翻翻”,自然就是  相似文献   

13.
以他的才华来看,他可以在主流社会中有发展,然而他却在这个时代选择接近于“隐居”的生活,虽然心里并没有表面那么平静  相似文献   

14.
国王的棋局     
在6月12号的录像出来之前,卡扎菲已经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很久了,每天不间断的轰炸使老卡的生活逐渐变得本·拉登化,只是不定期发布的录音带能及时给我们报个平安,顺便再痛斥一下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入侵利比亚的“十字军”。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过去,世界忘记这个人了吗?似乎没有。在历史的每一个拐角,陈独秀的名字总被人们这样那样反反复复地说着。直到1979年他诞辰百周年的时候,终于开始有了中肯的评价。此后陈独秀的墓两次扩建,立在墓前的“无字碑”,给后人留下一个再评说的机会。五十年过去,今天我们又提起他。 1942年5月13日,曾是中共一大代表的包惠僧来到四川省江津看望隐居于此的陈独秀。陈独秀正在写作《小学识字教本》,见老友来,匆匆完成笔下的“抛”字起身相迎。然而,这个抛弃的“抛”字,竟是他一生落笔的最后一个字。5月27日,陈独秀撒手而去,享年63岁。 从晚清秀才…  相似文献   

16.
冉亚 《神州》2012,(33):14-14
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归结为一句,那就是真、善、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不慕荣利”并不等于说他从来没有过建功立业的志向,其实陶渊明的少年时代也是渴望兼济天下的。  相似文献   

17.
瞻仰陶渊明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稻已经收割,农夫正忙着冬种,窄叶林还是那样郁郁葱葱,而阔叶林则普遍染上了红色,红绿相间,野菊遍地,群雁掠过长空,农舍鸡犬相闻,这就是鄱阳湖畔陶渊明家乡的秀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秋高气爽、艳阳和煦的时节,迎来了老人节,时而又想起了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想起了白鹿洞书院“忠节祠”中曾立有陶渊明的遗像,趁此佳节我们二三人前往瞻仰陶渊明在庐山附近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迁徙的鸟     
中国沿海的湿地是数千万只候鸟的必经之地,但它们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这必将影响鸟的迁徙。这问题简单……”“黑皮”笑着说,但说出答案之前他想了半分钟,“不好表达,让我再酝酿一下。”8月里白剌剌的阳光让人没有丝毫走出空调房子的想法。“为什么爱观鸟嘛,”他  相似文献   

19.
拙作《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一文(见《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考析》),对陈独秀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思想与活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近读《安徽史学》1985年第五期,上有《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一文(以下简称《亦谈》),对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为此,我写了这篇《再论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与《亦谈》作者商确。  相似文献   

20.
6月30日,台湾作家王文兴在广州给读者讲孟郊的诗。这是他推崇的诗人,他为孟郊没在文学史上获得应有的地位抱不平。他逐字逐句地分析,嗓音深沉而富有礅性——“诗不是没有逻辑的文字”,“大胆修改现代读法,得到更高的音韵上的美感”,“陶渊明有一种刚硬的高洁,孟郊更柔和、悦耳,不会厌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