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嘉义县布袋镇新媪是晋江人迁台聚居的一个庄头(台湾人称村庄为“庄头”)。以新媪嘉应庙为中心,包括头庄、寮仔、媪北(亦称“墟里”、“下庄仔”)、顶寮、盐田寮仔等角头,组合成新媪庄。  相似文献   

2.
媪围古城今何在刘再聪一媪围一名在《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中均有记载,前者列为武威郡属10县之一,后者列为武威郡14城之一,然两书均未记其具体位置。最早记载媪围城位置、特征的是《水经注》,这是确定媪围具体所在的最关键材料。以往考证产生分歧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本《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顔……常從王媪﹑武負貰酒,醉卧,武負﹑王媪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新見日本宫內廳藏《高祖本紀》寫卷作"武負﹑王媪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相似文献   

4.
中国皇帝之最“皇”和“帝”两个字,都是古代君主的称号,“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领袖人物。秦赢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奉承赢政,仿照“三皇”的名称上尊号曰“秦皇”,谁知赢政仍认为不相称,因为他自认为“德比三皇,功过五帝”。“帝”或“皇”都不足以显出他的功绩,只有称作“皇帝”才行。于是,在中国便出现了皇帝的称号,这种称号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直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被推翻。  相似文献   

5.
刘邦血亲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邦血亲析疑王云度关于刘邦的出生,《史记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波,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对这段与《史记》作为“实录”相悖的荒诞记载,历来被视作神化西汉...  相似文献   

6.
熊剑平 《文史天地》2014,(12):48-52
正雍正皇帝即位之初,政治地位面临着巨大隐忧。无可奈何而又不甘认输的其余诸皇子,对于这位新君,或明或暗地都带有一丝敌意。其中,敌意态度表现得最为明显的莫过于皇九子允禟和皇十四子允禵,而最具权势、深深隐藏敌意,并一直蓄势待发的,则是皇八子允禩。允禩不仅能力过人,而且心机很深。在康熙朝,当允礽被废除皇太子之后,允禩一直在悄悄积蓄力量,发展势力。朝臣曾一致推选  相似文献   

7.
上皇是不从属于律令等级的、特殊的统治阶级成员,在史称"院政时代"的1086-1192年的一百多年间上皇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这一时期上皇的地位表面上处在天皇之下,但实际的礼制待遇与天皇并无实质性差别,甚至超越天皇。上皇御所不固定且与皇居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这种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上皇权力的增长。上皇经济待遇的不断提升也为上皇施行院政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以上皇的妻妾子女和院司为主的随侍人员的地位及待遇的提高也间接地反映出上皇权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五五《卫青霍去病传》(第2471页)记述卫氏一族:“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青有同母兄卫长君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为卫氏。卫媪长女君孺,次女少儿,次女则子夫。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颜师古注曰:“言步广及青二人皆不姓卫,而冒称。”后来学者不加辨析,多以颜注为是,以步广为一人。如车吉心主编《中国皇后全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卫媪……生了三男三女,长子卫长君,次子卫青,三子卫步广…  相似文献   

9.
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代皇帝,公元1023年即位,1049年仁宗改元皇。北宋除太祖始铸国号钱“宋元通宝”外,自太宗淳化年起改元必铸新年号钱(只有真宗乾兴年号,改元只有两个月真宗驾崩,未铸年号钱)。按照前朝先例皇年应铸造“皇”钱。皇年号钱,史书有载,历代钱谱及钱币文献也偶有收录,但是多被近现代泉家学者斥为伪品,所以泉家一直未曾一窥真品面目,故“皇钱”便成为古今泉界的一宗谜案。  相似文献   

10.
皇祐年号钱     
皇祐年号钱唐石父《宋史·食货志》云:"皇中(1049-1054),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清翁树培《古泉汇考》引《永乐大典》云:"皇元年铸钱,文日'皇元宝',真书一品"。史籍记载,所见仅此两条。前一条是正史记载,自属可信。后一条不知有何根据?如果也来源于《宋史》,则"文日'皇元宝'"一语,因《宋史》不载钱文何字,而缺乏根据,很难相信。如果另有可靠来源,又因《永乐大典》的散佚,无法复核原文,在转引文字中,又看不到一点来源踪影,怎能信以为真呢?何况,它是后出的资料!也许因为它的影响,后人就认为《宋史》所记,饶、池等五州所铸的钱,钱文是"皇元宝"了。若抛开《永乐大典》,单据《宋史》立论,因史文并未提及钱文何字,得不出曾铸"皇元宝"的结论。钱币研究,要以历史文献为根据,文献不足时,须结合传世实物、出土资料等进行研究。一、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研究皇年号钱,包括"皇元宝"、"皇通宝"。都是从前收藏家极为珍视的藏品,直到今日,仍有不少人被它吸引着。可以收集到传世品的钱图,以成书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钦定钱录》为最早,其余多在成丰年间(1851-1861)成书。见于  相似文献   

11.
<正>皇祐(1049-1054)是宋仁宗朝的年号,自清中晚期,陆续发现皇祐年号钱。1993年,唐石父先生在《中国钱币》笫一期发表了《皇祐年号钱》,刊出有清以来所发现的十四枚皇祐钱,其中十三枚"皇祐元宝",一枚"皇祐通宝"。唐先生例举咸丰以来历代泉学家对皇祐钱收藏的肯定和否定,揭示所发现十四枚皇祐钱"全部皆伪"。最后根据科学发掘品分析研究,"断定皇祐年不曾铸行皇祐年号钱"。近年来又有新的皇祐钱陆续出现,有的为专家鉴定为真品。《中国钱币》2015年第三期刊出董良义  相似文献   

12.
1945年9月2日上午七时半,黎秀石作为重庆《大公报》随英军太平洋舰队的记者,登上停泊在东京湾的美舰密苏里号,亲眼目睹了日本的投降签字仪式。据黎秀石讲,采访受降仪式那天,随行记者手上都没有投降书全文的复印本,但都报道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可是其后细看投降书才发现,其中并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句。军队投降与国家投降,两者区别很大。为什么到日本正式投降之日,无条件变为有条件和废除军国主义的日皇制度为保全日皇裕仁的地位呢?要解答这两大问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3.
释汗依阿玛     
我国已故著名明清史专家孟心史(森)和郑毅生(天挺)两位先生先后于三、四十年代,撰写过几篇有关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是否曾经被尊称为“皇父”的考证文章,孟先生据蒋氏《东华录》,顺治五年十一月冬至郊天,奉太祖(努尔哈齐)配,追崇四庙加尊号,覃恩大赦,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作出断语:“盖为覃恩事项之首,由报功而来,非由渎恩而来,实符古人尚父、仲父之意”。郑先生更进一步从“皇父摄政王”之一切体制仪注,证实:“皇父摄政王”低于“皇上”,与“太上皇”亦不相同,而郑先生特别注意到档案材料的重要性,指出当时国立北京大学文  相似文献   

14.
<正>如所周知,自周代確立嫡長世及制以來,中國古代皇(王)位傳承以父死子繼爲合乎制度的、主要的模式,一般預建爲儲副、待先皇駕崩後繼承帝位者,從制度上而言應是皇帝之"嫡長子"即所謂"皇太子";儘管在現實政治中因爲種種複雜原因,繼位者未必爲嫡長子(有時甚至未必爲子),然而父死子繼的合法性,無論在帝國的政治、儒家的理論還是在社會的輿論、民衆的觀念中,都得到普遍的承認。但是,歷史總有例外。作爲皇儲的名號,除普遍性的屬於父死子繼範疇的"皇太  相似文献   

15.
<正>"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指皇太极之妻、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此说源于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关于"太后下嫁"的学术探讨已逾八十载,至今未取得共识。如何理解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称号中"皇父"二字,是争议之焦点所在。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就多尔衮的皇父封号及满洲风俗观之,孝庄下嫁摄政王一事殆非不可能。(1)世祖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与孝庄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霍现俊 《文献》2005,(1):273-279
一 "皇木",《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皇家的木材",并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为证:"[梁汝元]以侵欺皇木银两,犯罪拒捕,杀伤吴善五等六人."①《大词典》对"皇木"的释义是正确的,但引《池北偶谈》作为最早出处,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去过宁夏海原。这是个典型的西北小县城,盛产枸杞、红枣。被阳光濡染得鲜红的果实,诱人流连、引人驻足。整个城市安详、平静、悠然,如同一位白发媪妪,在温暖的阳光下缝着绣花鞋,也缝着从前那些沧桑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言清 《湖南文史》2013,(7):57-57
清朝皇宫内对阿哥、格格的抚育教养等有一系列繁琐而严格的规定。阿哥刚一落地,无论是皇后所生,还是嫔妃所出,都由专职保姆抱出去,交给奶妈喂养。每个阿哥都配有40个专职抚育、教养人员,其中有保姆8人,奶妈8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为中心,结合唐临川长公主墓出土的两通诏书刻石,对李孟姜公主由郡公主升为郡长公主的历史原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皇之姑,封大长公主,皇姊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  相似文献   

20.
赵洛 《北京文史》2000,(2):13-14
我喜欢念诗人、词客写古都的诗词。当我看到明末清初词人陈其年曾两度在宣武门畔作客,十分亲切。念到他写这葱郁皇都、紫陌朱甍充满了感情,气势豪迈而苍凉激越,又张口咋舌。写出来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