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耀窰摭遺     
我國在北宋時代,華北地區是名瓷的出產地,除了官、定、均、汝四個產品名聞世界的官辦瓷窰以外,還有規模很大的几處民間窰,如山西的平陽窰,河北的磁州窰,南陽的鄧窰,陝西的耀窰等。由於金元之亂,宋室南渡,以上這些名窰——官窰與民窰——有的毁於兵,有的燬於火,大多變成废墟了!今天尚存在的,僅有一個磁州  相似文献   

2.
谈瓷别记     
1. 斗采高土杯(成化)明代成化窰烧制了很多的茶盃与酒盃(程哲的窰器说,说是成盃茶贵于酒,采贵于青。),而酒盃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景德镇陶录及梁同书的古铜瓷考里所说的:“成窰有鸡缸盃,为酒器之最,上绘牡丹,下绘子母鸡,跃跃欲动。五彩葡萄瓷,  相似文献   

3.
智斗窑主     
人称湖南浏阳河的菊花石有“三奇”:第一,奇就奇在石料不在山上,而在河底;第二,奇就奇在石纹如菊,色泽清丽;第三,奇就奇在石质晶莹,密致细腻。甚至还有人说,用来制砚,墨汁还经久不干哩! “宝石哪会河里长?夫妻身投水中央。”每当人们一提到菊花石的“三奇”,浏阳人就要深切怀念一对坚强不屈的夫妻——菊花和石坚。传说在古时候,浏阳湖畔的永和镇,瓷窑林立,镇上居民世世代代烧窑为业。菊花,是窰主汤善人家里的丫环。成年后,经人撮合,嫁给了汤家的窰工石坚。他们与另一个窰工王五家同住在一所半坍的破  相似文献   

4.
一、邢、越二窰李唐一代的工藝美術,是有它偉大的成就。即以陶瓷來說,由陶而進展到瓷,唐代不僅是一個過渡時期,也可以說是完成時期。邢、越二窰,就是這個時期裏的產物。邢是白,越是青,北方之白與  相似文献   

5.
略谈北方青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谈到青瓷,人们首先谈到的总是浙江越窰。我们无论从文献记载,从传世器物,或者是从基建出土文物各方面来看,越窰也确实占据着青瓷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有它悠久的历史。一九五五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发掘南京赵士冈古墓时,出土一件带赤乌十四年刻划铭文的虎子。如果不健忘的话还会记得早在一九二三年北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3,(12)
今年春,東北林業局建築工程公司所屬大屯窰業的工人,在海城縣四區大屯村發現了漢代古墓  相似文献   

7.
谈哥汝二窑     
我初研究陶瓷时,读了一些讲瓷的书籍,这些书籍多着重于理论上的论述。如广州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论:“古瓷之底有丁痕者古人思想较拙,以铁籖支器底入窰而烧,烧成则撤去铁籖,故底有丁痕也”(注一)。又有江浦寂园叟著雅卷下39页论:“瓷丁有二种,有垂垂如足者,所谓爪者是也;又有以竹籖支掌皿底而入窰者,迨火侯圆满撤去竹  相似文献   

8.
一、明代的瓷器明朝,在洪武二年才開始注意到瓷器的製造。三十五年,首先在江西景德鎮珠山設立‘禦廠’,燒造瓷器,由段廷珪主持,號稱‘官窰’,共設二十座。宣德間,由‘營繕所丞’督理御廠工匠,官  相似文献   

9.
出土西夏文獻中,發現三種《孝經》類文獻材料,分屬於吕惠卿《孝經傳》與唐玄宗《孝經注》兩種不同文獻。兩種材料中《孝經》經文差别很大,本文從多角度進行比較,明確其出自不同譯者之手,爲不同的兩種西夏譯本。本文並對此前未解讀的俄藏十二章經文與英藏本同存世、漢文本作對勘解讀。《孝經》多種書題的翻譯以及兩種不同譯本的存在,表明儒家經典《孝經》在西夏時期流傳甚廣。  相似文献   

10.
近代出土的蜀石經殘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蜀广政石經的情况和东汉熹平、曹魏正始、唐开成、北宋嘉祐、南宋紹兴、清乾隆各石經相比,有好些不同的地方。第一,蜀石經有注文。第二,蜀石經工程較巨,碑石上千数。第三,蜀石經施工时間长,从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蜀相毋昭裔經始,到南宋孝宗赵音乾道六年(公元1170)晁公武刻《石經考異》、《古文尚书》为止,前后共經历了四个朝代,二百三十二年。第四,自宋哲宗赵煦时(公元1086—1100)蜀帅尚书右丞胡宗愈在成都府学礼殿东南隅作石經堂貯存后(晁公武尚于乾道六年刻过《石經考異》和《古文尚书》),又亡佚得那么突然,究属何时与何种原因,今亦无从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從政治史、科舉制度史的角度討論《孟子》在兩宋的地位變化,即《孟子》由子部升經的問題。特别關注熙寧四年變法以後的歷次政治變革中《孟子》地位的升降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進而梳理兩宋科舉正經、兼經制度的演變,對南宋紹興六年始實行的以"六經"爲正經、以《論語》、《孟子》等爲兼經的制度作了考證。本文認爲《孟子》上升爲兼經影響到其他諸經的沉浮,而經學結構的調整與變化,自漢武帝以來至兩宋,總是與政治、改革相關聯的。  相似文献   

12.
曹凌 《中华文史论丛》2012,(2):309-337,400
本文認爲敦煌遺書中新發現的《佛性經》殘片爲佛教化摩尼教典籍,或是以摩尼教思想爲核心,摻雜佛教因素的具有混合性質的經典。該《佛性經》即《開元錄》卷一八所載僞經《彌勒摩尼佛說開悟佛性經》。本文並就《佛性經》第八品殘文所表現的摩尼教解脫觀和輪迴觀進行了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鄭默中經"朱紫有别"不謂分别四部《隋書·經籍志》總敍論及曹魏鄭默《中經》與西晉荀勗《中經新簿》: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總括羣書。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一句,清人姚振宗據之以爲,鄭默《中經》即分四部,四部分類不始於荀勗。而余嘉錫、張固也先生都堅持分别四部始於荀勗之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中比定出了二十二片《老子道德經》相關的寫本,加上之前所知的十九片,吐魯番出土的《老子道德經》相關寫本總共四十一片,分屬十四個不同的唐代抄本。這些抄本多是官方寫經,很可能同出一地,從中可以推知此類道經在唐代西州曾經十分流行,這豐富了我們對於西州道教的認識。  相似文献   

15.
吐魯番文書中保存了較多的道經殘片,基本都是抄寫於唐代西州時期。通過對德國及旅順博物館所藏的數件重要道經進行考論,證實了唐代西州道經三洞經典存續完整,又據旅順博物館藏LM20-1460-37-14《太玄真一本際經》殘片的卷題,認定其爲五卷本系統,並進一步推論至遲到唐太宗貞觀末年,唐代西州已有道教傳播與道經傳抄。此外,根據目前整個吐魯番出土道經的狀況,比較了敦煌道經、吐魯番道經及《南竺觀記》所載經目的差異,對唐代西州道經的流佈情況與"開元道藏"的關係再作檢討。  相似文献   

16.
高中中國歷史課本在取材和叙述方面,加大了經济史和文化史的比重。这是符合教学的需要和情况的。講述經济史和文化史的材料,要适当的結合起來,不能当作兩条平行綫來叙述魑蠈咏ㄖ乃枷胛幕?一方面是社会經济基礎的反映,另一方面也積極为消滅已經过时的旧基礎及上層建筑而斗爭。歷史上有关經济政治和文化等重大事件是互相联貫和互相交錯的,不能完全把它們割裂开來;同时經济史和文化史又各具有本身的系統性和独立  相似文献   

17.
祝總斌 《中华文史论丛》2015,(2):271-285,397
隋末思想家王通兩部主要著作《中説》與《續六經》,一存一佚。本文通過分析王通的文化背景與家世淵源以及《中説》中有關《續六經》,特別是《續六經》中《元經》的材料,對《續六經》的指導思想問題提出己見。認爲,王通《元經》乃至整個《續六經》的指導思想主要源自僞古文《尚書》和僞孔傳,其基本精神與"南學"一脈相承,其目的主要是肯定北朝的正統地位。最後,對王通與宋學的淵源關係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8.
《八陽經》爲托名唐代義淨或玄奘所譯的疑僞經,清代以前中國歷代藏經均未收載。經普查,現已整理刊佈的敦煌文獻中共存該經寫卷三百零一號,除首尾完整者八號外,其餘均爲殘卷或殘片,其中不乏本爲同一寫卷而被撕裂爲數號者。本文通過內容、行款、書風、書迹等不同角度的比較分析,將其中的六十六號綴合爲二十四組。  相似文献   

19.
程蘇東 《中华文史论丛》2013,(1):167-204,395,396
隋代經學家劉炫自創"述議"解經體,其所作諸經《述議》曾被孔穎達選作《毛詩正義》、《春秋左氏正義》的底本,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但其書自晚唐五代亡佚後,中土學者即難睹其真顏,至20世紀中葉,乃有《孝經述議》殘卷重見於日本。本文以此殘卷爲中心,對劉炫創立"述議"體的原因、"述議"體的解經特點、劉炫的經學思想與解經風尚、《孝經述議》在中土的亡佚及其在日本的流傳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並對《孝經述議》殘卷中大量引文的輯佚、校勘價值進行了初步的列舉。  相似文献   

20.
清朝自康熙帝玄烨即位以后,全国規模的軍事征服战爭基本結束,社会生活逐漸稳定,广大中国人民,經历了自明末以来几十年兵荒馬乱,迫切地需要一个比較安定的环璄,恢复一下生产力。清朝統治者有鑒于此,認为应該采取适当措施,滿足人民願望,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統治的目的。于是在其傑出皇帝玄烨布署,进行了不少讓步政策,大概經过半个世紀或者稍为多些的时間,清朝經济恢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及至康熙末雍正初,社会經济更有了發展,而統治者地位也相对巩固。在經济恢复工作中,玄烨十分重視水利兴修,曾经大規模地进行对黄河修治,到晚年,也注意江南水利工作,并开始了局部的对江浙一带海塘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