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近代化史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1月18、19日,由《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近代化史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北京、武汉和上海的30多位专家学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章开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主编曾业英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锋教授和郭齐勇教授、武汉大学历史系吴剑杰教授等。此次研讨会旨在回顾我国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史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历程,总结已有的成绩,反思存在的缺失,探讨进一步推动这些研究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会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初期,在构建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代表性成果中,林增平195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作出了独特建树,具有重要地位。林增平在继承老一辈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通史。该书是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讨论的首部成果,体现了讨论的基本精神,尤其是明确阐释了两个过程的基本线索,并以此为主干将相关规范完整纳入其中。该书重视经济、文化,突破了单纯革命史和政治史的原有体裁。教科书是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近代史》作为第一部高校教材,推动新的近代史学科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该书固然存在种种局限和不足,但揭示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民族”的概念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与此相关联,“民族主义”也同样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界定的概念。由于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生存与发展之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更是有着自身不尽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复杂性。本人拟从“化认同”的特殊视角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复杂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关心这一问题的方家与同道。 相似文献
4.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读潘润涵、林承节的《世界近代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这是潘润涵、林承节新著的《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命题。该书从1640年的英国革命写起,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论述了资本主义在这两百多年里成长、发展的历史。虽然只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但它所挑起的问题,再次引起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世界通史的构架这类世界历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话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十分高兴并十分荣幸能参加由省政府参事室、珠江文化研究会和广东旅游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首部长篇报告文学《开海》、《千年国门》研讨会。对于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我是个门外汉,但我一直十分崇敬在这些文化领域里辛勤耕耘并收获丰盛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社会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学科复兴、体系建构和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区域社会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近代乡村史研究方兴未艾,走向深入;新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史引人关注。对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突破教条,重构体系;汲取新知,更新方法;三大转向,完成转型。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汲取,为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广的学理基础和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3.
选题是历史学论著写作成败的关键,要有创新并考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历史研究及写作需要史实的实证和史识的阐述来支撑。缺少史实的实证,历史就变成一个空架子,但要避免史料的堆砌。史料工作不是机械的工作,而是高层次的智力劳动。转引材料应该注明出处,以示尊重别人的劳动。至于史识,也即史学家的思辨,这有很高的甚至是很残酷的要求,真正的史学家(例如司马迁),能够达到历史哲学方面的理解,甚至是对宇宙生命的终极诉求,这也要求史学家应该有史学的参与意识。此外,文字表达是一件很重要而又很痛苦的事情,历史学家不应该原谅自己在文采方面的缺失,而应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适当地强调史感,以达到设身处地地与古人对话、交流、沟通。总之,史料、史识、文采三者应该达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近期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主题,就民族主义思潮的概念定义、学理渊源、发展脉络、层次类型、思想内涵、个案对象、价值评判、研究方法以及民族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既是对前十多年这一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也将对今后深化与拓展“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复兴以来,逐步从历史学的边缘领域走向舞台中心。1996年,为进一步确立社会史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地位,加强对社会史研究的“宏观把握、整体架构工作”,由龚书铎任总主编,曹文柱和朱汉国任副总主编的8卷本《中国社会通史》出版面世,描摹了先秦至民国数千年间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6.
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的50余年,中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薄弱环节还很多,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今后的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必须秉持客观与理性的精神,将整体研究与区域研究、行业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加强量化分析,使中国近代经济史、近代乡村史的研究更加趋于精细和完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7年开始,我们在若干研究计划支持下,建立了1830年至1930年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专业数据库,并曾利用这一数据库,发表了数篇以“共和”、“民主”、“权利”、“个人”、“社会”、“经济”和“科学”等关键词为分析对象的论文,探讨这些重要现代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数据库方法不仅可以为观念史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基础,而且,进一步的分析疏理,还可以对以往某些公认的观点做出修正或质疑。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大致可分为如下三阶段:1840年至1900年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西方现代思想选择性吸收时期;1901年至1915年是儒家思想退到家族私领域,而在公共领域全面学习西方的阶段;1915年至1925年为第三阶段,正是在这第三阶段,学习引进西方现代制度带来的问题,引发了知识界对民主、权利、社会等重要观念的重构,形成了中国当代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历史时期的划分不同于社会形态的演变。世界近代史不能同资本主义史画等号。划分历史时期,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况。世界近代史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它的上限可以定在18世纪60年代.下限可以定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 949— 1 999年半个世纪的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作了全景式的勾勒 ,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研究、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构造“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尝试 ,整理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发展线索 ,给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理论框架 ,并作了纲要式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