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宋代以来信仰海上守护神天妃.伴随着后来航海的频繁,更见其兴隆.于明末传入琉球(明嘉靖四十一年册封使郭徐霖等建祠称之,现在将上下天妃宫址迁入那霸的久米村).在清初带来日本.(康熙十六年即延宝五年,心越禅师归化之时将至,后崇祀于水户侯德川光固领内.现在常陆国茨城郡石(石叉)滨祝镇有天妃神社.在同国多贺郡矶原之天妃山有天妃祠).天妃即天后,民间所谓妈祖是也.关于天妃的解析,赵翼《陔余丛考》天妃条所记,颇简明扼要,曰:“江淮之间,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张燮之《东西洋考》云:天妃,莆(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之湄州岛人,五代时闽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晋天福八年生,宋雍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化去,后尝衣朱衣往来海上,里人虔祀之.宣  相似文献   

2.
淮安地区的天妃宫最早建于南宋,来源于福建籍军士征戍两淮的地域流动,此后天妃宫庙在淮安地区的空间展布与当地河道变迁密切相关。山阳、清河的个案研究表明旧城天妃宫曾作为一亦游亦祀的胜境,国家漕粮的转运导致了淮安地区天妃信仰中心的转换,清口惠济祠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天妃宫庙,从天妃宫到惠济祠的转移,与山阳、清河城市变迁的轨迹基本一致。官方对天妃神灵的标榜和塑造,使惠济祠内呈现泰山娘娘与天妃混祀的信仰生态,而对其庙会的分析则显示出民间信仰意涵的延展。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6,(1)
天妃之神灵应记。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琮执质,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赉卖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  相似文献   

4.
《夷坚志》是一部内容庞杂的文言志怪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客观的描述。书中记述城隍信仰的共有三十余条,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见宋代城隍信仰的一些基本情况与民众城隍信仰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天妃娘妈传》的娘妈是福建话,即妈妈、娘娘的意思.《天妃娘妈传》者,就是一部天妃娘娘的传记体章回小说.它在我国早已失传了,连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也未著录,到近年才知道日本双红堂收藏有1部明刻孤本.全书分上下两卷,题有“锲天妃娘妈传”双行大字的内封面占1页,回目2页,正文156页,半页10行,行16字,上图下文,文字总共不到5万字光景.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下卷卷尾有“万历新春之岁忠正堂熊氏龙峰行”双行  相似文献   

6.
叶涛 《民俗研究》2002,(3):65-80
山东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来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境内既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丘陵,又有坦荡辽阔的平原大川,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从山东人海,五岳之首的泰山雄踞鲁中南,西南部大运河沿湖区穿过山东,东部还有三千里的海岸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山东民俗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天妃,在闽、台及广东潮汕地区习称“妈祖”或“娘妈”,是我国古代的航海保护神。天妃信仰起源于北宋中期,起初只是区域性的民间海神崇拜,后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迅速传播。其影响不仅遍及我国南北沿海地区,甚至通过海外贸易和华侨的传播,流传至甫洋和欧美。本文就天妃信仰的起源、属性、传播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姬秀丽 《沧桑》2010,(3):232-233,240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泰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泰山神神通广大,能与天沟通、能治鬼、能生云造雨。诗人的泰山信仰带有鲜明的附势与媚俗色彩,这表现在诗人泰山诗的创作热情和描写内容明显受到皇室在泰山政治活动多少的直接影响并打着深深的国教——道教烙印,这种泰山信仰与诗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关,在他们心目中,泰山首先是一座政治山,其次才是神山。  相似文献   

9.
《神州》2006,(1)
仰惟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员之广,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皈章,怀柔神人,幽明循职,各得其序。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或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兢惕,惟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於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仲夏的一天,在远离祖国大陆东南海上的一个小岛边,一只庞大的豪华楼船被困在那里。夜里,飓风大作,十一根泊船的缆绳一下子全都断裂,船像一只失去控制的野马,被抛向狂风暴雨中无边的黑暗海洋……接下来的情形,清人袁枚在《子不语》中这样描述:“……舟子主人正共悲泣,忽见水面红灯万点,舟人狂喜,俯伏于舱呼日:生矣!娘娘至矣!果有高髻而金环者,甚美丽,指挥空中。随即风住,似有人曳舟而行,声隆隆然。俄顷,遂出黑洋。”350年前,一个好莱坞式的海上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从顾安《墨风竹图》看元代文人画郝晓蔚(山西省博物馆)绘画至元代,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初时尚承宋代工丽传统,追求形似与质感,后来便倾向于萧洒闲逸,重笔墨形式意趣,而不拘泥画面意境的结构。主观情味更浓,个人风格愈加突出。画法亦由工笔设色,转趋水墨写章。同时...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濒临东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渔民在数千年的渔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沿海地区相类似义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  相似文献   

13.
"以海为田"的福建沿海渔民在长期渔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其海神信仰与祭祀具有区域性、功利性和诸神合祀等特征。通过参与祭祀海神的民俗活动,渔民们获得某种心理安慰,增强与大海搏斗的信心与勇气,体现了福建渔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闽台两地的海神信仰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驻泊太仓时,立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后经福建长乐时。又立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这两块碑石。成为研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最为第一手的资料。学界据此而纠正了《明实录》和《明史》关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漏记误记。从而得以明了郑和每次下西洋的确切年代。这两块碑石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因而数百年来倍受人们重视。遗憾的是。《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至今未见原碑。后人依据的都只是嘉靖《太仓州志》或嘉靖时苏州人钱毅《吴都文粹续集》或明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录碑文的文字,而这诸种抄录碑文文字。互有出入。甚至由此数件抄录文字校核。原碑恐也微有舛误;今人更据此数种抄件。辗转相抄。鲁氩豕亥。手民之误难免。为此。笔者拟据明人碑文抄件。互相比勘,试图恢复碑文原文。  相似文献   

15.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雪轩图》,系清代乾隆朝皇六子永瑢为其上书房师傅倪承宽所作的山水画卷。此图绘制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时永瑢等诸位皇子及师傅正扈从热河避暑山庄,师生共同欣赏前代画作之余,永瑢应邀完成此作。画卷描绘了倪承宽故乡杭州的"古雪轩"书斋图景,且于画卷诗塘及裱边处,乾隆诸位皇子均有题跋。此件绘画作品,让我们窥视到史书志乘中鲜有记载的皇子与上书房师傅之间真诚的师生关系,是一件兼具艺术与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物。本文力图通过对上书房择选授业师傅、陪扈热河等相关制度的梳理,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还原《古雪轩图》绘制时的历史背景,探究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此外,本文拟借助永瑢等诸位皇子与师傅互赠诗文书法等交往互动的相关资料,揭示其时以上书房为中心,业已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文化交游圈。上书房师生诗文书画等日常生活情趣的交流,加之因共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所结成的共事利益关系,使得这个交游圈得以巩固传承。  相似文献   

16.
<正>福州是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海神信仰文物史迹。一、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脉络汉代,福州港始称东冶港,《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以东冶泛海而至。"1隋唐时期,福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福州怀安窑所产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福州继广州后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  相似文献   

17.
5月3日,南京重建的天妃宫落成开放。这为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海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增添了一处盛景。但是在有关新闻报道中,却把天妃官碑错写为始立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其实,关于南京天妃宫的建宫、立碑时间的错误由来已久,时而有见。早在纪念郑和首次下西洋580周年的1985年,笔者发表于《南京史志》总第11期的文章已初步指出这个错误。但在新版有关介绍南京历史的书籍中,仍如其旧的表述为:“天妃宫……建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06,(1)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岁次戊寅。八月,以海运得妈祖神佑,下诏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诏书云:惟昔有国祀为大事,自有虞望而下,海岳之祀,日致崇极。朕恭天庥而有四海,粤若稽古,咸秩无文,惟尔有神,保护海道,粮舟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赫,应验昭彰。自混一以来,未遑封爵,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  相似文献   

19.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另字伯虎,晚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他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唐寅幼年时才智早熟,很早就显露出绘画上的天赋。他的绘画师法周臣,追溯至李唐、刘松年诸家,与当时的文人画家们所偏好的元代大师和董巨山水的传统有明显的区别,以细秀温润的笔法入画,兼有文人画家的风流洒脱和职业画家的严谨缜密。善于山水仕女。他的同年、同学文征明对他的画有很高的评价:“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  相似文献   

20.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卷清代画家朱炎所绘的《百瞎图》,由七幅册页组成,主要呈现了七个主题:交谈、饮酒、弹琴、唱曲、说书、筹算、打坐,构成了画家眼中盲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当时会出现盲人这一特殊的绘画主题,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与功用?本文通过对瞽矇文化的追溯,探究盲人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身份,从而解读《百瞎图》中清代盲人身份的变迁,以及画家描绘盲人生活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