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2017,(5)
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祝其卿坟坛"刻石,首见著录于赵明诚《金石录》。此后的金石学者对该石多有考论,但对"祝其"的误识延续至今,对"祝其卿"的身份也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审视原石拓片,结合出土文献,说明《汉书·地理志》"祝其"乃"况其"之误。《祝其卿坟坛刻石》中的"祝其"始于赵明诚根据《汉书·地理志》对"况其"的误识,后来学者多沿其误。"祝其卿"乃是"况其卿"。笔者进一步推测《况其卿坟坛刻石》中的"况其卿"即是《尹湾汉墓简牍》中的"况其邑丞",名字叫孔宽。  相似文献   

2.
<礼记·礼运>中"由此其选"句,历来解释不一,然终未为达诂.其症结在"其"和"选"的理解上.本文提出了与前贤时人不同的新解"选"为动词,挑选、选拔之义;"其"作主语,复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合起来释为由于这样,他们被选拔出来.  相似文献   

3.
北京昌平区白浮西周墓出土了带有"其祀"的铭文以及"■"和"■"的族徽,表明该墓地是商周时期"其"国首领或贵族墓葬。其族属既不是商人也不是周人,而是当地土著部落方国"其"族人。结合其他甲骨文和金文来分析,"其"国作为一个部落方国,在商周时期与中原王朝是一种由敌对、臣服到最终融合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厚父》自发表以来其属性问题争议最大,有"夏书""商书""周书"三种说法。本文把"之匿王乃渴失其命"读作"之慝王乃桀失其命",也就是说该篇所述有禹、启、皋陶、孔甲、桀等人物及事件,这种历史背景就完全可以排除"夏书"说;因完全未提到商王及其有关历史经验和教训,也不能说是"周书";其属性应为"商书"。从《厚父》所反映的天命观、君臣关系、治民方式及对臣民提出"保教明德"的主张等方面看,这与西周初期武王、成王、周公等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也反映了其篇为"商书"而非"周书"。  相似文献   

5.
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的精辟之处,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李绂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步克 《史学月刊》2008,2(2):29-41
所谓中国古代"冠服体制"的变迁,主要是指其分等分类样式及其在历代的变化.根据研究需要可以将其设定为"自然分类"、"职事分类"、"场合分等"、"级别分等"等概念,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历朝冠服及服饰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样式以及冠服体制的表述形式.其结论是:周朝冠服体制特点,主要是"自然分类"和"级别分等"的结合.汉代冠服体制的特点,是其"自然分类"和"职事分类"相对突出;其时冠服的分类功能强于前朝后世,其分等功能弱于前朝后世.魏晋以后,冠服体制的重心日益向"级别分等"和"场合分等"偏转,服饰元素的等级规划日趋繁密.越是到历史后期,冠服之分等的功能越强.对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由此种视角的研究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王闰吉 《文献》2005,(1):132
《孟子·告子下》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句子.历来都视"饿其体肤"中的"肤"为"皮肤"、"肌肤"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韩侂胄事迹"可分为两个层次:韩侂胄被杀之前,其内容以"定策"事迹为主,褒扬其功绩;韩侂胄被杀之后,其内容以"冒定策功"、"植党擅权"、"邀功生事"为主,否定其拥立、北伐的事迹。在前一阶段,"韩侂胄事迹"被放置在国史日历所,是韩侂胄政治地位的体现,并备修史之用。在后一阶段,史弥远及其支持者依托国史日历所"改正韩侂胄事迹"。因掌权者仍是史弥远一派的势力,经过此次"改正"的"韩侂胄事迹"被实录、国史所因袭。以"韩侂胄事迹"的形成及流转为切入点,可以发现官方史书编纂与政局变化的互动关系,并成为我们观察晚宋政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献>2007年第1期载有<(战国策·赵策)札记两则>一文,其中关于"持其踵"一则认为"踵"不是通常解释的"足踵"(或日脚后跟),而是所谓"车踵".还认为帛书本作"攀其踵"比"持其踵"义长且"更为传神",云云.  相似文献   

10.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11.
"四个伟大"作为一句口号,其最完整的表达为:"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亲密战友"关于"伟大领袖"的语录,四"伟大"与三"万岁"连接得堪称流畅完美,所以自其面世后,立刻就显示其权威性,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不能改的,四"伟大"的前后次序也不能颠倒。但如此严格规范的定式毕竟也有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一、"四个伟大"的雏形:3+1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后不久,毛泽东决定  相似文献   

12.
王琦儒 《丝绸之路》2013,(12):20-21
嘉峪关建关后,明、清两代过往嘉峪关的朝廷官员和文人雅士为其关城题词悬匾者为数众多,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保存至今的匾额仅有11块,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就是其杰出代表。对匾额上的四字行书历来有"蒙正乾坤"、"义正乾坤"、"篆正乾坤"几种说法,从语言、书法、语境的角度对其考证和释读,认定其为"彖正乾坤"。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老子以"道"为本体的非战观思想作为其军事哲学的逻辑起点;以"天道"为依据的制胜观作为其认识论路径;提出了"人道"主义的战争价值观作为其军事哲学的终极关怀。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方面挖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阐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字学角度看"龙岩",追本溯源,研究"龙"、"岩"二字的字形演变,探讨其本义并阐释其得名之缘由。通过解字说文,揭示"龙岩"这一地名和"龙文化"的密切关系——"龙"字地名是"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王萌 《民国档案》2021,(1):77-86
近代日本政府与军部对战地"征发"的法理认识,既来自其自身对战时国际法的理解,也来自战地日军的实际需要。在吸收战时国际法的过程中,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于敌国战地"征发"的规则,设计了战地"征发"的模式,巧妙地糅入了其自身的利益诉求,意图使其在他国领土上对物资、劳力的掠取行为获得合理性。然而现实中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地的"征发",与日本军政当局所设想的模式大相径庭。通过考察日本士兵在战地"征发"的实相并分析其"征发"的心理构造,能够毫无辩驳地证明"征发"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6.
《容成氏》所述"文王服九邦"一事,存在着作者根据其主观立场,对史实进行增饰和改造的现象。作者之所以改造"文王服九邦"故事,并将其置于《容成氏》的"革命"之说中,主要是为了反衬"武王伐纣"的残酷性,从而凸显"禅让"优于"革命"。《容成氏》凸显"汤武革命"的暴力特征,是其不纯属于墨家或儒家学派的一个标志。《容成氏》的叙事风格及其思想,也受到了战国纵横家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容成氏》可谓一部糅合了儒家、墨家、纵横家思想的具有"杂家"特色的作品。《容成氏》的这一特色,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地学术思想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作为资产阶级改革社会组织的基本经济纲领,"民生主义"在具有反帝反封建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和空想性。  相似文献   

18.
对蒋介石在抗战动员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应给予客观评价。就其动员指导理念而论,史实表明,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蒋介石就开始形成了实施"全国总动员"的设想,其主张包括:实施国家总动员所畏不在鲸吞而在蚕食;实施国家总动员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都市而在乡村;实施国家总动员是现代国家的唯一特质。客观辨析蒋介石的国家总动员理念,其目标主要指向是"抗日"而非"反共";其实现方式是"组织""统制"而非"放手发动群众";其实践后果是"政府包办"而非"全民抗战"。  相似文献   

19.
<正>一"直捣黄龙"的来历及研究现状据《宋史·岳飞传》记载,绍兴十年(1140年)夏岳飞北伐,在连战连捷之际,发出"直捣黄龙"的豪言,表达了其"直抵黄龙府,灭了金邦,迎回二圣"的雄心壮志。其原文是:"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相似文献   

20.
韩艳 《神州》2011,(13):38-41
最近一个"五道杠少年"突然成为微博红人。该少年虽年龄不大,却不仅长得有些官相,文字更是充满官样。在众多的光环下,"五道杠"的华丽现身和其身上所表现出的成人化倾向,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理念的争议,霎时红遍网络。而走红的,不仅仅是其端正姿势"阅读文件"的照片,也不仅仅是其"两三岁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的精神,还有其胳膊上佩戴的"五道杠"标志。这个孩子有"五道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