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润民 《收藏家》2002,(9):21-28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宜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相似文献   

2.
秀明  拾云 《南方文物》2000,(4):100-103
凡是稍懂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人均清楚,独树一帜的青花瓷器,曾被誉为“瓷之瑰宝、瓷之荣光”;而其历史之悠久、窑口遍布之广阔、纹饰与造型之丰富且受到民众普遍喜爱程度,实是其它陶瓷品种难以相比的。故此,把青花瓷器的起源及其在景德镇的发展概况相联作些研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道光青花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润民 《收藏家》2001,(8):46-52
嘉庆至光绪这一阶段属于清代中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社会开始发生动乱震荡,内忧外患不断,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制瓷水平明显呈下降趋势。正如《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在历史上有关这一阶段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4.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长期享誉世界.许多青花瓷既是日常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青花瓷独具特色的优点,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一是它色调艳丽明快,素雅大方,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二是青花为釉下彩,其纹饰永不褪色;三是青花的原料是钴的天然矿物质,我国江西、云南、浙江都有出产,也可从国外进口,原料充裕;四是青花瓷利用瓷胎吸水性好的特性,结合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技艺,创造出一种面目全新的瓷画艺术;五是经1200度高温一次烧成,工序较为简便,既可大批量生产又物美价廉.  相似文献   

5.
陈润民 《收藏家》2002,(10):11-18
10.宣德青花缠枝花纹花浇 高13、口径7.9、足径5.2厘米,花浇圆口,直颈,颈部有凹棱,颈下凸起一周,溜肩,肩部有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款。圆腹,底心内凹无釉露胎。一侧在口肩处附有如意形曲柄。通体以青花为饰,颈部绘花瓣纹,肩与近底处分绘回纹与卷草纹各一周,腹部丰题纹饰绘有缠枝花卉纹。  相似文献   

6.
刘淼 《南方文物》2005,(3):i0004-i0004
郑和下西洋在中外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在这期间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和不仅给世界各国带去了精美的瓷器,同时网罗回各国方物。对于瓷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苏麻离青料的引进,从而使青花瓷器在永、宣时期出现了独特的风格: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多为伊斯兰国家,为了适应外销,在瓷器上采用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的造型和纹饰。于是,郑和下西洋使得永宣青花瓷器在与伊斯兰艺术相互碰撞、融合中形成了新的特色,被公认为我国制瓷史上的“青花瓷之冠”,在中西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扶余地区就有出土五彩和青花瓷器的报道.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吉林省考古部门又先后两次在扶余土城子发掘了百余座明代墓葬,出土了大量五彩和青花瓷器.但自1974年《文物》月刊9期报道了一件出土于扶余岱吉屯的带有"至正年制"款的五彩碗后,学术界对扶余地区出土的五彩和青花瓷器的年代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也十分激烈.笔者近几年对沿松花江流域的欢迎、六家子、嘎尔奇、达户村出土的五彩和青花瓷器的调查和排比研究,认为扶余地区历年出土的五彩和青花瓷器均为明代中晚期景德镇官、民窑制品.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廊坊市,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北迄燕山南麓的三河,南抵子牙河畔的大城,自古以来是连接中原与东北及长城以北广大地区的枢纽。元明以来更是拱卫京师的要地。辖区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期以来,孕育了自己的历史文明。元明以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曾先后3次下诏迁山西洪洞、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浙江金华及陕甘等地数十万人充实京畿,为廊坊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廊坊地区的1752村落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占廊坊地区现有村落总数的56.2%。明代人口的大量繁衍…  相似文献   

9.
朱军 《收藏家》2005,(1):34-41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瓷器的伟大传统在好几个世纪中启发了各种模仿者。在艺术史上,一种模仿的传统先是对遥远地区过去荣耀的揣摩,进而采用自己方式和形状,然后形成全新方向的重要创造力。奥斯曼土耳  相似文献   

11.
张松林 《收藏家》2009,(2):35-4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青花瓷器的发源地和首创国,但是对青花瓷起源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最近几年,随着巩义唐三彩窑址、巩义白河窑址聊及郑州市上街区正岩公司工程项目中唐墓的发掘,唐代青花瓷名正言顺登上中国古陶瓷的殿堂,越来越引起陶瓷研究界和全国各界的关注,同时又促使一批研究成果问世。然而关于唐代青花瓷的有些问题也存在不同认识和盲区,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产地特征和"色散而不收"的原因,以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和阿联酋采集的伊斯兰蓝彩器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LIBS)分析方法分别对青花或者蓝彩纹饰部位以及釉的常规元素组成含量和氧化硼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景德镇明早期青花瓷器所用钴料与伊斯兰蓝彩器标本类似,均为含有硼元素的经过预熔处理的低锰型钴料。2)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色散而不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含有硼的高钠、高钙以及低铝、低硅的预熔处理过的钴玻璃料。研究结果从硼元素角度佐证了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的进口钴料可能来自于伊斯兰地区,为今后青花钴料的产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万明 《郑和研究》2007,(4):43-46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典雅古朴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从唐代就产生了青花瓷,但是到明代青花瓷才脱颖而出,黄金时代在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进一步探讨,从海外遗存、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北京出土景德镇瓷器;方面的历史见证,证明了以下西洋为分界,作为大航海时代中外文明交融结晶的青仡瓷,在明代崛起并形成中国陶瓷主流的历史轨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郑和远航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唐代那样昙花一现,或者如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形成中国瓷器的主流,进而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花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出现青花瓷,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它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美学、传统工艺美术精华于一身,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它产生的历史之悠久,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其他名瓷无法相比的。在中国陶瓷美术史、文化史、科技史、对外交流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真正青花瓷器的三条标准是:1.白瓷胎施透明釉。  相似文献   

15.
吴若明 《南方文物》2012,(3):112-116,210,211
一、明朝万历青花外销瓷的产生渊源中国陶瓷的大规模外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拥有广大国外市场占有率的长沙窑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绘有异国风情装饰纹样的瓷器①。历经宋元两朝陶瓷装饰技法的发展,到明朝时期,行销海内外的瓷器在装饰图案上更为丰富。明朝瓷器的外销可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永宣年间,虽然由于海禁和朝贡的实施,民间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并没有开始,但是朝贡的馈赠,特别是在永宣时期,朝廷派出郑和七下西洋,陶瓷在船只和海外国家友好互赠的礼品中扮演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