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直升机开回家——勒干波副参谋长访谈周爱明编辑部决定对陆军航空兵某团作一次采访,分派我采访他。我心里老嘀咕,前些天在一个聚会上见过他,是个沉默寡言,比较谨慎的人,碰上我,那不是“一对沉默寡言人”吗?哪知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几乎就不用我开口,他讲着他的招...  相似文献   

2.
周承恩 《百年潮》2011,(10):65-69
2011年4月,当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历史系邀请1952年院系调整前曾在本系学习过的老校友返校聚会。当天到会的共有20多人。其中最年长的是1939年在西南联大入学的何兆武先生,现已年届九旬。最年轻的则是1951年入学的王敦书先生,也已78岁。聚会中的话题之一是半年前刚刚去世的老校友梁从诫,特别是他在清华学习时的一些情况。遗憾的是那天在场的老人中,与梁从诫同班的校友只有我一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老布什因重病住院,在重症病房度过了圣诞节。他早已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奈。在他88岁生日前夕,他告诉孙女詹娜,自己多次思考过死亡:"我想知道死亡是什么,我想天堂中,绝对有很多我渴望去见的人。"  相似文献   

4.
立秋以来,陕西关中阴雨连绵,我望着窗外时断时续的雨丝,在这寂静的时刻,心里的回忆展开翅膀,飞出窗户,飞向远方……。在“四人帮”被粉碎的前一年,侯外庐先生要我到他家住一段时间,协助他做点文字工作。这时外老已患脑血栓症,行动不太方便,心境感到寂寞,总想和暂时星散的学生和助手们聚会谈谈。我有这样的机会和在浩劫年代受过残酷迫害的老师朝夕相处,聆听他的教诲,在我是很难得的,我很珍惜这段时间,把这个时候的记忆深深地藏在心里。那时外老的话题很多,几乎什么都谈。在我的记忆中,外老和白寿彝先生的学术友谊,是外老的经常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周总理在三〇五医院住院治病期间,对自己生与死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改造到老。"他还说,我和邓颖超早已约定,死后不保留骨灰。后来事实证明,周总理的这个决定,在中央一级是第一个实行的,他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活得清白,死得"干净"。周总理住院期间,我负责招待工作,包括招待外宾、中央领导等来访人员和候  相似文献   

6.
人一老了就爱唠叨,三天两头地在房里嚷嚷,让人不得安宁。我爸就是一个爱唠叨的父亲,妈妈都嫌他,说他比妇女都能说!所以他就特别令我厌烦,闭不上的是他那张爱唠叨的嘴。听!他又在房里嚷嚷开了!每日三"醒"五声父亲爱唠叨已是常有之事,每天总要挑我妈和我的"刺儿",嘴里老爱挂着这样一句话:"不提醒你的话,你就不长记性!"每次看到我做错了事,他就张开了那大喇叭,放着洪亮的声音,左邻右里都能听得见。  相似文献   

7.
渔人码头记     
老钝 《旅游纵览》2007,(11):43-43
<正>我是一个喜欢聚会的人,经常邀亲朋好友小酌一番,但我对聚会的选择还是比较挑剔的。记得一位友人曾同我谈起聚会的乐趣所在:"大家到一起喝酒,难道是为了仅仅吃那几样好菜,喝点好酒吗?不是。还必须有志趣相同的朋友,可以放心地开怀畅饮,聊得开心,方才有乐趣。当然,如果能在山水之间,大自然之中,一边欣赏着秀丽的景色,一边欢畅饮  相似文献   

8.
黄海霞 《神州》2012,(1):52-53
张阔老人的纠结我不知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老公公一见面就提议,说他所住的湖东小区有一个民间艺人,他的剪纸与绘画无师自通,建议我采访一下。于是,今年孩子暑假回乡,从公公家里先见到了张阔(原名张克俊)的作品,作品的精妙令我在惊叹之余,决定采访其人。自从《神州》杂志于2011年9月上旬刊采写并刊发了"为爱痴狂"的文章,老  相似文献   

9.
我内心充满不安。现在获得的,和我期待的还是差距太大。我期待能有伟大的作品,流传几代人的作品,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9月27日,许知远三张了。同事们一起到北京西海的饭馆吃饭庆祝,让他发言,他发表了一番演讲,关键词都是"国家精神"、"知识分子"、"思维"……他严肃地说,大家默默地听,生日聚会的气氛有点飘忽。幸亏吃饭的人大部分都跟他相识多年,不会吃惊也不会因此而多有感触,所以接下来PARTY才能回到PARTY的模样,大家吃喝哄笑无厘头,只是热闹间,主角有点游离。不过没关系,反正他的日常状态"也不是特别高兴的一个人"。几小时后,他回到家中,把那篇即兴演讲整理成文,凌晨时分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7,(4)
正说起路易·艾黎,他不仅与我的父辈有缘分,而且这种善缘还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20世纪30年代,我的父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和路易·艾黎都是上海麦伦中学的校董,他们因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常常在一起碰头。而我的长兄陈一鸣和路易·艾黎的养子王季香(后改名为黎雪,英文名字叫迈克)在麦伦中学是同窗。每当王季香的"外国爸爸"来到学校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11月,丰子恺一家10口,加上族弟平玉、店伙章桂,共12人,开始逃难。章桂,时年20岁,丰子恺家的染坊丰同裕的学徒,后来的书店经理、出版人。丰子恺在文章里说:"章桂自愿相随,我亦喜其干练,决令同行。"但据章桂回忆,他加入逃难队伍并非自愿,而是丰子恺的邀请。他对章桂说:"我这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希望你能协助照顾,跟我一起走。"章桂表示愿意,但希望征  相似文献   

12.
侯永大 《百年潮》2012,(8):53-58
记得黎澍先生去世多年后的一天,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黄春生,他给了我一本《黎澍十年祭》。当时小黄对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写一写黎老,你给他开了那么多年车,他的为人、思想,  相似文献   

13.
肖枫 《百年潮》2009,(8):46-52
对耿飚同志,我习惯叫他"耿部长".耿飚是在中联部干过大事、为我们党立过大功的人.老中联部人没有不晓得他的.他1971年来中联部,1979年离开进入中央,在中联部足足干了8个年头.耿飚在中联部这8年里,正是党和国家最危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他对幸福也没有概念,只有感觉与体验。感觉与体验的幸福,于他才是最真切最温暖的幸福。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资深美编程明飞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挂断电话后,他告诉我:是宋培伦打来的,他在花溪石板镇芦荻村发现了一个让他"五体投地"的山庄,一个长者用三四十年时光打造的神奇山庄。3天后,我们便在宋培伦陪同下  相似文献   

15.
我与董浩相识在七年前。之前,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习惯性的给他贴上“著名主持人”、“董浩叔叔”等印象标签。不过,这些印象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就被迅速颠覆了。那是在一次聚会上,董浩同一行文人墨窖品茶、聊艺术、话人生……直爽、健谈,兴起时便拿起毛笔挥毫泼墨。我吃了一惊,方才得知他的另一重身份——书画家。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他爽朗一笑,调侃道:“其实,我是美术老师出身,众所周知的主持工作是我的副业。”  相似文献   

16.
正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活着的老英雄相继离去,我们后辈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去弥补这道历史留下的伤痕?我亲眼见到的第个百岁老人,就是何克孝老英雄。每当何老谈起他的百年传奇人生时,不止次对我说:"想起来我自己也不相信,很多次差点就死了,但是我偏偏就避了过去……"似乎他今日的长寿是当年"大难不死"带来的后福。尽管老人直过着拮据的生活。黔军岁月何克孝生于清光绪三十八年(1908年),毕节县(今毕节市)岔河镇人。12岁时便个人离家到贵阳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几年求学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18.
珍重     
董桥 《江淮文史》2014,(4):100-103
正小庆的父亲是我的老学长。今年一月里我写《懂得》,收尾引了老学长写给儿子的八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无语"。文章刊出两个月,江西琴剑楼居士来电邮说,他的老舅舅看了《懂得》影印本一再感喟:"这么熟悉的老文字"。说文字老说的也许是旧民国的旧文字,隐隐透着线装纸墨的暗香,配上窗  相似文献   

19.
在喧腾股的纪念甲午战争120年的时节,我也参与了一次中国近代海军后裔的聚会。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先生是这个群体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他的一大心愿,就是用后半生去寻找北洋海军的后裔,并为他们的祖先争取应得的地位。“不只是纪念邓世昌,我希望北洋海军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万宇  毛予菲 《环球人物》2013,(12):43-45
64岁的朴兴烈在老部下的眼中是一个性格豪爽、有情有义的人。5年前,他卸任韩国陆军参谋总长时,曾在部队网站上写道:"从军的岁月十分幸福,敲开军队的大门是我无悔的选择。"这话在韩国网民中疯传,让人看到一个对军队充满感情的将领形象。如今,身为韩国总统府警卫室室长的他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保卫总统朴槿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