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为河湟地区的叙事民谣。民谣只说诵不歌唱。说诵时,敲击简板、碗碟和干鼓。每当间歇,数人和之,效果极佳。这里发表的叙事民谣《青海资源四颂长卷》,其雏形是群众集体创作,流传在青海河湟地区的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等土族和汉族地区,处于零散状态。后由作者搜集起来,经串连、整合、加工,遂趋完美现予发表,以飨读众。  相似文献   

2.
软梨,又名软儿梨、软儿、香水梨,是湟水谷地东部栽植比较普遍的一种土著果品,其中以乐都软梨为最有名。在《青海特产风味指南》一书中,将乐都软梨和川口冬果梨、贵德长把梨、化隆酥梅梨一起誉为"河湟美果四佳梨"。在乐都,栽植软梨最多的地方是碾伯镇上寨、下寨,高庙镇下沟等村。我的故乡乐都高庙镇东、西两村也栽  相似文献   

3.
《三老赵掾之碑》造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日(公元180年12月17日)。于1942年4月间在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五华里许的白崖子地方发现。笔者在解放后调来兰州工作,得悉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墨拓。最近另获一片,经与馆藏本校阅无讹。此碑造时距熹平石经之立仅五年,斯时中郎书风,已流传陇上。碑字端厚雄浑,艺术甚高。惜原碑遭火灾,现仅存残片。鉴于碑文有补汉史,又系汉代真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将拓片付印,并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4.
唐朝和吐蕃之间在河湟地区展开了近百年的拉锯式争夺。哥舒翰在河湟地区的一系列活动彻底扭转了唐朝在此地区的消极被动的局面,他在河湟地区的不懈努力开创了唐、蕃战争的新局面,代表着时局的发展方向。哥舒翰的最后离开河湟,隐约透漏了唐朝盛世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地方行政建置是国家行使职权和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是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汉代在河湟地区设置“五亭”.据《汉书·百官志》记载:一里有百家,有里魁,十里一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有三老,故亭是县以下的行政建置.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当时有亭29365个,说明亭的设置比较普遍.西汉时在河湟地区所设的亭与内地的亭有所不同,是为了防御外敌和实行邮传而在边疆地区所设的一种机构,是中央与郡国之间传送文书的驿站和驻军御敌的据点.有“征其因革,辨其地域,察其风土,知其要害”作用.据《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载:  相似文献   

6.
正"河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之中,是由黄河与湟水并称而来,古代这里西去可与西域相通,南下则与西藏、川北相连,北往则是河西走廊,东去则是陇东地区。因属唐蕃古道的必经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加之元明以来作为蒙藏族群的中心连接带,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故而亦有人把处于两大高原中间带的河湟地区称为"河湟民族走廊"。~(1)今河湟多民族走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包括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以南大部分地区及湟水流域,  相似文献   

7.
河湟人文     
彭清深 《丝绸之路》2003,(12):21-22
河湟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甘青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流域的29个县市,人口约313.6万。河湟人以秦陇语支的河(河州)湟(湟中)方言为基本特征。河湟地区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8.
筱筠 《中国土族》2014,(4):31-32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峰镇,曾以位列西宁古八景之冠的"五峰飞瀑"美景,闻名河湟。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四百多年前,五峰就以修建炼铁厂成为河湟地区的工业重地。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曾在这里修建铁厂。五峰,以一段传奇般的历史,在青海的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在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土,揭开了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端绪。三百六十多年来,围绕《景教碑)的历史,碑文的翻译及解释,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学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表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湟水河自湟源东去,经西宁、平安、乐都、民和,穿越整个青海东部地区。出青海不久,在甘肃河口汇入黄河。湟水河与南部的黄河平行东去,形成了青海最富庶的河湟流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新近重新发现的开元三年《唐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残石予以拼合释读,并利用拓本对已破碎的开元七年《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作出释文。这两件碑刻对判断修定寺塔的建造年代及修定寺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光绪三十一年前的一百多年间,碾伯(今乐都)县府所在地的一所学校里,书声琅琅,书香四溢。这所学校就是清代远近闻名的河湟地区"四大书院"之一的碾伯书院,因其背靠凤凰山,故亦称凤山书院。凤山书院由原碾伯知县何泽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据清道光年间碾伯知县冯燨  相似文献   

13.
位于青海河湟谷地的乐都与化隆交界处的马阴山,像是一座充满磁场的山,一下子就把我这远方的来访者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路登山,满目葱茏,处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广布于各民族中间。本文描述了河湟西纳地区一个多民族乡村——民联村挡雨和求雨、插箭、给山神献羊等三种民间信仰活动,并试图说明民间信仰的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现象对当地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甘肃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厉县。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收藏一块隋开皇六年(586年)《仲思那等造桥碑》(见图)。此碑原在马坡乡石里村,1980 年迁至县文化馆。碑残高126、宽74、厚13.5厘米,碑石略(?)棕黄色。碑的上部断去一截,右上角残缺,左下角断开。据邹县旧志载,碑上原有佛像二层。1973年3月,县文物工作者曾去石里村抄录碑文,当时碑头已断残,每行约缺两、三字,  相似文献   

17.
青海是黄河的源头,青海境内黄河干流1694公里,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是黄河干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在青海,黄河孕育了昆仑文化、玛域文化和河湟文化等一系列黄河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河湟文化,推动河湟地区文化旅游高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安宁县小石庄唐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石庄村属安宁县鸣矣河乡,位于县城南19公里的螳螂川支流河谷中,安宁至八街镇的铁路及公路从村旁经过。小石庄村后山有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王仁求碑》,碑北200余米处有一片缓坡地带名为"王官坟",有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的王仁求父子墓两座。1982年安宁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王仁  相似文献   

19.
彭红 《区域治理》2022,(4):76-79
从古代社会开始,农民贫困问题就是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民国时期河湟地区原始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科学地分析河湟地区农民实际生活状况和农村经济现状,发现河湟地区的农民生活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其贫困的具体表现为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农村经济的破产.  相似文献   

20.
《辞海》中对炕的解释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在河湟地区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炕。炕又分为打泥炕(土炕)、石板炕、烧炕、砖炕、木板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