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地区历代古墓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四十年来,省市县(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地区调查发现古墓葬逾万座,发掘在三千座以上;1987年在成都市开展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仅在地面仍保存至今的古墓地多达622处(其中墓群374)、墓葬5264座。这为全面研究古代成都,提供了极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蜀文化系统墓葬 指西汉中期以前土著蜀人的墓葬。成都地区、特别是成都近郊资料相当丰富,在遍及全川的“巴蜀文化”墓葬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资料可分早、晚两期。皆为竖穴土坑墓。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成渝客运铁路的建设,2010年3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资中县大包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宋代单室石室墓5座,出土器物12件.墓室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是川南地区宋代墓葬另一个典型的代表,为研究川南地区南宋物质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向家坝水电站建设,2009年3月,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四川屏山县新安镇新江村三组的明代石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石室墓2座,出土铜器、银器、铁器、陶器、瓷器等33件。这次发掘为研究川南地区明代墓葬形制及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蜀人好乱"之说起源于南朝,在宋代尤其是北宋仍是社会各界的主流认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巴蜀社会稳定、地位不断提升,以蜀人为主的一部分士大夫从乱蜀者、蜀中及全国形势、治蜀政策等多个方面,极力批判蜀人好乱之说,为蜀人辩诬。明清以来,蜀人好乱之说更为流行,宋人的辨析无疑在巴蜀史上成为独特的现象,其深厚的历史及思想文化内涵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泸州市江北镇的桥头山墓地清理了2座宋代石室合葬墓,墓葬形制、石刻内容和雕刻风格等不仅具有泸州、宜宾等川南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共性特征,同时也综合了四川盆地不同区域宋代石室墓的诸多因素,对重新审视四川宋代石室墓的类型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丧葬习俗、宗教信仰、音乐舞蹈史、雕刻艺术史、服饰史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张敏  刘刚  林海南 《东南文化》2023,(2):28-38+2+191-192
2010—2011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邗江区城北乡黄金村月明苑五期地块抢救性发掘了19座墓葬,时代从战国至明清。其中1座战国墓葬和2座西汉中晚期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墓葬结构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了陶器、漆器、铜器、玉器(琉璃器)、骨器等随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战国和西汉中晚期扬州地区文化变迁、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多数呈现出与中原青铜器完全不一样的造型特征与审美效果。其多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纯动物造型的青铜器写实性极强,以鸟形器居多,反映古蜀人对于“鸟”的特殊崇拜;人与兽结合造型的青铜器表现形式多样,古蜀人借此手法表达人与自然的关联性;巨大的青铜神树为我们展现了古蜀人想象出的天地之间生灵往来的盛景。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青铜器我们能看到古蜀先民渴望与天地对话,渴望与自然交流。古蜀人用这些青铜器表达他们对于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有着“天人合一”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为了配合工程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朝阳区姚家园新村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122座,其中M60、M65、M67、M70、M72、M78、M80、M85为清代墓葬。这八座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出土器物较为丰富。清代墓葬考古受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相关研究开展也较少。对这几座清代墓葬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清代社会发展状况与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9.
田小红  吴勇  王馨华 《文物》2023,(3):38-63+2+1
友谊路墓群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友谊路南端。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发掘,清理出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及元明以后的墓葬、灶、井、水沟、排水管及踩踏面等遗迹,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制丰富,埋葬现象复杂。部分墓葬有“握钱”“口含”的习俗,属于典型的中原传统丧葬文化的因素,同时出土的五铢钱、钱纹镜、凤纹镜等与龟兹本地货币共存于众多墓葬中,体现出中原文化与龟兹本地文化深度融合的特征。此次发掘丰富了库车友谊路墓群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填补了天山山脉南麓春秋战国至元明时期考古发掘的空白,对于研究库车河流域人类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翁滚梁墓地,目前就其年代有少许争议。发掘者认为是北魏时期墓葬,张景明认为是大夏时期墓葬。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墓地M6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全面、细致地分析,认为该墓地应为太武帝统一北方(439年)后至迁都洛阳之前(494年)的北魏墓葬。现阶段如果没有明确纪年或墓志,尚不能区分出大夏墓葬与同时期北魏墓葬。  相似文献   

11.
王昌富  彭力 《文博》2002,(3):13-15
2001年11月,商洛市东郊市血站大楼基建工地发现墓葬,市考古队派人前往清理,共清理墓葬2座,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河北涞水张家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商周时期墓地并发掘墓葬10座。墓地布局有序,墓葬方向相近,但被盗严重。经考古学研究与测年分析,其中8座墓葬属西周早期墓葬,墓主可能与西周早期进入华北平原北缘的周人相关;另外2座属晚商时期围坊三期文化墓葬,填补了围坊三期文化在潮白河以西墓葬遗存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金连玉 《四川文物》2023,(1):68-77+120
相较唐代高等级官员集中葬于两京地区,其他地区发现的官员墓葬基本以县官一级为主,两宋时期官员无论官品高低,均未集中埋葬于某地,墓葬面貌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官员墓葬分布看似杂乱无章,但通过对墓主人籍贯、出仕经历、埋葬区域等信息的梳理,仍可看出其墓葬选址存在一定规律,基本以归葬原籍祖茔为主,部分或葬于游宦之地,或葬于寓居之所,墓葬分布总体来看并不集中。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帝陵陪葬制度的变化、族葬习俗的兴盛,以及政治、地理、风水、战乱等因素,均对唐宋官员墓葬选址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川南苗族民歌的历史传承、体裁种类、表现形式,剖析传统苗族民歌的技术特色和表演审美观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保护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讲述川南苗族民歌艺术发展和创新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意在探索一条与当代苗族民歌传统演唱实际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发掘的高台地埂坡墓葬壁画,内容丰富,出现了髡发形象,这些髡发形象不免让人想起文献中的"河西鲜卑"。文献中对于河西鲜卑的记载并不十分明确详细。本文试图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玉门蚂蟥河、官庄、白土良、高台地埂坡等河西墓葬中的部分墓葬形制、陶器、壁画等来分析其中含有的鲜卑因素,并通过与东北、内蒙古中南部鲜卑墓葬的比较揭示河西墓葬与鲜卑墓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四川茂县牟托石棺一号墓从墓葬规模、随葬器物数量和奢华程度等方面来看,均属第一.关于该墓的时代、文化因素、墓主族属,学界还有不同认识.其中墓主族属应为最主要的问题.该墓的石棺顶部放置1件青铜罍和1件甬钟,而罍、钟为蜀文化最重要的礼器.另,墓中出土小彩石亦为蜀文化所特有;“尚五”、“享五”似为蜀王特权,不能以该墓随葬器物中不见五件一组的成套组合,就否定其为蜀人墓.  相似文献   

17.
廊坊安次区翟各庄、南尖塔辽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廊坊安次区翟各庄、南尖塔辽墓廊坊市文物管理所、安次区文保所1991年春夏之交,廊坊安次区南尖塔乡翟各庄和南尖塔村村民在取土时相继发现三座墓葬,廊坊市文管所在安次区文保所协助下分别对残墓进行了清理。一、地理位置与墓葬形制翟各庄位于廊坊市区西北9公里,东...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周边改造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161座。墓葬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年代集中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出土陶、铜、铁、玉石器等随葬品近300件。此次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秦汉时期墓葬的时代演变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0月,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与卓资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卓资县围堡村元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等。该墓葬发现的"元贞元年(1295年)四月"题记,是乌兰察布地区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年号的元代墓葬,对研究元代墓葬及乌兰察布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张煜珧  冯丹 《文博》2023,(4):3-10+112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宝鸡西高泉村发掘春秋早期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小墓。墓向以东西向居多,墓主以屈肢葬为主,多有葬具一椁一棺,并多见头箱,未见腰坑、殉人。出土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仿陶礼器、日常陶器两类。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可看出这批墓葬为典型的秦人墓葬,为了解秦人进入关中之初的文化特征,研究秦文化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