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1991年的社会文化思潮是苏联这个世界超级大国迅速走向演变和解体的重要因素。6年来的总的主流是对传统的社会文化延续性的怀疑和有意识的否定及有意识要求彻底摆脱的取向:割舍历史,“全盘西化”。6年来的社会文化思潮从理论到实践,从意识形态出发点到它引发的社会效应都是超前的和激进的,甚至是极端的;同时,由  相似文献   

2.
范勇 《四川文物》2006,(6):9-9,89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它对中国社会和民众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国民特性的了解的需求,导致了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因此,对中国道教的研究,便成为中外学者所热衷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朱华 《史学月刊》2006,(3):104-109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建国后至1980年,科学救国思潮被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潮而长期受到学界的否定和批判;二是在198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开始转变,逐渐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科学救国思潮。从主观的评价逐步转到客观的辨析该思潮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上来,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开始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科学救国与科教兴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百年存废 三次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李文海、金冲及、胡绳武、刘桂生、张海鹏、耿云志等著名学者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上百名专家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大会主题,就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学术史、社会文化、教育、宗教、中外文化交流等专门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展开热烈研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学术价值的观点。提交会议的高质量论文甚多,限于篇幅,兹仅摘录部分学术观点。在文化思潮研究方面,与会者论及现代性建构、…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对中国北宋历史人物王安石的介绍和讨论已近三百年,在对王安石的认识上不断深入且充满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王安石研究已成为西方汉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的看法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起王安石被广泛称作"社会主义者",20世纪中叶这一说法又被基本否定,1970年代以后在新的思潮影响下王安石的改革又被称为"国家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冯天瑜否定中古专制主义的民主主义兴起,是世界各国近代化运动的一大潮流,就近代中国而言,民主主义思潮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渐成波澜壮阔的社会主流。而考其思想来源,则决非纯为外铁,而是内外交会,中西合壁的。要言之,中国近代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思潮的民众评价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汉 《攀登》2003,22(3):32-37
梁启超和我国当代学对社会思潮的规定实际上指出了其民众评价论的本质。社会思潮的内容和主体及其组织状态体现了民众评价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思潮在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心理的互动中形成,并在多种社会思潮的互相冲击、碰撞、交汇、融合中展开。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都是民众评价活动的形式,但二不同;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阎也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社会思潮以特殊的形式体现民众评价活动的作用。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关于朱自清与鲁迅的关系,有学者这样评价:“朱自清与鲁迅同是新文学阵营中的战友,但并不亲密。对社会的黑暗同仇敌忾,但并不联手。”朱自清是用平视而非仰视的眼光打量鲁迅的,他们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从1898年5月1日离开家乡,到1902年3月24日离开南京赴日本留学,在南京生活了近四年。金陵自古是江南繁华之地,也是书籍集散之地。古旧书店,书肆书铺,比比皆是,都是鲁迅最爱去的地方。近四年的金陵读书生涯,鲁迅中外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眼界、胸怀与学识都非昔日可比。在南京,鲁迅刻了两颗图章,一颗刻着"文章误我",一颗刻着"戛剑生",意思是:以前自己读古书、做古文,耽误了青春,现在我要"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了。在南京,鲁迅的读书方向开始转向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欧风西雨的沐浴,使他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论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孙耀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简称共产党情报局或情报局)是共产国际之后的重要国际组织。直到八十年代、苏联、东欧(南斯拉夫除外)的著作界大都对它作肯定评价,西方政界和学者则持否定态度,称它是“莫斯科的工具”。①其实,东西方的学者对这个...  相似文献   

12.
留学研究的新视野──读《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冯开文《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为李喜所同志的新著,是著者对近代留学史的整体研究成果。书中系统地分析了早期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接触、留日生与资产阶级文化传播、留美生与科学民主思潮以及留法勤工俭学与社会主义思想之...  相似文献   

13.
文海芹 《沧桑》2011,(4):60-62
20世纪3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时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它的研究对于我国现代化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全盘西化思潮的提出与发展,全盘西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以及对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对我国的现代文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它经常出现在美国外交史教科书和外交史文献中,在美国史学界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甚至对孤立主义存在与否,也是众说纷纭,不少学者对孤立主义的存在表示怀疑。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扩张政策不断碰壁,美国上下掀起重新考察和评价整个外交政策的高潮,引起了传统观念的动摇,否定孤立主义存在的思潮更加风行。战后兴起的“新左派”史学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第二,人们对孤立主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论盛宣怀所走的“U”字型路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U’字型路程”,是指盛宣怀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创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间又走了一段不够光彩的路,但最后又以民族性较强的资本家实业家终其生。因此,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从肯定到某种程度的否定再到肯定。  相似文献   

16.
从《弟兄》《伤逝》看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世琼  胡志明 《沧桑》2009,(1):248-249,251
忏悔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人在面对万恶的封建文化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对其坚决抨击,不惜自我解剖,流露出浓厚的忏悔意识。鲁迅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剖析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彻底批判和否定自我。在《弟兄》《伤逝》等小说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在面对重重罪恶时追求超越的忏悔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赵晓阳任何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历史学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动和发展总要受到某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制约。鸦片战争后日益呈现的文化不适应性,激化了日益增多的否定传统的冲动,创...  相似文献   

18.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现代和后现代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骊 《人文地理》1999,14(4):30-33
城市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中叶源自人文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到来时,同样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笔者从城市规划、管理、社会及城市自身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城市学者对城市发展的某种见解和城市在这场思潮到来时做出应答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鲁迅用笔做武器,打了许多有关各种思想及文化思潮的“笔墨官司”,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也曾聘请过律师,拟通过法律“打官司”的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