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8—10月是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惠宪钧、柳一安、政治部主任吕方正两次联名给毛泽东写信反映清华问题30周年。我采访了四位当事人之一的惠宪钧。 惠宪钧,男,1932年生,原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总务长,现已退休。  相似文献   

2.
正冯友兰(1895-1990),河南南阳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著有多部哲学著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28年,哲学大师冯友兰喜添一女,取名冯钟璞,笔名宗璞。1938年,年仅10岁的宗璞在战火中,随家人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的8年时光,给少年宗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1985年春到1987年年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战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抗日战争中闪耀着进取勃兴的生命之光,孕育了无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的高端精英,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西南联大的师资尤其是文学院的"海归"师资群体,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气质,是联大灵魂的化身。  相似文献   

4.
张彦 《炎黄春秋》2003,(3):70-71
这是2002年11月1日下午在北大纪念西南联大建校65周年大会上,朗诵《西南联大赞歌》的一段序曲。  相似文献   

5.
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83岁的陈维仁老人回首往事,他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上了两个有名的学校,先后跟了三个好领导当秘书。"两个有名的学校"是指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三个好领导"一是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著名史学家邓拓,二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党校校长林枫,三是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和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三任秘书生涯留下三段让他难以忘怀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陈琏,是陈布雷(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1948年11月3日服安眠药自杀,时年58岁)的女儿,西南联大地下党员,团中央少儿部部长。其夫袁永熙上世纪50年代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57年被错划“右派”,陈琏被迫与之离婚。1967年11月19日,陈琏含冤自杀,时年48岁。本文作者为陈琏与袁永熙的长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它就是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国立两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昆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为云南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谱写了传奇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李凌 《百年潮》2004,(9):43-48
以西南联大为重点,开展爱国民主运动 1941年初,原任中共川康特委常委的郑伯克走进重庆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接受党给他的新任务:担任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周恩来、董必武、南方局组织部长孔原和钱瑛等同志都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他们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和党在白区的工作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以及周恩来提出的"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和"三化"(合法化、社会化、职业化)的精神,指示郑伯克到昆明后要以西南联大为重点,搞好各方面的统战工作,开展爱国民主运动.  相似文献   

9.
李凌与黎勤,两位热血青年。一位是中共西南联大第二支部的书记,一位是西南联大女同学会主席。从相知到热恋,在风雨如磐的岁月,自觉抛弃优裕的物质生活,冒着生命危险,为崇高的目标奋斗!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共同讲述西南联大的沧桑与温情……  相似文献   

10.
陈钊 《炎黄春秋》2020,(9):80-83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文化血脉,平津地区文教机构纷纷内迁。"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随着战局变化,长沙临时大学迁入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改名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同时诞生的"同胞兄弟",如果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西北联大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很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成绩显著、中外闻名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是在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项重大的遗产。在当时的西南联大,集结了一大批的有志之士,他们丰富了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而李广田先生就是这批教授中的一员,他独特的教课风格颇受学生欢迎,成为了西南联大时期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江炎 《神州》2007,(11)
62年前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运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为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我见证了这场运动的全过程,轰轰烈烈的运动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当时我在西南联大学习,这所在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大学,是抗战大后方的"民主堡垒",  相似文献   

13.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 1931年冬,时年42岁的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是年起直至1948年底止,梅贻琦历经了长达17年的担任我国最高学府校长的生涯。在17年的校长经历(含抗战年代担任西南联大实际主持人时期)中,廉洁奉公成为梅贻琦治校的突出特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经验。 大洋彼岸传佳话 新任校长废特权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原为留美预备学校。于 1910年(清宣统二年)择海淀清华园为校址,1911年 3 月正式开学,20年代后期才改为正式大学。…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7月26日,《人民政协报》副刊《春秋》以极大的篇幅,高调报道了《闻一多传》作者王康。首先是标题便用了大字号:《王康与闻一多》。作者首先叙述了与闻一多这位中共挚友、爱国民主人士和烈士有着师生、叔侄关系的王康,在西南联大这座"民主堡垒"中与闻一多及其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的交往过程。对他们的熟知和了解,为王康日后写作《闻一多传》奠定了基础,这就意味着写好《闻一多传》,非王康莫属。接下来介绍了王康在西南联大主办当时影响力极大的《时代评论》的经过。抗战胜利后,由闻一  相似文献   

15.
<正>闻一多是现代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闻一多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闻一多先后在国立青岛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他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再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遇难四十周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全国第三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至十日在清华园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代主席楚图南、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闻家驷、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定、国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膝藤以及清华、北大的负责人参加了大会的开幕式.参加大会的代表有八十二人,收到论文五十多篇.闻一多的同事、学生钱端升、陈岱孙、臧克家、季羡林、余冠英、何善周、范宁、王瑤、王达津等参加了大会.闻一多的儿女闻立鹏、闻(?)也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7.
李凌 《炎黄春秋》2000,(7):38-42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 清华人和西南联大人 在 1999年建国 50周年大庆前夕,中央隆重表彰并授予功勋奖章的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23位元勋中,有六位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一位是通过清华公费留美的学生。他们是:王淦昌(1929年清华物理系毕业)、赵九章(1933年清华物理系毕业,1934年公费留美,1938年返西南联大任教)。彭桓武(1935年清华物理系毕业)、钱三强(1936年清华物理系毕业)。王大珩(1936年清华物理系毕业)、周光召(1951年清华物理系毕业)。另外还有钱学森,…  相似文献   

18.
硝石 《纵横》2011,(4):22-27
荣高棠(1912-2006)1912年5月生于河北省霸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党支部书记.1938年到达延安.曾先后担任中共川东特委委员、青委书记,宣传部长兼南方局青委委员,南方局组织部秘书;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行政处副处长、处长;中共华北局城工委委员,中央团校第一任...  相似文献   

19.
建仑 《收藏家》2008,(5):73-74
为庆贺北京大学110周年、纪念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中国方正出版社、北京收藏家协会4月13日联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展”。  相似文献   

20.
周承恩 《百年潮》2011,(10):65-69
2011年4月,当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历史系邀请1952年院系调整前曾在本系学习过的老校友返校聚会。当天到会的共有20多人。其中最年长的是1939年在西南联大入学的何兆武先生,现已年届九旬。最年轻的则是1951年入学的王敦书先生,也已78岁。聚会中的话题之一是半年前刚刚去世的老校友梁从诫,特别是他在清华学习时的一些情况。遗憾的是那天在场的老人中,与梁从诫同班的校友只有我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