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11月,黄华和我从加纳奉调回国,为黄华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当大使做准备。1966年初,黄华接到命令,调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任大使,我也随行。出国不久,国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黄华到任拜会即将结束时,国内发出指示,要使馆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于5月16日通过的通知。  相似文献   

2.
徐则浩 《安徽史学》2007,(6):113-113
某些重要出版物上,对王稼样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前后若干历史情节的记述有误,现匡正如下: 一、毛泽东同米高扬谈话的具体日期.《新中国外交50年》一书说:"早在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斯大林派去的代表米高扬会晤时,毛泽东就对米高扬说,新中国成立后准备派王稼祥同志为第一任驻苏大使"①.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初期和中期,我在中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现改称蒙古国)大使馆工作了八个年头,经历了中蒙关系恶化再恶化的全过程。现在来回忆这段往事,依然没有感到些许轻松。 中蒙关系剧变的由来 我是1965年12月初抵达驻蒙使馆的。张灿明大使根据国内建议分配我到使馆文化处做负责人。文化处的同事姜振忠、乌嫩和毛家义同我一见  相似文献   

4.
李家忠 《百年潮》2012,(2):14-20
正我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外交部,几十年中主要是参与和主管中越关系事务,曾任亚洲司科员、副处长、处长,其间曾四次被派到驻越南使馆工作,先后任二秘、一秘、研究室主任、政务参赞,1994年3月至1995年10月任驻老挝大使,1995年12月至2000年7月任驻越南大使。现在退休了,我愿将自己亲历和印象较深的一些事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5.
柯华 《炎黄春秋》2001,(8):7-11
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央决定陈毅同志参加外交部党组会议,为接手外交工作做准备。1956年秋,在印度大使举行的一个招待会上,陈毅同志晕倒了,经检查有心脏病,休养了一年多。1958年2月,才正式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1960年1月我出任驻几内亚大使,因此这段时间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只有两年。1964年我回到国内,在西亚非洲司任司长,又亲眼看着他并且伴随着他度过了“文革”前期困难的时光。 最初印象 陈毅同志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首先,他到外交部上任连个秘书也没有带,孑然一身地来了。干部司找…  相似文献   

6.
1950年初,当解放军开进北京东交民巷时,北京市军管会立即向美国、法国、荷兰等列强设在东交民巷的兵营贴出限期征用通告。从此,"丧失了整整50年的东交民巷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限期征用,新中国政府亮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1月6日,前英国驻北平总领事高来含发现"领事馆"门口张贴了一张布告。时值下午,馆内的中国雇员都下班了,高来含费了好大劲才找人把布告上的内容翻译过来:  相似文献   

7.
李家忠 《百年潮》2009,(1):73-75
2000年7月,我结束了驻越南大使的任期,奉调回国.退休后,外交部有时仍交给我一些临时性任务,参加首批外交档案解密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8.
越南革新开放与总书记阮文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忠 《百年潮》2009,(4):73-75
我担任驻越大使馆政务参赞(1989年12月至1993年10月)和驻越大使(1995年12月至2000年7月)期间,曾先后与越共4位总书记阮文灵、杜梅、黎可漂和农德孟(时任越南国会主席)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他们4位经历不同,性格和作风也各有特点,但都为越南的革新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姚仲明同志工作作风十分严谨 ,一丝不苟 ,脚踏实地 ,精益求精。 60年代初 ,在他担任驻印尼大使期间 ,中印尼关系友好 ,姚大使所做的大量友好工作功不可没。那时使馆外交活动异常繁忙 ,特别是大使 ,几乎每天上下午和晚上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两国间各种代表团 (组 )的互访也十分活跃 ,每月都有数十起 ,有时同一时间好几个团 (组 )交叉 ,迎来送往 ,有些高级代表团还需大使亲自出面 ,姚大使的工作负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能做到忙而不乱 ,井井有条。令人惊异的是 ,他的话剧《乌云难遮月》就是在这期间利用加夜班完成的。在如此繁忙紧张的情况下 …  相似文献   

10.
陈久长 《百年潮》2014,(4):32-38
正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我受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命出任中国驻古巴共和国大使。其间,我有幸与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兼部长会议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菲德尔·卡斯特罗有了一段友好交往。首次见面不期而遇1990年6月下旬的一天,外交部干部司通知我,中央决定派我出任驻古巴大使,接替汤永贵大使的工作。干部司要我立即开始准备,8月下旬赴任,以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国庆招待会和中古建交29周年纪念活动。我出使古巴之日正值古巴面临严重危难之  相似文献   

11.
王进 《世界》2004,(7):10-11
最近,我有幸结识了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先生。柴老先生是山西闻喜人,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是当年闻喜县牺盟会的负责人。解放以后,柴老曾经担任过中国首任驻泰大使、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是中国外交界一位颇富奇色彩的人物。谈起当年的中美建交,老人如数家玲。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20世纪60年代末,《纽约时报》有报道说,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三任夫人,而非元配,宋当时正好在纽约,看后怒不可遏,马上命令驻美大使周书楷前去交涉,要求该报更正、道歉。周认为此事难办,且报道属实,所以拖延很久也没办。恼怒的宋美龄将周叫到寓所。宋斜躺在床上问周为何不照令办事,周说这是在美国,让人家更正道歉很难。宋不依不饶,争执之下,周耐不住性子,说:"我是中华民国的大使,不是你的仆人!"宋美龄听后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打了周一耳光,尖声吼叫:"我就是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13.
文史选萃     
《贵阳文史》2008,(3):96-96
给英国大使一个下马威 沙祖康原则性很强,在外交场合为维护国家利益,对任何人,他都寸步不让,上任伊始他给英国大使一个下马威。沙祖康重返日内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特命全权大使。那时候各个国家驻日内瓦的大使,都礼节性地来祝贺、拜访。沙祖康说:“英国大使来拜访我,落座后,很不礼貌地说:‘大使阁下,我们大英帝国对你们的人权情况表示关切。’  相似文献   

14.
黄培昭 《环球人物》2013,(19):26-28
"军方的计划是一场彻底的军事政变。宪法赋予我的合法性不可替代,我愿用生命捍卫总统地位。"随着7月3日"政变日"渐渐远去,失去人身自由的穆尔西当初这番话也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今年6月15日,时任埃及总统穆尔西宣布与叙利亚政府断交,召回驻叙利亚大使,并关闭叙利亚驻埃及使馆。几天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叙利亚国内发生了内战,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未来在位时间会比埃及总统穆尔西长。仅仅过了10多天,普京的话就"应验"了。从上台至今,只有短短的一年时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抗战     
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胡适一直反对对日作战。为此,他曾长时间担着“卖国”的罪名,受到舆论的谴责。但“七七”事变后,他却受蒋介石的委托,为抗日的事出国奔走,不久并出任驻美大使,成为国民党政府战时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角色。那末,胡适是怎样从反对抗战转变到拥护抗战的呢?他在抗战时期,尤其在担任驻美大使时期,做过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抗战有何意义?他对中国抗战发展前途是如何估计的?如此等等,这些问题,过去一向不很为人注意,都有加以研究的必要。一“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胡适在北平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他同他的朋友丁文江、  相似文献   

16.
殷占堂 《纵横》2010,(6):32-35
春节期间,我受日本八·四会(即八路军、新四军协会)会长小林宽澄先生的委托去拜访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向他询问抗战后期,他担任渤海军区敌工部部长时,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的侄子在山东渤海地区迫降被俘的情况。在访问期间,我对于这位外交家的革命生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于景浩 《环球人物》2012,(32):46-47
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有了新使命:2012年11月20日,她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任命为"艾滋病零歧视"大使。她在接受任命时说:"现在有很多(艾滋病)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每天都在努力争取尊严和基本人权。我很愿意为这些无法发出声音的人代言。"然而,缅甸人曼扎尼却在网上以辛辣语气调侃道:  相似文献   

18.
<正>周书楷,1913年8月出生,安陆城关人。他从1938年任驻英使馆见习生起,至1992年"总统府国策顾问"(同时任"外交部"顾问)任上去世时止,外交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是台湾"外交界"的风云人物。1971年11月,他任台湾"外交部长"时,亲历了台湾被联合国驱逐的变局,而1970年4月,他任台湾"驻美大使"时陪蒋经国访美,就是这个重大变局的前奏。1969年1月,尼克松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后,即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9.
王殊 《纵横》2002,(12)
1972年10月,中国和联邦德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建交前,我作为新华社驻波恩的记者,曾根据采访中了解的情况向国内写了几个内部报告。毛主席、周总理阅后作了批示,认为有研究的价值。在建交谈判以后,我被任命为谈判代表。建交后,又先后任我国驻联邦德国参赞、大使。回顾发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德建交,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正面对内政部长的闪烁其词,帕克斯曼竟然将一个问题连问了12遍伦敦时间1月8日晚,英国广播公司(BBC)总部大楼《新闻之夜》节目演播大厅灯火通明。两位特殊的客人——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与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钓鱼岛问题上演了一场特殊的交锋。在杰瑞米·帕克斯曼(下文称帕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