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尊陵是东汉陵墓制度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追尊后陵的存在,为了解东汉帝陵兆域的陵墓格局、探讨部分东汉帝陵的陵位问题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希望引起考古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东汉帝陵可分南、北两大兆域,呈"南六北五"的分布格局。两大兆域的开辟,主要出于皇帝个人爱好或选择;此后帝陵的选址,基本遵循了"旁近祖考"和"同辈不共兆域"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清承明制,清东陵最初规划的陵园格局完全仿明十三陵,并按规划进行了首批陵寝建设。但在孝庄文皇后"卑不动尊"说的影响下,清东陵的陵园格局逐步发生改变,先后建立了皇后陵、妃园寝以及东西陵分葬的兆域制度。  相似文献   

4.
《羊城今古》上期发表拙作《三朝古都给广州留下了什么》,其中提及南汉高祖刘岩康陵在北亭(今番禺新造镇北亭青岗山),中宗刘晟陵在萝岗黄陂石马村发现.唯刘岩兄刘隐追尊列宗.其陵日德陵,陵址却无确载.一说在北亭,一说归葬于封开刘王岗。北亭宋地立有石人、马、羊各一对,文武各一,有指此为德陵的。所谓北亭青岗山康陵之说,既有已出  相似文献   

5.
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建都於洛阳,故城址是今洛阳市东十六公里的“汉魏故城”,至今城垣尚存。据文献记载,东汉十二陵,除献帝禅陵葬山阳(今河南焦作市)外,其余十一陵均在洛阳。由于历代战乱对洛阳陵园的破坏,加之记载简略等原因,使后人对东汉陵的具体位置,也就不能确指了。搞清楚东汉帝陵的位置,有利于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本文仅对邙山汉陵的位置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东汉陵区内征集到一枚封泥,形状为方形,封缄方式为方槽式检,背面有三道绳痕嵌入泥中,正面阳文篆书"原陵监丞"。通过与已发现的其它东汉时期的封泥形制、印文特征的比较,明确了该封泥的时代。"原陵"作为东汉的第一座陵园,目前具体位置并未确定;"监丞"为东汉陵园食官"食监"的副职,主要负责祭祀,因此,"原陵监丞"封泥的发现,对东汉帝陵的方位及陵园职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本文还通过已发现的有关两汉时期的封泥、印章,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陵园职官的具体构成和分工进行了梳理。西汉时期,陵园周边具体的管理机构有陵庙、寝园、陵园,陵庙、寝园有令、丞、郎;陵园除令、丞、郎外,还有校长;食官有令(长)、丞。东汉时期,陵寝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机构减省,不设陵庙、寝园,陵园兼有原来寝园的职能,陵园职官有令、丞及校长,食官有食监、监丞。  相似文献   

7.
关中的厚土 ,真实地孕育了西汉王朝。关中的厚土也同样是东汉的四大勋戚繁衍生息的故里。确切地说 ,东汉王朝班、马、耿、窦四大勋戚的故里是在西安以西90公里的扶风 (现在的陕西省扶风县 )。历史的车轮碾转了一千多年 ,勋戚的故里很少被人提起 ,但扶风古原的马援墓以及那通铭刻着伏波将军浩然正气的古老石碑却依然健在。人们不会忘记“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 ,三三两两地走去坟头 ,举一把明烛 ,燃几张纸钱 ,谒拜这位叱咤风云的古代英雄。马援 ,字文渊 ,陕西扶风茂陵人 (古扶风茂陵有二 :一为现在陕西兴平东北之茂陵 ,即汉高祖三年(前20…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阙为宫廷建筑物的一部分,是悬挂法律条文的地方。汉初,萧何营建未央宫时,只建了北阙和东阙,依据的是厌胜之法,应与汉高祖采取水德之制有关。北阙一直是西汉时期吏民上书、请愿、庭争、请罪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到了东汉,北阙的重要性被南阙取代,究其原因,应与东汉实行火德之制有关。汉武帝时为了厌胜火灾,建造了建章宫。建章宫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东阙,也就是凤阙。此后,凤阙被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随着"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深入,阙被应用于丧葬礼俗中:一是作为墓葬标识性建筑——墓阙,东汉初期被称为"大门",东汉后期发展为"神道";二是出现于墓室画像中,被称为"天门",成为灵魂升仙之所。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阙的政治意义被弱化,而神秘主义最终占据主流。  相似文献   

9.
东汉陵墓踏查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12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234年)在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11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帝王世纪》载: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明帝显节陵在“故富寿亭也,西北去洛阳三十七里。”章帝敬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三十九里。”和帝慎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四十一里。”殇帝康陵“去洛阳四十八里。”  相似文献   

10.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十二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十一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截至目前,关于东汉帝陵的系列调查报告没有公布过,只有几篇关于北邙帝陵的考据论文及个别的调查简报,因此,东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和研究都追在眉睫。其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弄清楚东汉帝陵的分布与结构,也在于通过东汉帝陵的研究,彻底梳理中国古代帝陵的建制及发展脉络(补上东汉陵寝制度这一缺环),从而揭示古代陵寝制度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宗教信仰的关系与实质。  相似文献   

11.
神的结盟——广西漓江上游流域马援崇拜的地方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树海 《民俗研究》2007,26(4):103-118
马援崇拜主要存在于广西漓江、西江、左右江流域,两广、海南环北部湾沿岸地区及湖南湘西地区,云南、四川也有零星分布。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是东汉初年的一代名将。马援崇拜在岭南分布与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征伐活动密切相关。《后汉书·马援列传》载:"(东汉建武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  相似文献   

12.
巩县宋陵     
巩县位于郑州、洛阳之间,南有嵩岳屏障,北依黄河天险,洛水东西横贯县境。北宋帝后陵分布在县西的孝义、芝田、西村、回郭镇公社三十平方华里的范围内。现存帝陵有:宋太祖永昌、太宗永熙、真宗永定、仁宗永昭、英宗永厚、神宗永裕、哲宗永泰陵,加上太祖父亲赵宏殷的宣祖永安陵在内统称“七帝八陵”。后陵二十一座,亲王冢十五座。另外还有寇准、包拯等大臣墓七座。(图一)  相似文献   

13.
殷墓享堂疑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块刻有四百五十余宇的“兆域图”铜版,铜板上用金银镶错出整个中山王的陵园平面布局,它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份陵墓建筑规划图,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它的出土,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极大的重视。许多同志相继著文探讨中山王陵的墓上享堂建筑,以及古代中国陵墓上建享堂的源流问题。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有些同志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3)
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是汉元帝渭陵所在地。1966年,在渭陵北稍偏西约360米处,发现玉奔马一件(图版叁:5)。玉奔马出土时被裹在硃砂内,同地层中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和绳纹瓦片。1972年以后,又在此地陆续发现了几件玉兽、玉俑和其他文物,证实了玉奔马时代应属西汉。  相似文献   

15.
西晋建都洛阳经四帝(武帝、惠帝、怀帝、愍帝)五十二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被刘聪杀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死于帝位。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合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但史书无所载。晋书只载陵号,于陵址  相似文献   

16.
1980年5月,在四川省宜宾市北郊山谷祠附近的东汉石岩墓群中的第一号墓室里,发现了西王母陶俑(图一)。在出土文物中,如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上也常见到王母的形象。西王母陶俑则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7.
洛阳东汉帝陵分南、北陵区,均由帝陵区与集中陪葬墓区组成,帝陵区内分布有帝陵、追尊的后陵以及嫔妃墓。参考最新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东汉11座帝陵、4座后陵,以及部分废后冢的方位与身份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18.
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有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图一)。陵东原有附属建筑光业寺,今已不存,只有唐《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下简称《光业寺碑》)一通存于隆尧县碑刻馆。陵、碑都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无锡建邑,始载于《史记·东越列传》.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讨平东越王余善叛乱,迁封东越降将多军为无锡侯,乃有无锡侯国.王莽立新朝,改称有锡;汉光武扫平海内而立东汉,复称无锡.(《汉书·地理志》注)何以名无锡?后世说,其地本产锡,至汉,锡已采尽,而名无锡;又有说:“后,汉有樵客于山(指锡山)下  相似文献   

20.
襄阳地区汉代分属南阳郡、南郡统辖,南阳郡属县中西汉设酂、舂陵、筑阳、阴、山都、蔡阳、邓、朝阳县(侯国),东汉分蔡阳县设襄乡县。本文主要依据考古资料对文献所记襄阳地区汉代南阳郡属县县治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考证,其中舂陵、筑阳、蔡阳、邓、襄乡五县(侯国)基本与历史文献和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观点相同,而酂、阴、山都、朝阳四县(侯国)则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