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启祥 《史学月刊》2005,8(6):44-49,56
1922年北洋政府对逾亿元的盐余抵押借款进行整理,发行九六公债。九六公债从议起、发行到偿还均遇到困难,遭到非议,并先后造成两次影响很大的公债风潮。北洋时期这样一项重要的公债个案,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发行公债的一些特点并折射出京沪两地证券市场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潘国旗 《民国档案》2007,10(1):131-140
通过对有关档案资料的考证,本文认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共发行内债计法币公债1602200万元、关金1亿单位、英金2000万镑、美金21000万元,另有谷麦等粮食库券81240339市石,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战事业。但由于战时国民政府公债政策的失误和战时公债发行客观环境的影响,导致战时的内债销售不畅,实发额除粮食库券外,大部分仅为发行定额的25%左右,限制了公债政策作用的发挥。另外,由于受抗战时期的艰苦恶劣环境影响,关于战时内债问题的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使战时内债问题的研究受到迟滞。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需组织专门的力量对有关档案史料做进一步的发掘与整理,以便对战时内债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试析1927—1937年国民政府内债发行的社会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良芹 《民国档案》2004,11(4):87-94
本试就学界研究较少的有关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内债发行、运作及投向的社会经济效应作一分析。认为:巨额内债的发行,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生存、统一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国民政府国家资本发展的过程中,它起到了奠基和筹资的双重功效,这对于1936年以后中国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并顺利地转入抗战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效用是有限的。内债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被用于内战、剿共的军费开支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因内债发行不当派生出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银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现象所造成的资本“挤出效应”;财政与金融的“相依为命”引发通胀的可能等,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中国证券市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初期是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颁布实施了《证券交易所法》,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证券交易场所,证券交易市场跨进了交易所时代。这一方面便利了证券的发行与流通,促进了工商企业的融资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同时,也给北洋政府实施赤字公债政策进行财政盈虚的调节打开了方便之门,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经济的侵略。  相似文献   

5.
北洋军阀政府的公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债即国家举借的债,它是国家以信用方式吸收资金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近代中国的公债发行,自清朝末期始至国民党政府崩溃止,公债滥发成灾,成为反动军阀、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搜刮掠夺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仅就北洋军阀政府的公债发行及其影响作一概述。北洋军阀政府是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的,对内加紧掠夺人民,对外积极投靠帝国主义,致使国家愈发民穷财尽。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是破落户的财政,其主要财政收入,即关,盐两税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内债整理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内债整理案对江浙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无疑是继1932年内债整理后的又一次掠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债信又是一次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统一公债发行前夕公债风潮的出现。不仅使国民政府的债信大打折扣,而且将国民政府政治腐败的恶劣昭示于众。但考诸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整理债务可以说是国民政府于无可如何之中找到的一条减轻财政压力的较好途径。内债整理案的实施暂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使债务结构趋向合理化;它还是国民政府准备抗战,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步骤之一;整理案也彻底打破了私营银行业对政府财政的幻想,开始走上疏远政府财政,加强同工商业结合,从而较好发挥银行经济职能的道路。另外,此次整理案是在政府实现了金融垄断,江浙资产阶级已开始沦为政府附庸的情况下实施的,这也是此次整理案与1932年内债整理案的最大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鉴于北京政府时期混乱的国地财政体制导致地方公债的滥发,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致力于国地收支标准的划分,相应的地方公债制度也逐渐由粗疏趋于完善。1927—1941年期间各省发行的约80874万元公债,有部分投入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大多数则用于弥补财政收支不敷。由于本期内战乱不断、财源有限,中央与地方同处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的困境,表面上日趋完备的国地收支划分章制实际上未能完全施行,财权的实际划分皆依中央与地方的实力而定,这种博弈在地方公债的发行、中央对省债的整理与接收等方面都清晰可见。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议取消省级财政和地方发债权,标志着高度集权财政体制的确立,双方的斗争暂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其邮政机构的成立和邮票的发行也被深深地烙上了西方列强的印记。本记述了近代中国从大清邮政曲折成立到北洋时期北京的邮政总局被撤销的经过及近代中国早期邮票的发行年代、种类、数量等情况,反映了近代中国邮票发行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我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9世纪末。盛于民国时期。解放初的1950年,新中国发行了第一期人民胜利公债。从1954年起,到1958年,又陆续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58年后,受当时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思想限制,停止了公债的发行。改革开放之后,冲破了过去的思想束缚,债券进入鼎盛时期,发行量不断扩大,债券种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多张日本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在其国内发行,后到中国销售的公债。作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一种隐性手段,日本在华发行的公债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本文试对浙博馆藏的日本公债的票样形式、内容、特点加以解读,阐述日本公债在华发行方式,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不容抵赖的战争之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