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琼 《世界》2006,(6):66-67
人从一出生下来,其实就已经注定,他是在善恶之间徘徊的一个生命了。当我们陷于仇恨、狭隘、愚昧的泥淖时, 恶的乌云就会遮住善的阳光,雨悲悯,就是人性中虽微弱但无限的光。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美学诞生开始,丑就一直存在着,这种情况甚至在摒弃丑的古希腊时期也是存在的。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和喜剧之父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丑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悲剧中恶丑与善美的对抗形成了戏剧冲突,喜剧中的滑稽丑和荒诞丑又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孟强 《东南文化》2001,(5):38-41
祠堂是祭礼死之处,又是宣教人生的道场,汉代祠堂画像石主要刻划激励人们效仿积善行德的榜样,同时也表现那些多行不义的后果。天帝降罚图正是汉代善恶报应思想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武则天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她说成是荒淫无度、诛杀忠良、大兴暴政的妇人;誉者则视之为知人待士、英明神武、勇于改革的千古女帝。史书的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评论,更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确定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梅玲 《沧桑》2013,(3):93-95
心是荀子哲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在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中,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实现由恶向善的内在契机。心的这种独特功用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的:一方面,心作为官能有思维能力,同时受好利的欲望驱使,具有了实现善的德行的动力;另一方面,心具有主体性的认知能力,有理性的辨别能力,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抉择和导向性;此外,心的修养,礼义的外在规范和圣人的教化让心能保持清明,实现内在超越,实现以心治性,使人达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刘治深 《神州》2013,(32):12-13
历年来,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研究,往往从善恶的角度去立论。其实,统观《论语》全书,孔子并未言明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从人本质属性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人的自然欲求性。同时,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孔子的人性还兼有引人向善的意义。孔子提倡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良好习俗的熏染,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从而实现自然之性向道德之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西部小说——美国西部开发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小说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以西部牛仔式英雄作为主要人物,以善与恶的冲突作为故事主线,在惊心动魄的格斗中,穿插离奇的爱情作为故事情节。从起源上来看,西部小说其实是一种以西部开发为背景的历史冒险小说,它是随着对西部领土的开发而生发与繁荣起来的,并随着西部边疆的消失而逐渐延伸。  相似文献   

8.
战俘问题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同文明冲突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战俘,体现着冲突双方的观念、相互认知和交往方式.鸦片战争史研究中,战俘问题一直是被忽略的战争组成部分.鸦片战争时期战俘的获取、处置、交涉,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观念,是我们了解这场战争的一个侧面,也是由此观察清王朝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9.
胡菊香 《神州》2013,(13):173-173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关于"行善与作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至善与至恶》中。文章通过这部著作展开阐释,"行善与作恶"的思想实际上即是西塞罗关于道德的伦理观。求索能为正当生活和良善行为的一切原理提供准则的目的,即最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张燕 《神州》2014,(10):73-75
<正>如果说善与恶是世界的两极,那么中间的灰色地带,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面积。在善恶混淆的空间里,最终会如何抉择,每个人都有个自己的答案。《无人区》是宁浩在《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而爆红之后再一次打动观众的一部令很多人期待万分的作品。也是他执导的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电影,从2009年开拍到2013年年底上映,被网友和死忠粉誉为"2013年最高期待"。灵感来自西式类型片西部片,又称牛仔片,是植根于美国独特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土壤中,被好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而不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描述。由于重视参验的思想方式所决定,传统儒家无法用纯逻辑的方式论证人性,而试图用现实生活中人的善恶说明人性的善恶,于是,儒家的人性论便陷入了逻辑的悖论。性善论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善从何来”,宋儒把道德善外化为天理,做出了绝对的道德承诺,但是却通过“禀气说”最终论证了人与人之间在本原意义上的不平等。等级结构——人治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2.
李兵 《丝绸之路》2014,(2):61-62
对人性幽暗的探寻与剖析,一直是余华早期作品中乐此不疲的审美追求。作为余华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之一,《现实一种》以冷酷、残忍的叙述震惊了当时的文坛。作者通过描述一家几代人之间相互算计、残杀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现实”世界,并对人性的幽暗面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小说中的暴力与血腥无处不在,而其中所体现的“人性恶”具有成长『生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为青年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和另类的生存体验,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由于价值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评判标准的异同所引起的多重冲突,使得"游走"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青年出现自我认同的混乱而导致自我同一性危机。因此,理性地对待网络虚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自我以及有效的自我控制,在现实生活中重构自我。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宗教学家的意见,世界宗教中有以一种二元论的宗教世界观来分析神性,划分神灵,把统治世界的力量说成是两个相互对立、但却又都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或一对具有神性的实体。这种宗教体系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分为对立的范畴: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黑暗与光明、死亡与生命、地与天、善与恶等。反映在神灵世界上便出现两种对立的神:神与魔鬼、善神与恶神,形成二元的神灵观。在这种二元神灵观的影响下,多神教中的杂多诸神被归属到两大对立的营垒之中,这显然是诸神的杂多性走向神性统一的一种特殊形式。①萨满教神灵世界的二元观念存在于许…  相似文献   

15.
张蓓  张辉 《沧桑》2011,(1):157-158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青年期个体自我同一性危机出现的原因,并从大学生自身以及家庭、社会和学校四方面阐述了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的途径,以帮助其确立自我同一性,实现健全自我。  相似文献   

16.
刘隆 《沧桑》2009,(2):111-112
本文通过比较东西方文明的特性以及各自面临的困境,认为虽然东西方文明之间仍会有冲突,但和谐将是二者关系的主流,冲突则是和谐大势下的冲突。东西方文明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双方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下的,把自己当戏子,说善就是恶、对就是错、真就是假。台上的,则把自己变成戏痴,在苦难中拒绝卸妆。这不过是人通常的两种挣扎  相似文献   

18.
东林学派站在纠正阳明后学流弊的立场上,反对性无善无恶说.东林学派的重要学者高攀龙与孙慎行都主张性善说,而援引道教中的善恶果报与忠孝成仙思想为他们性善说作补充.两人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与吴会地域的道教文化影响,以及当时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纷争有关.  相似文献   

19.
魂乃何物?魂,乃能让人感知和体会之非物质性客观存在。魂。有生有灭,有美有丑,有善有恶。其依附于不同客体而表现各异:国家之魂,显露着国家民族之脊梁;军队之魂,体现了军队之作风;企业之魂,凸现着员工之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杨翠莲 《沧桑》2009,(2):151-152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认为西方政治和哲学观念的发展及其现代性危机,最终导致对与错、善与恶之间价值标准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