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学田野工作反思--以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学与人类学同体异名,从西方来说,民族学一般指的是欧陆传统,而人类学指的是英美传统。1949年以前的中国大体上也是遵循了这个区分,从学者各自选择的学科称谓上大致可以判断其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2.
学者风采     
<正>罗康隆,贵州天柱人,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运用。现任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吉首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吉首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吉首大学民族学硕士点领衔导师,吉首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6月23—24日,"全球相遇:跨国流动视角下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央民族大学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学界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人口跨国流动研究,提升对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理解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央民族大学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中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21日-25日,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一行7人在金海燕副主任的带领下赴甘肃兰州参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本次年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为协办单位.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的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逾550人济济一堂,就近几年国内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交流学习,并共同探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关于华侨华人学科建设探讨的初步展开,从历史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探讨华侨华人问题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为适应这种学术形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于2003年7月11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曾少聪博士在中国侨联作题为"中国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中国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状况,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一些亟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学的若干课题与问题纳日碧力戈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学一直沉洒于自我独白,与外界较少往来,信息闭塞,较少有机会登上国际人类学舞台。究其原因,不外有四:一、中国的社会科学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尚未进人国际信息交流的大环境,尚未建立起坚定的开放意识;二、...  相似文献   

7.
苏敏 《民俗研究》2013,(4):66-73
关于蔡元培的《说民族学》一文,学界多强调其所厘清的"民族学"之学科内容,而甚少探讨蔡氏所阐述的民族学研究在中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蔡元培的民族学观影响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的学术规划,中研院民族学者凌纯声的研究中的古史辨视角与文化实践内容即具体呈现蔡氏眼中的民族学之意义。这一研究视角既能为我们综合理解民国民族学提出另一个思路,也为我们整体地看待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提供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26-31日,由梅州市政府指导、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2009)世界大会——“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会议,在昆明云南大学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大陆客家学术史上层次最高、参会学者最多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会,也是我校自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方努力下,本次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曾少聪博士的新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二, 已出版问世。该书是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 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问题, 是中国大陆华侨华人民族学研究的新成果。从华侨华人研究的整体学术史发展来看, 民族学 (人类学) 的华侨华人研究并不少见。西方学者以及台湾地区的学者较早就从民族学 (人类学) 角度进行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奠定了华侨华人民族学 (人类学) 研究的范式。有…  相似文献   

10.
对完善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的一点看法詹承绪[编者按]1995年9月15日至19FI,中国民族学学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了“中国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学术讨论会,学会的会长、副会长及理事50多人参加了会议,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中国民族学在ZI世纪如何发展展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市人民政府、赤峰学院主办,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和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协办的首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到会,就契丹学的结构、体系与基本内容,契丹语言文字研究,契丹历史学和契丹考古学的研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土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土著/少数民族国际会议”,于2005年5月18-2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加拿大、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0多篇。  相似文献   

13.
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运作理念和学术实践为考察视角,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由个人扩大到群体,对研究所同仁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开创的西南民族研究及其学术影响作出了讨论。语史所同仁利用其所倡导的田野调查实践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法对西南民族的调查研究,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西南民族研究之先声,还直接催生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形成和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早期的研究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民族学田野调查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学科训练,致使对调查方法和研究分析工具的掌握有欠成熟;二是受研究经费的不足和战乱的影响,导致调查时间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论的深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李丽 《中国西藏》2006,(2):66-67
2005年12月23日,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名藏学家王辅仁先生逝世10周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中国藏学中心历史研究所联合召开“王辅仁先生学术生涯追思会”,北京民族学、人类学、藏学界8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刊选发此,以纪念王先生逝世十周年。[编按]  相似文献   

15.
迄止五十年代末,在台湾与人类学有密切关系的博物馆主要有三处.一处为台湾省立博物馆,在性质上为“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标本是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处为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附设标本陈列室,是专门的人类学博物馆,其藏品包括人类学几个重要部分(体质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标本;还有一处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标本陈列室,为一座民族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先生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武尚清民族与民族学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原理运用到中国民族历史实际的研究,对我国的民族科学、民族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国平等友好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  相似文献   

17.
宋卿 《史学集刊》2013,(5):127-128
2013年8月26-28日由吉林大学"985工程"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报》吉林记者站、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献史学,即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田野考古学,通过人类活动实物遗存的研究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三是文化人类学,是对现存民族、社会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又称"社会人类学",属于广义人类学的一个部门,大体上相当于欧洲各国的民族学(Ethnology)。文化人类学是对世界各民族及有关群体的文化过程和人类的天习行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并探  相似文献   

19.
杜辉 《东南文化》2014,(2):129-132
民族学博物馆作为民族学与人类学伴生的产物,成为异文化物品收集和展示的场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思潮下,人类学内部开始对该学科具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进行反思和批评。在此影响下,民族学博物馆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即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民族学博物馆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及使命。  相似文献   

20.
民族学博物馆作为民族学与人类学伴生的产物,成为异文化物品收集和展示的场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思潮下,人类学内部开始对该学科具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进行反思和批评.在此影响下,民族学博物馆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即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民族学博物馆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及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