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史志事业发展进程中,镇江史志工作者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做大做强史志事业,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弘扬镇江历史文化,为镇江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回顾开发利用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为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的地方志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立足地方志事业,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大省建功立业,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均衡发展,应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碧鲜庵考     
王宁邦 《东南文化》2012,(3):105-109
碧鲜庵最早是指宜兴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碧藓岩;碧鲜庵不是梁祝传说中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新发现的失踪数百年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是梁祝传说起源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现存的碧鲜庵碑刻为明代遗存。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志》2011,(1):17-17
2010年10月19日,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联合主办,济南市史志办公室承办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史志学术交流”为主题的两岸四地史志文化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中国地方志协会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邱新立,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济南市副市长巩宪群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4.
史志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发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史志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志苑博览     
正关于地方志服务地方志文化建设的思考郭艳玲在《广东史志》2014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如何把握和适应文化建设的新变化,在目前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下,更好地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是地方志工作者必须面对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提升地方志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地方志工作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关系密切,是"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魅力所在"。地方志工作要围绕中心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以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河南省绘就了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蓝图,所有这些,都对地方史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实现地方史志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必须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史志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史志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史志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志》2012,(11):11-11
近年来,山东省史志期刊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史志期刊搭建史志业务工作交流的平台,深入研究和挖掘山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时宣传各地史志工作经验,交流读志用志工作好做法,对推进全省史志工作的深入开展、弘扬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省史志系统的期刊除省史志办主办的《山东史志》外,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5年《黑龙江史志》工作期刊订阅工作开始之际,首先感谢原有订户给予的大力支持!《黑龙江史志》办刊宗旨是与地方志工作进展紧密结合的史志类专业刊物,是地方志工作领域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爱好者学习和交流业务的园地。本刊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向全社会宣传地方志工作,弘扬史志文化,全方位的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栏目主要包括,志鉴编纂、志鉴探析、工作研究、地方史志、地情研究、黑土文化、全省要  相似文献   

9.
《广东史志》2004,(1):1-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中共广东省委与省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方略,并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对文化建设做出了大手笔的安排,以此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对我省的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地方史志工作十分重要,我省地方史志有很好的基础,应认真总结,继续加强。我同意把地方史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地方志事业被列入了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地方史志资政育人、服务经济、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地方史志工作,要摆脱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打破地方史志编研的传统模式,探索一条适合新的发展形势的地方史志工作的新思路。结合地方实际,要不断拓宽地方史志工作的广度,逐步引申其深度,实现地方史志工作与政协文史资料研究、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学校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第 1 6卷《宜兴年鉴 ( 2 0 0 4)》 6月 4日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全书 80万字 ,3 7个类目 ,彩色插页 1 70页 ,黑白随文插照 1 1 9幅 (人物除外 ) ,压题照片 3 9幅 ,穿插表格 1 2 0张。 2 0 0 4年《宜兴年鉴》框架设计注意突出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 ,除原有的陶艺文化改革、园区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等特色类目外 ,又增设几个特色分目。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 ,在《特载》中新设宜兴市实现“两个率先”行动要点分目 ;在《文化》中增设“梁祝”文化研究分目 ;在《人物》中首次设将军分目 ,收录部分宜兴籍将军简历 ;在《附录》中收录宜兴的“民间收…  相似文献   

12.
20 0 4年3月2 8日,山东省方志馆开馆暨全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在济南举行。蔡秋芳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方志馆是收集、保存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史志资源,研究、交流方志文化的基地。山东省是史志大省,方志文化源远流长,但历史上从未设置过系统收藏、研究地方志的专门机构。山东省方志馆的建成,是山东省修志史上的大事、盛事,是省委、省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对于历史典籍保存、弘扬齐鲁文化、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蔡秋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优秀传统,发展先进文化,挖掘、利用地情信…  相似文献   

13.
《巴蜀史志》2012,(5):30-31
2006年,我们创办季刊《温江纵横》,《温江纵横》力求以时为纵,以域为横,图文并茂地挖掘温江的历史文化,宣传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史志工作资政的作用,既为宣传史志工作提供窗口,也为史志工作者展示才能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志》这种专业地质机构志书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专业博物馆的地质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尽量做到史料翔实,语言精练,突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加强地质博物馆史志等地质机构史志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解决地质博物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发展方向问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促进自然资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志》2008,(7):3-5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 中共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地方志工作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这场文化建设大潮中找准自身位置,与伟大的时代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发挥地方志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中去,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谋求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史志文化是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日本地方史志的编纂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官修史籍也曾达到空前的规模,史志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从日本史志渊源、中国地方志对日本史志编纂的影响和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文学影响进行对比探析,明晰中国史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地方志事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于2006年1月出台。这是一部指导全省地方志事业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党委和政府工作,服务于社会,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深入发展,发挥其在文化大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明确未来五年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的纲领性文件。8月29日,梅州市委刘日知书记等市委领导到市方志办调研时强调:治国者以史为鉴,治地方者以志为鉴。史志工作是一项承上启下,服务当代,有益后代的文化建设事业,意义重大。他要求史志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本着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要在“文化梅州”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城乡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构成人们乡愁记忆的无数故乡传统和风物风习也在逐渐消失和淡化。海安市委史志工委鼓励并指导镇村挖掘利用地情文化资源,创新打造"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系列地情馆,发挥地情文化的社会效益,形成地方文化自信,为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海安:故乡风物地情馆"项目入选2019年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十大创新项目。  相似文献   

19.
方知 《羊城今古》2004,(3):33-36
《广州史志丛书》是由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主办的一套丛书,1988年创办至今已有十五年了。丛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充分利用修志成果,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编辑出版方向,十五年来,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已编辑出版书籍21种30本近1025万字,在广州地区的各类地情文化类丛书中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发挥了地方志事业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巴蜀史志》2014,(5):28-31
2010年以来,双流史志工作者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需求,深挖史志工作潜能,注入科技活力,拯救性地开展双流史志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妥善的保护和利用濒危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史志资源数字化.探索数字史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形成开放的网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双流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