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晓津 《沧桑》2013,(4):27-29
汉晋之际,士人知识分子的心态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之士风从原本的绝对效忠于皇权逐渐转向高自标置,从尊经术、贵德行、重功业逐渐向追求任性率真和崇尚个体之自由方面转化。学风也随之呈现出清简通达之风。然而无论是两汉士风的注重"兼济天下",还是魏晋士风更侧重"独善其身",实际均不出儒家所倡导的士人以道自任的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2.
任晓勤  孙爱花 《神州》2011,(7):92-92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分析了学风建设面临的现状及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旨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3.
清初儒学的经道合一论与学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儒学的经道合一论 ,针对晚明儒学经道分离而发。经道合一有其思想源流。明代中叶以来 ,面对经道分离 ,一些学者给予批判 ,初步提出经道合一思想。承明人倡导 ,清初儒学在摒弃空谈性与天道的研求之后 ,不约而同地趋向于讨论经与道的关系问题 ,其论述视角虽有不同 ,但使经道合一的思想更加明确、系统化了。提出经道合一 ,意在矫挽明末经学空疏之弊 ,然而由于受明清之际社会的剧变 ,以及学术自身的影响 ,使儒学发生演变 ,即由明道向经世转变 ,由穷经向通经学古转变。康熙后期 ,经道合一呈以经代道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形成是学术与政治的互动结果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元明之际的学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之际社会的急剧动荡与朱陆合流的学术气氛 ,促使大批文人退居讲学和自由结社 ,从而形成了这个时期既主张格物致知的笃实功夫 ,又主张敬以直内的心性冥悟的学风。这种学风 ,对明代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君  王倩 《神州》2014,(3):255-255
公务员考试是公安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一道关键门槛。公安高等院校既要确保警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又要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才尽其用。经过探索与实践,深入推进学风建设是公安高等院校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范锐丽 《沧桑》2014,(3):137-138
学风建设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端正学风是端正党风的基础。本文从重视和搞好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入手,针对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学风不正的三种表现,提出各级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带头端正学风,强化为民、务实、践行这三种意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关键,目前在学习态度上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简单化、概念化、庸俗化和形式主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真正做到"有形有神、形神兼备",良好的学风才能形成,学习型组织建设才能取得实效。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良好学风,首先要解决对理论学习的根本态度问题,要做到对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真正相信、投入实际。特别是在当前这个新的形势下,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组织和个人的学习动机,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扬民主,把干部作为学习、思考、实践的主体;要深入研究不断变化的新实际,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悦 《神州》2011,(7):94-94
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对于正规普通院校有着很大的差距和不同。因此,在学风建设上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董晓绒 《神州》2012,(15):73
学风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独立学院学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从育人环境、教师教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生干部等方面着手,加强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金玲 《神州》2013,(16):275-275
环境既可以被人所创造,同时也对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与校园的学风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学风是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使之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良好的校园环境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和学风建设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校机制的良好运行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辛积山 《攀登》2002,21(5):9-11
端正学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应有内涵,端正学风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端正学风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反对本本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2.
王国春 《神州》2012,(28):230-231
学风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对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风状况调查,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包世臣是嘉道年间学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他的经世思想形成早.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其标志是1801年他<说储>上下二篇的成书.这至少要早于龚自珍和魏源的经世思想的形成20年左右.第二,是他的经世思想具有代表性.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这两个特征也正是嘉道时期学风转变的显著标志.第三,是他的经世思想影响较大.包世臣的经世思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发生影响:一是入幕;二是交友;三是著述.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学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继承了"清初诸老"的"实用之学".所谓"启下",是开启了嘉道时期的"经世之学".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知识经济与经济社会也快速发展,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出要求,只有加强学习,善于学以致用,才能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备因素,管理者和党员干部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不断保持先进性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大力弘扬勤奋好学与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是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我党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吴婵娟  汤彦君 《沧桑》2012,(4):126-128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状况如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率高、旷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高等现实问题。如何抓好学风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学风现状的分析,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完善相关的学生工作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学分南北,在后来主流的叙述中,隐然成为新旧的同义词,并有连续的人脉关系,化作成见与心结,继续操控学界的动向。实则南北各有新旧,一般学人也不作此是彼非,壁垒森严的划线。出身北京大学而非新文化派的金毓黻,凭借1920年代下半期尤其是迁都以来的南北学界对流之风,入主南派大本营的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因应国内外学风转移,以及个人阅历学识的增长,其观念与人事均主张融会贯通,捐弃各执一偏的极端,回归学术的大道本原。  相似文献   

17.
1894年,江标就任湖南学政,上任伊始即以开化湖南风气为己任,锐意改革.在任湖南学政期间,他以实学课士、整理校经书院、创立<湘学报>.通过这些举措,他为湖南培养了一批维新人才,一改湖南守旧的风气,对于湖南近代学风的开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亚静 《区域治理》2021,(7):237-238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三大媒体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受到了冲击,网络、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形式逐渐崛起.高校学风建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作为贯穿于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入和冲击,给高校学风建设和第二课堂的开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结合发展的眼光,利用新媒体的优...  相似文献   

19.
陈联俊  祝淑媛 《沧桑》2008,(5):189-190
学风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学风教育实践机制对于学风建设起到引导方向、形成特色、激发自我教育、矫正不良学风等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学风教育状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科学的系统规划;教育日常措施落实不到位;抓群体不抓个体;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建立学风教育实践机制:将学风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要"虚"、"实"结合;加强学风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公羊疏》引《尚书》注解以郑玄注为主,并未引述伪《孔传》。《公羊疏》所引之《孝经》旧疏,具有宗郑玄注,据谶纬立说之特点。《公羊疏》多引述北朝《公羊》旧疏,是《公羊》学一度大行于河北的反映。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考察,《公羊疏》反映了北朝经学尊崇汉学之学风,其成书上限不早于北魏后期宣武、孝明帝之际(公元510年前后),下限不晚于北齐末、隋初(公元580年前后),很可能为东魏、北齐间燕赵之地的经生所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