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歌又一次放出了异采。这个时代的民歌大致由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和魏晋南北朝歌谣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而又相互映衬和补充,不仅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诸多创造,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古诗”之数,不仅十九之限,余见《乐府诗集》所收“古辞”之中,相与援袭,而存在一个共同的模仿对象,即乐府民歌。《乐府诗集》中《西门行》、《艳歌行》、《长歌行》等,当与乐府民歌相去不远,其主题元素广泛影响文人“古诗”制作;《西门行》一首尤为十九首中多篇祖述,而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为其改写。即此改写的言辞整练、构篇变化与音乐脱离,显见乐府歌辞向文人“古诗”的过渡,体现了后者的共同特点。究之“古诗”之作,并非“作者”的个体“创作”,而是展转相袭的共鸣抒写。  相似文献   

3.
正北朝民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诗歌创作,其鲜明的色调及独特的风格,给唐代诗歌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民歌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所以北朝民歌不但是当时鲜卑、羌、氐、匈奴、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而且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与各民族的生活场景,以及南北朝时期北方大动乱的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4.
自从“妃呼狶”一词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出现后,注家蜂起,众说纷结:明代徐祯卿在《谈艺录》中说:“乐府中有‘妃呼狶’,“伊啊耶’诗语,本自无义,但补乐音之音。”陈本礼在《汉诗统笺》中说:“‘妃呼狶’,人皆作声词读,细玩其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在《乐府诗笺》中说:“余又疑系乐工所记表情动作之分注,歌者至者当作悲泣之状也。”李庆甲在《有所思》中注为:“叹息之声,一说是表声词,无意义。”①从以上所引材料看,人们对“妃呼稀”的解释不外两种:一、作声词用,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叙事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经》中的周人史诗、汉代乐府、南北朝民歌、唐代排律等为主要代表样式的叙事诗的研究,在当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叙事诗文本的整理、代表诗篇的解读、断代和通代的研究及研究方法、叙事模式等都有所突破,总结起来大致可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古代有关研究的简单回顾,二是叙事诗文本的编纂整理,三是有关的研究专著,四是主要的研究论文,包括思想内容、体例结构、研究综述,五是港台及国外的有关研究,此外在中西叙事学方法论的研究专著也有极大收获。  相似文献   

6.
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以其天然之妙在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笔,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由刘州作曲的现代声乐作品《敕勒歌》脱胎于有文献记载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其在文学性与艺术性上均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将对古代民歌与现代声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敕勒歌》中具体的传承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7.
陈香娇 《神州》2013,(35):4-4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特别是词首和词末叠词的运用富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清真”一词,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就已使用了。但从南北朝到宋朝年间,“清真”一词只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用来赞美人的品格高尚或描写优美清雅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湖南文史》2008,(11):30-30
“清真”一词,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就已使用了。但从南北朝到宋朝年间,“清真”一词只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用来赞美人的品格高尚或描写优美清雅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汉魏南北朝碑刻中的婚姻词数量可观,时代确定,材料可靠,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汉魏南北朝碑刻婚姻词的考释、分析,揭示其基本面貌、语义特征,同时也考察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这类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中的南北朝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可补严辑南北朝文未收之篇,考订严辑南北朝文作者归属之误,校改严辑南北朝文篇名,补严辑南北朝文残篇及校勘严辑南北朝文的文字讹脱.  相似文献   

12.
<正>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千百年来,莲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风·泽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韩梅 《史学月刊》2006,(9):116-118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周秦时代,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并与音乐舞蹈合在一起,大半可歌,有一定的音律。到了汉魏六朝时期,这时代的诗歌经过了一个大的转变,一方面乐府民歌仍然保持了原始诗歌的集体性与可歌性,另一方面诗成为文人的一种专业,诗作虽也受民歌  相似文献   

15.
《西洲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良德 《民俗研究》2007,(3):232-237
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1,陈祚明则谓之  相似文献   

16.
刘秉忠为有元一代名臣,有《藏春乐府》词传世。唐圭璋先生主编《全金元词》收录其作 81 首。其中有不少错讹之处。另据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补录其佚词一首。  相似文献   

17.
清代初年北宋词风盛行之际,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诸家另辟蹊径,致力于南宋诸名家词的发掘与展示。随着《乐府补题》、《词综》、《山中白云词》的相继刊刻,张炎词重新进入学界的视野。在整理张词的过程中,浙西六家率先通过化用、追和等方式展开对张炎的接受。而浙西之外的诸家,纷纷为张炎在北宋找寻词学渊源,开始由北而南地接受张词。  相似文献   

18.
常强 《文史天地》2009,(10):67-68
有一个词叫“半老徐娘”,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形容尚存风韵的中年妇女。词中的“徐娘”,乃是指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萧梁政权中桃色新闻不断的皇室贵妇徐昭佩。该词虽流传甚广,但在徐昭佩这位“半老徐娘”的真实身份及容貌上,人们却普遍存在着对她的错误解读。  相似文献   

19.
吴相洲 《文献》2018,(6):151-160
文章阐述了类书乐部的乐府学文献价值:乐部收录大量乐府,保留很多相关信息,是整理和补编《乐府诗集》的重要资料;乐部有关某类乐府之"叙事"成为《乐府诗集》叙论写作模板和资料来源;乐部中关于乐府本事、名物等解释性文字是《乐府诗集》解题的资料来源;很多亡佚乐志、乐录因类书乐部征引得以部分保存,是乐府学研究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汉唐时期,高昌在政治文化方面高度汉化,又是中外交通枢纽,所以,在归唐前夕对唐朝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些,都深刻反映到民间谣谚之中。高昌歌谣与音乐,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南北朝边塞乐府的表达范式。高昌归唐,推动唐朝整合高昌音乐,形成纪功凯歌,彰显唐朝的文化自信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所及,在元和中兴的背景下引起回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