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丝绸之路》2005,(6):68-68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我国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次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动情地吟诵了国民党开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下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这首深切思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游子哀歌,再次勾起了人们对这位国民党元老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胡桓口述 《纵横》2011,(7):44-47
2003年一次中外记者会上,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动情地吟诵了这样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相似文献   

5.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千古绝唱《望大陆》,催下了多少人思亲怀乡的热泪,激励着多少人致力统一的大业。本刊特稿《海峡两岸是我家》的作者许绮燕,是安徽贵池籍前国民党重要人物、新同盟会会长、新党精神领袖许历农先生的长女,她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讲述了出生数月即与父亲骨肉分离的苦楚和祈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  相似文献   

6.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25日至2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首届于右任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等70余名学者畅所欲言,就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生平、业绩等问题,进行了紧张而热烈的交流和研讨。其中,对于右任《望大陆》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问题,有了新的解释。同时,会议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于老晚年的家国之痛和民族之忧,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望大陆》遗歌内涵,提供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说来我和于家真是有缘分。那是2004年9月,听说于右任先生的侄孙女、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媛来京,筹备“纪念于右任先生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40周年暨于右任先生书法真迹展”,基于对于老的尊崇和对于老书法的热爱,我们高兴地见了面。谁知,于媛正在为展出场地发愁,原定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计划,因展馆改造装修暂无法使用,其他地方不是不够档次,就是展品安全和适合国家领导人参加活动的场所很难找。因此,我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的设想,因为我馆是新建的具有东方一流水平的展馆,除了络绎不绝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青少年不断到…  相似文献   

9.
季凉 《炎黄春秋》2005,(2):49-49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回国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追捕。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于右任无奈而去台湾,结发妻子和儿女则留在大陆。于右任到了台湾,无时无刻不思念大陆。随着时光的流逝,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更是年年挥之不去。许许多多的台湾朋友和数以万计的台湾民众及大陆在台人员,也都盼望早日到大陆看看,其中尤其是大陆…  相似文献   

10.
于右任系国民党元老,原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1962年,周恩来提议,在大陆为于右任的妻子张仲林女士做80大寿,熟料,此一好事在台湾引起一场政治谋杀案。  相似文献   

11.
1993年5月,于右任的秘书冯国瞞几经周折终于飞抵西安与霍松林会面。冯国瞞夫妇此次除和他的同乡至交,同窗知己霍松林教授晤面畅怀外,还负有另一极大重托———那就是完成于右任临终前的嘱托,把于右任1960年81岁自作自书的《〈呻吟语〉序》长卷亲自交给霍松林,这是于右任书法作品中难得的珍贵之作。冯国瞞对霍松林说:“于先生八十以后,书法又有新变,但已不再为别人写,自作自写,长达数百字的墨宝,这是唯一的一件,他自己也十分看重,辞世前特意交我保存。”霍松林以崇敬的心情从他的书案上捧下于右任的巨幅照片,照片上款题签“松林老弟”,下款于先生题写了他的大名。“这是您1990年7月15日从台北用快件专递寄给我的,里边除这张珍贵的题照外,还有于右老的极珍重的两帧墨宝,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1987年虽可通信,但我俩于1990年初才取得联系。”霍松林的话引起了冯国瞞的回忆:“1959年4月21日,德高位隆的于右老八十寿辰之日,会聚了众多的名流政要,甚是隆重。于右老80岁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特别在八十寿诞这天,面对满座高朋,飞动思绪,想到很多人。他深情地问我:‘那个霍松林有无消息?他是我们西北很少见的青年啊!’过了几天,于右老就...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二三事办报言志自1909年5月至1910年10月,于右任先后创办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纸。《民立报》之民立,是提倡国民自立的精神,在发刊词中,于右任表明了自己“为国效驰驱”的精神。后来《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重镇”,为...  相似文献   

13.
牛济 《陕西史志》2004,(5):56-57
由胡耀邦题签、屈武作序的《于右任诗词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辑录杨博)是新中国30余年来大陆第一次出版的于右任诗词集。序言中称:“在编辑这本诗词集的过程中,出版社的同志依据各种版本对原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和加标点”等工作,“是一本有自己特色的书”。笔因从事张季鸾专题研究的缘故,曾翻阅该书中于右任贻赠张季鸾的两首诗词,却意外地发现其中所辑录的这两首诗词都出现了谬误。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曾想留在大陆,但被蒋介石派人挟持到了台湾,继续担任“监察院院长”等高职。他的最后15年是在台湾度过的。1964年11月10日晚8点零8分,于右任在台北荣民医院病故,终年86岁。在他生命接近尾声时,有三方面的事最值得世人怀念。第一方面:即便病痛,他仍然尽可能地多做事,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1962年,于右任84岁。年初,于右任身体不适,自感来日无多,心情郁闷,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依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信念,并努力为社会服务。除了继续出席监察院、标准草…  相似文献   

15.
斗士于右任     
半哭半笑忧国忧民1879年3月20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不满两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又出外做事,成为孤儿的于右任只好由伯母房氏抚养。房氏通情达理,视侄为子,为了把于右任培养成才,在于右任9岁那年,变卖家产,把其送到当时关中最有名的塾师毛班香门下。毛班香涉猎甚广,喜好诗文,性情诙谐,自称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毛先生时常勉励于右任将来要超过他们。于右任牢记在心,勤奋刻苦,学识一天天大增,随后,又求学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饮誉海内外的书坛巨匠和大诗家。其书法集、诗集、词集有十余册。他任职国民党中央后,多次回到故里陕西三原县。有一次回乡后,他带了两名随从信步游至一小寺庙,偶然间见僧房中堂挂有一副自己当年写的对联:凤来禾下鸟自去;马到芦边草不生。于右任看到后不由一惊,立即让随从取出10元大洋,向和尚说:“我想用10块大洋,买下贵寺这副对联。”那和尚听了,连连摇手:“不卖不卖。”“为什么?”于右任不解。和尚说:“这是赫赫有名的靖国军于司令早先写的!甭说10块,就是100元也不卖!”无…  相似文献   

17.
余云 《江淮文史》2009,(3):96-104
何南史博士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私人秘书,曾任台湾监察院顾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何先生自1952年直至1964年11月于老去世,一直担任于右任老先生的私人秘书。他从台湾来安徽,我陪他到各地参观访问,他向我讲述了于老晚年感人的生活点滴……  相似文献   

18.
旷代草圣于右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仕 《贵阳文史》2007,(6):88-90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于右任还是我国历经百年沧桑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复旦”的校名,是他1905年5月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复旦”两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见报刊披露:1964年于右任逝世于台北,临终时举了一个指头和三个指头,有论者认为这表示了祖国统一后灵柩要归葬故乡三原。这种说法,臆测而已,并非于公确切之嘱。事实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于公业已择地辟寿域、营生圹于苏州邓尉  相似文献   

20.
于右任撰联碑在麦积山落成张锦秀于右任先生为麦积山石窟撰书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座子山"对联,由旅居台湾的天水籍冯国磷先生捐资刻石立碑,于1993年9月落成。撰联碑的揭碑仪式于1993年9月20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会上举行,100多位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