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空前巨大的突发性灾难。地震发生后,陈永贵是第一个赶赴唐山灾区的中央领导人,是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官,被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相似文献   

2.
我这几十年,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但最使我难忘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后急赴北京向党中央上报灾情。 大地震后的果断抉择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震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唐山一带。一时间,天空闪出忽红忽白的地光;地声好像万炮齐鸣般  相似文献   

3.
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空前巨大的突发性灾难。地震发生后,陈永贵是第一个赶赴唐山灾区的中央领导人,是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官,被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相似文献   

4.
唐山大地震,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死亡二十多万,受伤几十万,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灾难。我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在唐山、丰南一带宁静的夜幕中,突然出现一道蓝紫色的闪光,20秒钟的剧烈震颤,把人们推入灾难的深渊——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相似文献   

6.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灾难,顷刻间竟死伤几十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在党中央和河北省委的领导下,全国支援唐山,党政军民万众一心,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战歌,凝聚成“公而忘私、患难与共、  相似文献   

7.
徐鸿晟 《丝绸之路》2012,(10):78-79
《唐山大地震》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前后两个情节节点,在“哑铃体”的结构中具体展现了一个家庭的不幸遭遇及人物的命运变化,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亲情的深切呼唤,同时通过对大灾难中救援行为的展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一群女话务兵在唐山大地震中以军人的信念克服了地震带来的恐慌。她们在岌岌可危的通信大楼里接通了第一条北京到唐山的生命线。她们给许多人带去希望,却不能帮助唯一的唐山籍同事查询其家人的情况。为了安慰那些想急于知道亲人下落的人们,她们不得不说起“谎话”……《唐山大地震时的女话务兵》讲述的是这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我原是个开滦煤矿工人。解放后,是党培养我上了工人速成中学,又上了大学,成长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从事教育工作轻车熟路数十年,唐山地震的灾难把我推向了教育的新领域。一所新型学校唐山"7.28"大地震,使数千名儿童失去了双亲,沦为孤儿。  相似文献   

10.
<正> 7月是个多雨的季节,一场蒙蒙细雨消减了夏日的炎炎酷暑。坐在乘客杂乱空气污浊的长途客车上,看着如画的绿野被雨水淋湿后满世界的苍翠,心情顿然好了许多。一路上,破旧的大客车前面的雨刷有气无力地左右摇摆着,但依然刷不净那模糊不清的挡风玻璃。我们二人就这样一路走进了唐山的地界。30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将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唐山在顷刻间夷为一片废墟,24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我们走进唐山的时候距这场灾难的30周年纪念日仅仅还有3天。但是,我们却是为了另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中华遗产》2011,(8):8-8
“该遗迹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其作用和价值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委员会中国代表阙维民如是评价“达道”。所谓“达道”,是一座由英国人设计、位于河北唐山的铁路公路立交桥涵,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3个世纪至今仍在使用。专家称,“达道”整体建筑的工艺和结构非常科学,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毫发无损。茌豆...  相似文献   

12.
“人们将永远铭记这组带血的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这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后.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的一则新闻。  相似文献   

13.
顾迈男 《百年潮》2010,(6):48-53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蹲守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两年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告诉我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虽病重在身,但依然十分关心地震观测事业的一些故事;我与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到唐山大地震受灾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留下了很多照片;14年后的1990年,我又到各地地震台进行了采访,知道了地震台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我潸然泪下,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羌族地区兴起的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让羌族这支古老但却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浴“难”重生,经历巨变。重建后,不仅羌寨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羌族的传统民俗也随着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发展绽放出新的活力。探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新型结合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和矛盾冲突,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遗产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案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将一个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墟土,房屋倒塌,数十万居民被埋压在废墟之下。而且,震后雷雨交加,余震不断,交通、通讯中断,水、电俱停,其残景难以想像。从废墟中钻出来的幸存者,顽强拼搏,抢救被掩埋的亲人。但是,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无法扭转危难局  相似文献   

16.
半土半洋的城市建筑,缺少时尚元素的姑娘, 240元一个晚上的三星饭店标准间里,壁纸剥落,豁着两个大口子。唐山,这座“近代工业的摇篮”,如果没有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放眼看去,和普通的二级城市别无二致,让人无法迅速地捕捉到它的特点。“你咋就觉得没特色呢?”的士司机反问我,那口唐山话,太熟悉啦,和我们熟悉的赵丽蓉一个味。  相似文献   

17.
本刊第一期曾发表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同志写的《唐山大地震即日采访记》一文,现再发三篇亲身经历地震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三篇文章亦选自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即出)一书。  相似文献   

18.
本刊第一期曾发表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同志写的《唐山大地震即日采访记》一文,现再发三篇亲身经历地震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三篇文章亦选自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即出)一书。  相似文献   

19.
本刊第一期曾发表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同志写的《唐山大地震即日采访记》一文,现再发三篇亲身经历地震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三篇文章亦选自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即出)一书。  相似文献   

20.
地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骥才 《江淮文史》2003,(3):169-170
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荡涤一平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这地名有名无实,空泛无用,改掉便了。于是,许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对自己的“革命”总是这样干净彻底。有名无实的地名这样毫无意义吗?近日读了李辉和袁鹰二位先生由于襄阳与徽州易名而发表的真知灼见,更引起对地名本身的深思。首先,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