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西土司地处贵州西北部,作为西南地区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在明代达到最盛。明代水西土司与周边的播州土司、水东土司等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政治地位和资源的争夺。在中央王朝的调控下,水西土司获得了更高的政治地位。研究水西土司与周边土司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研究贵州地区民族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0月22—23日,由湖南省文物局、吉首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永顺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永顺县召开。一、土司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学术史研究。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马大正《深化土司制度研究与土司学的构建》指出土司制度研究和土司学构  相似文献   

3.
土司遗址     
《世界遗产》2014,(1):34-36
羁縻.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分封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世袭官职、由他们代理中央王朝统治当地人民,达到国家和平统一的特殊政治制度。在实行这一制度的时期,被授予土司之职的中国西南族群的首领,以中央王朝法度和礼仪为基础,推行“因俗而治”的法外制度,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政治文化传统。现存完整且具代表性的土司遗址有:贵州海龙屯遗址、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  相似文献   

4.
忻城土司衙门及其土司建筑陆荣甫,翟北平名闻遐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城土司衙门,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结构严谨,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宫廷式建筑,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使著名影片《流亡大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华夏边陲和笼络边疆少数民族,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以夷治夷”、“以蛮治蛮”的政策,土司制度就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实施土司制度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及中南地区等。土司按其民族的不同有土族土司、彝族土司、土家族土司、苗族土司、壮族土司等。研究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鉴往知来,借古鉴今。  相似文献   

6.
正在土司遗址成功申遗之后,2015年7月29日至8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遵义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召开。一、对以往研究偏差的批评与纠正。土司遗址成功申遗,为土司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契机,但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纠正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与偏差,才能把  相似文献   

7.
作为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重要见证和载体的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是湖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遗存,二者在历史时段、族群属性、形成背景、地理区位、聚落形态、建筑形制、功能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和代表性,是14至18世纪土司制度管理智慧及人类价值观交流的代表性物证。以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为切入点,从土司制度沿革、土司职官体系、遗存空间分布和格局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初步研究鄂西土司遗存的共性特征及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由中央政府册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充当地方政权机构长官.所以,确切地说,土司一词,系指制度名称,并非官职. 青海地区的土司,部分始于元代,正式受封于明代,多为明代西宁卫所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官,到了清初又归附了清朝.清朝政府仍然就其原职授为土司.据有关史料记载,青海地区共有土司19家,其中回族土司只有一家,即民和冶土司.本文就有关民和冶土司的由来以及冶土司与青海(中国)冶姓回族的族源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忻城县土司博物馆樊圣林,韦嘉雅忻城县土司博物馆前称忻城县文物管理所。一九八三年成立,编制3人,主要任务是负责土司衙门的维修、保护、文物陈列开放、文物征集等。随着土司衙门知名度日益提高,一九八六年,成立了忻城县上司博物馆,以取代原文物管理所。之后人员编...  相似文献   

10.
鲁土司衙门     
曾红兵 《丝绸之路》2003,(10):29-31
土司是元、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在西北、西南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鲁土司是西北众多土司中影响最大的土司,其始祖脱欢,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官领平章政事,明灭元时,脱欢曾随元顺帝北逃未成,遂流落河西降明,被封为甘肃永登连城土司。  相似文献   

11.
卢润生 《风景名胜》2020,(1):0027-0027,0030
南甸土司,官名全称南甸宣抚司,自从元代的陶鲁、召鲁、陶勐,再到明朝的百夫长、千夫长、土知州,最后升为宣抚司,并历经两朝,传袭 29 代,一度成为三宣之冠,十司领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土司文化,南甸土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梁河民族发展史,也是梁河民族进步史,笔者以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视角,对南甸土司历史事件进行挖掘整理,希望达成传承和保护土司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土司制度萌芽宋元,备于明清。土司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和土千户、土百户等。这些土司大都自其先代归顺或从征有功,封以土职,世守其地。这些土司且为姻亲,结成牢固的奴隶主统治集团,世世代代欺压在人民头上。清末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名亡实存;民国时期,又新给了他们一些官衔,从而使这些奴隶主又合法化了。西康土司在《明史》和《清史稿》中为四川土司。我所熟悉的仅其中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是我亲见亲闻。我把它写出来,或许可作治边史者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从刀安仁呈文到《建设腾龙边区各土司地意见书》,腾龙边区傣族土司多次提出边地建设计划,力图提高边疆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防中的地位,借以向中央及云南省政府表示归附与忠心,充分反映出腾龙边区傣族上层国家认同意识的加强与发展。而《建设腾龙边区各土司地意见书》是由时任土司代办、"国大代表"制定的边疆开发方案,其最终目的是在改革之下保留土司制度,立意并不高明,但书中的建设主张,仍多洞悉边情、娴熟于边疆治理的务实之论。  相似文献   

14.
在宋、元、明、清很长的时期里,偏僻闭塞的东兰一直置于“图岁”即韦氏土司的统治。从宋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至清雍正八年(173年)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止,韦氏土司在东兰的统治历经四朝共677年。而韦氏土司的寿终正寝则推迟到民国七年。也就是说,凤山一带受韦氏土司的统治后延89年,长达866年。根据现有的地情资料,可以认定:东兰韦氏土司始于宋,兴于明,衰于清,终于民国。一、狄青南征是韦氏称官东兰的开始宏仁宗皇伤四年(1052年),各地农民起义蜂起,广源州也发生了以依智高为首的“蛮农”起义,他们反叛宋朝,占据南宁、横州。…  相似文献   

15.
二十多年来土司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制度 ,也是研究相关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使关注土司制度的学人们对近 2 0多年来土司制度的研究概况有所了解 ,本文分专题予以综述。一、总论性研究蔡美彪等人编著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 992年版 )在第九分册“对南方诸民族的统治”中 ,简单地概述了土司与改土归流问题 ,但并未明确地提出“土司制度”这一概念。由白寿彝总主编、于毓铨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97年版 )第九章第四节“西南…  相似文献   

16.
莫土司衙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西宁街,地处风景秀丽的翠屏山北麓,是忻城县明清时期世袭莫氏土司的衙署兼私人宅第,是历史上壮族地区土司衙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0月13—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遵义师范学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91篇。一、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研究。土司制度的研究一直受学者重视,在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有《中国土司制度通史》一项,为此,李世愉《〈中国  相似文献   

18.
恩施、自古即是土家族聚居之地.在元、明、清时代,这里曾普遍地建立了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统治的政治手段.它是通过分封民族首领或酋长以官职,颁发给执政凭据——印章,使其成为朝廷的命吏,一方守土之臣来实现的.目前,恩施境内发现了三枚土司印章,在这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羌族土司制度的形成,据史料所载,主要为明朝时推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平蜀,始置叠溪千户所,“分游击以驻叠溪,规防始立”。土司一词,羌语中早有出现,称本民族土官、土司为(呷尔巴)。羌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仍被古老的土司家族统治着。但在民国时期,土司数量则急剧减少。此时中央政府对土司己没有专门的管理,但偶尔有地方当局任用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