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中国土族》2013,(3):66-67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有个村叫垣坡。村靠一座山叫做拉马塬。如今拉马塬梯田层层,错落有致,山势肃穆,塬头宛如一龙头。一条“青龙”灌道从拉马塬直泻而下。像龙嘴里喷出的水柱。这个由村民自发修建的水渠,至今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当地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塬上的田地是联合国2708工程的杰作.昔日的干旱地如今是一望无际的水浇小平原.当时平整土地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据传说,坐在飞机上可以看到有头金母猪带着十二头小金猪在塬上奔跑。  相似文献   

2.
陕西咸阳以东二十多公里的正阳乡有个村子叫杨家湾。村北是有名的咸阳塬,古名毕程,又名洪渎塬或石安塬。因为塬高土厚,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西汉的11个皇帝,其中有9个就埋在这个塬上。民间有句谚语说:“江南才子山东将,咸阳塬上埋皇上。”就是对这里景观的形象描绘。1965年8月24日,杨家湾的村民平整土地时,在地下发现了彩绘骑马俑,经过有关部门清理,知道它是一座汉墓南面随葬坑内的随葬品。据研究,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文帝时期的名将周勃。随葬坑共11个,有的埋马俑,有的埋人俑。其中步兵俑1965个,骑兵俑583个,号…  相似文献   

3.
姚河塬遗址位于陇山东侧泾水流域上游,宁夏彭阳新集乡东北5公里处的黄土塬地上,遗址南北两侧分别有红河的支流李儿河、小河流过,并在遗址东侧交汇,形成一处三角台塬地.遗址区北以李儿河南岸塬地的断崖为界,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断崖,西至一条南北向自然冲沟为界,东到塬地尽头的断崖边,并部分与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相交错,遗址面积92万平方米(图一).  相似文献   

4.
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马嘴遗址位于陕西礼泉县北牌乡马家嘴村北,泾河南岸的黄土台塬顶部(图一、二),高出河床约百米,东西两侧有红石崖沟和孙家沟相夹,是一突出的塬头(关中居民习惯将突出的地形称嘴)。遗址分布遍及塬顶,在东西约6百、南北约5百米的范围内,地表普遍能见到商代的文化遗物。陶片、石器俯拾皆是,并能采到骨器及卜骨等。塬边及梯田的崖坎上,可见灰坑、房址、陶窑等遗迹。文化层堆积中部和东部较厚,向西渐趋稀薄。  相似文献   

5.
金正隆元宝文字秀美,肉好明净,铸造精工,可称中国古代钱币之精华。1988年4月笔者从西峰市什社乡一农民手中得正隆元宝49枚,据其讲十余天前他在自家院内挖土时,于地面1米深处见一小灰陶罐,内装古钱,别无它物。最近我们对这批钱币进行了整理,报告如下: 这批钱的锈色除个别较重外余均较轻,锈为绿色,少数钱面有朱砂色。这批钱品种单一,数量不多。其中有两枚出头正隆。  相似文献   

6.
千古楷模 百丈怀海掸师承继了开创丛林(和尚们聚居修行的处所)的马祖道一禅师的禅法以后,立下了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人称《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相似文献   

7.
地坑院里的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住在地下?南沟任氏先祖到达的张村塬是陕县众多塬区之一。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地貌,塬的形成有赖于流水经年累月的冲刷,所以其地形都是四周陡峭,有如切削,而中间则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其面积足以覆盖一两个乡镇。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46个城市的地下水资源状况进行了逐个考察,分别从水位、水质两方面总结了该地区城市地下水资源的特征。研究表明: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呈现明显的区域内部差异:渭北台塬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埋藏最深,达几十丈乃至更深;渭河平原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埋藏相对较浅,在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关中西部及天水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埋藏最浅,基本上在十米以内。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至少有22个城市存在地下水"咸苦"问题,其中有17个城市集中分布在关中渭河北岸的东、中部地区。城市地下水"咸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城市居民活动与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关中渭河北岸的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正"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这是郧阳府城老百姓引以自豪的民谣。郧阳府城的钟鼓楼,一直是明清以来府城的地标性建筑。它横跨南北大街,高矗城中偏东方,俯瞰全城东西南北。其下方是高一丈四尺的梯形台基,下有拱形门洞贯通东西大街。台基南北长六丈七尺,东西宽四丈五尺。台基之上,有二十八根三丈多高、合抱粗的大柱子撑起两层歇山式四坡飞檐重楼。东西临大街为正面,上下都是朱  相似文献   

10.
沈朝阳  郭泽民 《文物春秋》2001,(4):63-66,34
一、文献及书刊对东罗城的记述 山海关东罗城的始建年代,无论是明清时期所编修的地方史志,还是当今各书刊所载,均将其确定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似乎已成定论。 最早记述东罗城始建年代的为明万历二十七年撰修成书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编:“罗城在东关外,连接大城,高二丈三尺,阔一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七丈有奇。门三,水门二,角楼二,敌楼七。东门有重楼,瓮城势阔丈,为通辽孔道。池,阔三丈,深二丈,外设夹濠一道。皆主事王帮俊、副使成逊请建。” 西罗城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其后,故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