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对西学的推崇和引进;引进机器制造技术的思想及人才观念、经济观念和军事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新书微讯     
正《新世界史》(第一卷)内容简介《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全新世界通史。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  相似文献   

3.
王力攀  向海军  梁小琴  何娇 《神州》2013,(1):156+176-156,176
中学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结合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本质在于"互动"、"内化"和"外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互动"(对话和理解)使思想观念得以形成和思想政治观念境界不断提升;受教育者通过对与教育者对话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理解,将外在的"四种观念"内化为自我观念;受教育者在自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四种观念"完成"内化"过程后,在这些观念的影响或支配下表现出各种行为。  相似文献   

4.
黄明信 《华夏地理》2007,(2):134-135
现行藏历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历;二是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三是从汉族陆续引进的部分,包括24节气、三伏等名称和春牛经算法,相对于后来引进的"时宪历"而言,它们被称为"老汉历".  相似文献   

5.
正1978~2018年,中国的技术创新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8年是"学习引进补短期",一是补"短缺经济(供给)"之短;二是补"创新能力落后"之短。这一阶段的主题词是"学习、引进、学习",即学习国外商业理念和思路,进而引进国外技术在国内制造。1988~1998年是"引进模仿改进期",即持续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梁启超、章太炎、邓实等人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则是从欧洲学得“民族国家”观念之后,针对自己的情况创造这么个词。中国人把这个词引进之后就顺带把“民族国家”观念也引进来了。“民族国家’砚念中的“国家’,和中国原有的“天下’砚念中的“国家”,涵义很不一样。“民族国家”观念中的“国家”核心内容是“土地”、“人口”、“政权”三要素,“天下观念”中的“国家”,除了这些之外,涵义较为广泛,还包括:  相似文献   

7.
终殷周二代,"中"观念内涵传承者有三:一是"中央——四方"的统治模式;二是"居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三是"中轴对称"的建筑原则。变革者亦有二:一是刑罚适中原则;二是治国以中正之道。从观念史的视角来看,"中"观念在殷周时期生成演变的轨迹并未表现为王国维所言的"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断裂式的变革,而是表现为传承与变革融为一体。传承使"中"观念源远流长,变革使"中"观念内涵日益丰富。先秦儒家"中道"观,正是在"中"观念传承与变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考察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不仅有助于厘清先秦儒家"中道"观的思想来源,还有利于从观念史的视角来探究殷周制度文化的沿革。  相似文献   

8.
自1879年今义的"共和"进入汉语世界,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中国人"共和"的观念只是零星和片断的,所指能指因人而异。与通常认为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认识相反,今义"共和"学说以及相关观念的引进,共和思潮的初步涌现并产生广泛影响,正是由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等人不顾康有为的高压,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依托,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的结果。可是,正当共和思潮勃发之际,中国新党和海外华人内斗的现实、美洲共和制各国的弊病、列强争霸的大势以及重新解读相关学理等因素交相作用,从新大陆东归的梁启超却宣布告别共和,一步退至开明专制。梁启超虽然失去共和先驱的历史地位,但其对于青年的鼓动激励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9.
“阴阳”观念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纵向横向两个纬度展开《易传》对阴阳观念的探索。纵向从"阴阳"字源、典籍使用和历史发展等分析其最初含义和延伸含义;横向上,从结构性、功能性揭示"阴阳"观念的独特性,归纳"阴阳"本义有三:对待、变化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
快讯     
《世界遗产》2014,(3):110-111
<正>法国文化遗产普查的"宝典"将引进中国近日,记者从译林出版社获悉,《法国文化遗产普查的原则、方法和实施》由该社引进。该书由法国文化部文化遗产司文化遗产普查处出版,将于近期上市。法国的文化遗产普查可被称作为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1964年8月4日,作家、时任文化部长马尔罗和艺术史家安德烈·沙泰尔共同倡议,通过了有关古迹和艺术财产普查的法律,由此兴起了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期,文化史学在中国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纪之初,梁启超等掀起"史界革命",传播文明史观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文明史。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梁启超等引进西方科学方法,回答的是如何研究文化史。30、40年代,柳诒徵、陈登原、陈安仁、钱穆等撰写的综合性文化史著作正式出版,实现了理论方法与学术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的文化史学由激切地引进异质的西方理论,到消化、吸收、结果,代表了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12.
金观涛、刘青峰所著《观念史研究》定义"观念"为"人用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表达的思想"。所谓观念史就是观念的出现以及其意义演变过程。当然,"观念"和"观念史"本身也是一种观念,有其意义演变过程,因而可能有不同解释,此不论。这里仅以"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长沙汉墓随葬品不同"动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文观念,借用美术考古学家的"器物观念"概念,分析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人精神世界。笔者将"动物"形象分为现实动物形象、神话"动物"形象和"动物"组合形象三类,分析其所依次表现出的"事死如事生"的世俗观念、以龙凤为主的神话观念和"天地相协"的理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正>目次一"俎(宜)"字考释二"■"释义三卜辞中"俎(宜)"用如适宜字四从"宜"到"义":义观念的出现在我国传统观念里,"义"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关于"义",专家对于这一观念基本完备以后的情况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对于其起源的情况则少有关注。事实上,从甲骨卜辞入手可以将"义"观念的起源追溯得更远。我们的讨论从甲骨文"俎"字开始。  相似文献   

15.
镇花祭、道飨祭和疫神祭是日本古代国家神祇祭祀体系中的与疫病有关的祭祀。本文主要是分析这三个祭祀中蕴含的与疫病有关的鬼神观念。镇花祭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神作祟"观念,道飨祭是一个混合了中日两种文化因素的祭祀,一方面其思想依据是鬼魅、特别是中国的疫鬼观念;另一方面,道飨祭对于鬼魅的态度并非中国式的暴力威胁,而依然采取日本原有对待神的恭敬态度。疫神祭中的"疫神"则是把中国的疫鬼改造为日本式的"神",纳入日本原有的神祇信仰的话语体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疫病祭祀的角度对三个祭祀进行整体把握,发现道飨祭和疫神祭的鬼神观念均来源于中国的"疫鬼",以及日本原有的"神"观念对中国的"疫鬼"观念的改造,从而形成国家的神道祭祀中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青铜器尤其是青铜镜上有许多精美的地子,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年代久远、锈色稳定、不易腐蚀、不需特殊养护就能长久保存的文物,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物检测仪器的引进,原有的观念已被动摇,现已证明,青铜器的地子因为保存环境的不当照样可以腐蚀。本文通过青铜地子的称谓、对原有观念的展示、现代科学仪器的分析结果、造成青铜地子腐蚀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等方面加以论述,得出了文物的"预防比医治更重要、防大于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治的文化特质,西汉时期"大一统"特色的中国古典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正式形成,东汉  相似文献   

18.
洛夫乔伊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观念史以及"单元观念"的研究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该研究方法已经渐趋式微,其意义与局限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着重分析洛夫乔伊对浪漫主义这一重要思想观念的研究,旨在反映观念史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演变、意义与局限。洛夫乔伊认为,在诸多研究语境下,浪漫主义已经成为过于复杂含混而空无所指的词汇,在其研究后期,他更认为对浪漫主义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他的研究同时反映了"单元观念"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本文将观念史放在其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研究方法;同时也表明在思想史研究中,观念史研究代表了关注观念本身内涵变迁的内向视角,应当与对观念整体的运用和解读相平衡。  相似文献   

19.
方志观念是从根本上回答方志"是什么"的问题,是对方志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的概括认识。无论是从方志实践上看,还是从方志理论上看,方志观念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对方志观念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最早出现的是笔事说,随之出现的是文本说,最迟出现的是事业说。笔事说观念流行于汉唐,文本说观念流行于宋至清,事业说观念流行于民国和当代。事业说观念迄今仍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其中典型表述就是实现"六个转变"和"十业并举"。  相似文献   

20.
正福,在甲骨文中为用两手捧酒状,会意祈求幸福,后来福的意义被无限延伸。禄和寿都是福的延伸。《韩非子·解老》说"全寿富贵谓之福"。在民俗文化中,人们把福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来追求。比如称生活美满、万事如意者为"福人";古时也有将酒称为"福水"的;女子行礼,称道个"万福";谓天国神仙之地为"福地";送旅人上路常用"一路福星""福星高照"。福之最高境界为子福,即种的延续。这种观念具体体现在祖宗观念和后代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