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光催人.连我这条老书虫似乎也按捺不住了,于是选择一个天色晴朗、春风撩人的早晨,直奔40公里外的潭枯寺而去。为什么在北京连天宣传四周旅游新景点的广告下,我偏又去游过多少次的“老”景点呢?  相似文献   

2.
中秋在何为家看了他近几年画的工笔花鸟、高士图,那晚上我竟然倒床就睡到天亮,这是我多年没有的现象了(每晚至少要醒一次),我都感到惊讶。是为何故?  相似文献   

3.
刘惠明 《旅游》2000,(5):35-35
择个好日子出游.很简单。但是.择一个什么样的日子才算是好日子,有人选择早春.“烟花三月下扬州”:有人选择夏.“莲池始开生凉意.避暑山庄景宜人”:有人喜欢秋游.“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至于冬呢?自然让人想起家.委腻于家中,享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乐趣.当然破门而出.做壮士样奔北而上.也没人管你。  相似文献   

4.
何鄂 《丝绸之路》2013,(20):24-24
我是1962年正式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这之前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两次应研究所邀请借调到莫高窟工作:一次是临摹159窟的龛南侧菩萨,一次是与孙纪元先生合作创作了《唐代^民贫困生活》。这两次工作都是由孙纪元同志给我安排的。我那时对美术组的老同志最好奇的是:崖壁上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洞窟,他们怎么能记住号码,能直接找到要去的洞窟呢?  相似文献   

5.
离开时,关于幸福,不丹并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却抛回给我更多问题。时间刻意为我们保留了一块人间净土,也提醒我们快乐和幸福其实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听到大学舍友自我介绍说:“我来自大有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大有镇这个地名。1月的一天,几个爱好摄影的同伴相约一起去拍雪景,也邀请了我。我问:“去哪儿拍?”他们说是去大有镇,我立刻应了。  相似文献   

7.
秦志军 《旅游》2007,(9):6-6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给这本《旅游》写卷首语。 记得前几天为这期杂志签版时,我一点没有觉得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最后看了一眼签版日期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这里的工作要告一段落了。  相似文献   

8.
惠愚 《神州》2013,(32):219-219
对一位初学单簧管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口型。这也是所有从事单簧管教学的老师最头痛的问题,有些学生单簧管笛头一上嘴,口型就是对的,这就意味着后面的学习就容易多了,但有些学生笛头怎么含口型都不对,学生着急,老师也着急,现将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感受到口型主要是四个方向,为什么是四个方向呢?这是主要控制笛头的四个方向,也就是上、下、左、右,如图:上牙的位置要“稳”,也就是要固定上牙咬在笛头牙垫上的位置,这个位置很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第一次吹奏单簧管的发音音质。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一个可以赋予人巨大能量的地方,疲惫的人可以在这里恢复斗志,这是我无数次往来香港的原始动力。在过15年,香港还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那个时候,香港将投我以怎样的表情?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相似文献   

10.
铃木阳子 《旅游》2002,(2):35-35
我在北京快3年了,去了不少的地 方。 在中国旅游既给我很多美丽回忆,又使我发现了新鲜的事。 中国有好多种交通工具,除了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地铁外,还有日本没有的交通工具,三轮车、面的等等。它们都给我国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坐长途汽车。 1999年夏天,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我跟同伴参观了博览会,我们要坐长途汽车从昆明到景洪(西双版纳)。如果坐飞机 当天就可以到了 可是我们为了省钱选坐长途汽车。坐汽车要20多个小时 时间很长,但是我们年轻不’怕累 汽车里的上下铺还行 可以睡觉 没什么大…  相似文献   

11.
阿坚 《旅游》2002,(9):40-41
3O年前当钳工时因为我走路快被工友们起了外号.叫大踏.又因为我总爱整些个假病假往全国各地跑.领导一次批评我时也这么说:大踏大踏,你不好好安心工作.总是瞎跑瞎踏什么呀。1983年退职以来,我就真的专门踏全国,而且停不下来,想想原因.也不是完全与外号大踏无关。名字能否决定人的一生.这可以商量,外号对人的影响基本不用置疑。  相似文献   

12.
测谎仪 《世界》2011,(1):122-129
这篇文字付梓的时候,我应该又在南极,这是我的第三次。南极.真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一直没有答案。这也许就是吸引我的地方,试着写出一些片段.给自己找个答案。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旅游》2004,(2):8-8
《旅游》杂志社编辑: 我是贵刊的一个忠实读者,或许是由于本人热衷于旅游,所以在7年前一次意外的机遇发现了这本杂志。从友人那里借阅几乎是一气看完的,于是直到现在,无一年间断订阅,我还可预言,这本杂志将会陪伴到我生命的结束…… 我热爱我们秀美的祖国,而且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每当我在包览各地风景的时候,我就能深深体会“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的绝妙含义。在我每年1至2次的出游中,《旅游》杂志在出游的准备、景点的选择、景区文化深层的积淀、人文知识等方面,的确给我起到很大的作用。出游前,要了解;出游后,要品味。这本杂志,我已经与她建立起了深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故土有回声     
袁馨悦 《南京史志》2022,(40):20-21
<正>小时候,我喜欢对着故乡的狗尾巴草拍手、欢笑,对着老屋的檐角摇头摆尾地唱:“我亲亲个黄土黄,我热热个黑土烫,我浓浓个红土香,我美美个热土靓。”于是脚下的尘土夹杂着故乡的亲切,一次次回荡在我渐渐褪色的记忆中。也常常静思,那些久久站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任那清新的风拂面而来的人们,是不是也和诗里的人一样,闻到了泥土的气息?曾经,  相似文献   

15.
周建人说:“这是一个谜”前几年,周建人同志生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鲁迅逝世前为什么要急于搬房子?”他说:“鲁迅逝世前的确是非常着急地想搬房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觉得是个谜。鲁迅临死前两天,我去看他,他说叫我给他找房予,并说我订下来就可以了,不要问他。他为什么要急于搬,我没问他。第二天刚好是星期日,鲁迅很急,拿起笔就写了‘周裕斋印’四个字,让我去刻一个图章,因为当时租房子要订合同,要一个印章,‘周裕斋’是‘周豫才’的谐音。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后来房子也没租,图章也没刻。”(《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48页)  相似文献   

16.
来信选登     
《旅游》2013,(2):2
很多年前就听一位哲人说"旅游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他的一生",当时年少轻狂,很不以为然,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可是当自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参加了旅游,并从此爱上了旅游后,我相信了他的观点,并极力加以椎荣。旅游是可以释放一个人的心情的,说实在的,笔者的脾气原未并不小,这不免会给我的工作带来一点影响,偶尔会跟同事吵架,有时还会吵  相似文献   

17.
龙冬 《旅游》2000,(2):20-23
我去过西藏四回了。从第一次去西藏到今天已有九年了,整整九年。在每一次离别西藏的日子里,我的心是虚着的,都市的任何生活都不能充满它,总要有一些缝隙让记忆的纤维穿过。有这样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午,空气要干燥清爽透明些,阳光还要强烈些,我从都市小巷里的办公楼内走到院子当中。停在院子里的汽车玻璃同自行车把全都反照着明光,这些零碎的光色在还没有走出楼门的时候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阳光从头顶猛射下来,又从水泥地面反射到脸上,使我无处可以躲避。这是在西藏吗?风吹动着楼上一扇敞开的窗子,它的反光颤动,一点也不凝固。…  相似文献   

18.
李斐然 《人物》2018,(1):166-167
P:一个作家是如何工作的?可以形容一下你的工作状态吗? W:我有一个宽敞漂亮的小术屋,里面有烧木材的火炉,我喜欢在那儿写作。每天早上,我会把头一天被拒的文章稿纸点着,拿它们给炉子烧火。这样做给我带来轻松感,也会出我感到一切都在流动。对于这种流动的感觉,中国人要比西方几瞳得多。生活应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断流动,我也试着让我的写作处于这种流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部落     
《世界》2013,(8):181-181
【不一样的任务】 2013年5月我随旅游卫视《有多远走多远》开始了我最疯狂、最有趣的一次旅行:在印度洋上的失落海岛,探寻最后的原始部落——Mentawai部落。在大家看了旅游卫视那么多旅游目的地后,这一次,戈将开始我的旅游探险。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五月,空气中到处都是旅游味。五一、六一,接着暑假,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旅游也不断升温。而每年这样的时候,都会头痛去哪玩?家有妻儿,妻想去的地方只要是浪漫就行,儿想去的只要能玩耍就够。那,去哪玩呢?既要能玩,又要有情调的地儿……我不是一个旅游发烧友,会专门去挖掘世界各地最好玩的地方。我说不出在哪有稀有平原,在哪有旷世海景,我只会动动手指,在网络上敲打几个关键字,然后看看、挑挑,人云亦云,也仍然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