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光之交,四川省发生的东乡案经数年审理,最终被朝廷定为冤案。在案件审理之际,川督丁宝桢的大力改革引起了川省官绅的不满。其时,朝中存在南北党争。丁宝桢对杨乃武案平反的阻止亦引起了朝中掌权的南派江浙籍官员的反对,他们和川省官绅中的反丁派欲借东乡案打击丁宝桢,使其去位。以清流人士为中坚的北派也意欲将东乡案定为冤案,以此达到既打击督抚,又趁机打击南派的目的。揭示东乡案审理时复杂的案外环境有助于管窥同光之际复杂的官场斗争,从而扩展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清同治三年陈介眉、陈威凤等抚恤碑,是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珍贵碑刻之一。其记载了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内阁两次奉咸丰帝谕令,对为守护潍县城而与捻军奋战至死的陈介眉、陈威凤等27人进行抚恤与嘉奖之事。该碑对追溯战争历史原貌、追祭乡贤英魂,进而研究清末捻军起义、清廷抚恤制度、民团武装组织运行、潍县世家宗族、乡贤祭祀及个体探析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佐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鑫 《文物天地》2023,(12):34-37
明代,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三边总督府又设在固原。在军事防御方面,固原城发挥巨大作用,明代朝廷下令修筑固原城,这一事件记录在了《重修镇戎城碑记》上。另一块碑名为《金兴定三年地震碑记》,与《重修镇戎城碑记》颇有渊源。两块碑印证了固原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晚清内务府极其腐败,利用工程从中渔利。同治重修圆明园期间,李光昭利用清廷缺少木材的机会,通过内务府向同治帝表示要报效价值数十万金的木植,取得了同治帝的信任,李光昭以此进行招摇撞骗。李鸿章发现并奏报清廷,此案引起了清朝内部一场政治风波,最终内务府大臣多人被革职。  相似文献   

5.
当东京的朝廷几乎裹带着一座汴梁城驾临于此,临安城便满载着东京的气息,越发显示出我们意想不到的魅力。在本文中,您将跟随一位游走于城市中的普通货郎,体会临安人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6.
走近丁宝桢     
织金牛场镇 ,是织金洞至省城贵阳之间的一个寻常小镇。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丁宝桢的故里 ,很少有人把它同那位名震晚清朝野、被曾国藩赞叹为“豪杰士”的丁宝桢联系起来。牛场镇街头曾立有纪念丁宝桢的神道碑 ,高大壮观 ,气象威严 ,如今仅是遗址尚存。但历史的尘封 ,并没有失落人们对丁宝桢的怀想和纪念。山东为纪念他拍了七集电视剧 ,贵州文史馆为纪念他诞辰180周年 ,举办了学术研讨活动。他的故里也在策划修建纪念馆 ,开发以他的封号命名的宫保鸡菜系。我曾经困惑 :即使今天也还未摆脱贫穷的牛场镇 ,一百多年前何以竟能走出丁宝桢这样一…  相似文献   

7.
《捻军史稿》评介张一文捻军起义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前后18年,绵延10个省区,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过重大冲击。徐松荣著《捻军史稿》于1996年由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这是第一部详细记叙捻军战争全过程的捻军史专著。全书洋洋44万字,结构...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对于捻军性质的认识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其分歧主要在于对捻军领导层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大量未刊口碑调查资料,通过对捻军五旗重要首领家情及田产状况的具体分析,对捻军领导层做出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封建时代后期潼关城垣建修史上最大的维修工程,乾隆五十二至五十六年的潼关城工堪称清代厅县级城垣维修耗资最巨的一次建设活动。基于大量清代奏折档案、方志和舆图文献,本文对潼关城工的背景、起讫时间、城工勘估、筹备兴修、竣工验收、经费追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考订,指出此次潼关城工是在朝廷和地方军政与技术官员主导下,从关中多县购办工料,由招募自省内外的工匠民夫具体实施,加以乡土人士的积极配合,使潼关作为"西陲雄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其在政治、军事以及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功能;同时,潼关城工经费的追赔反映了朝廷和地方官府在追究城工责任方面的持续性,而乾隆皇帝从勘估之初"不可惜费"的态度转变为竣工后的"斤斤较量",是影响潼关城工评价和追究勘估、督工、承修等官员责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内在趋势池子华捻党是捻军的前身。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在捻党转向捻军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甚至把1853年6月7日北伐太平军占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之日,定为“捻党转化为捻军”及起义正式开始之日①,这就漠视了捻党...  相似文献   

11.
走近丁宝侦     
袁华 《文史天地》2001,(A04):4-8
织金牛场镇,是织金洞至省城贵阳之间的一个寻常小镇。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丁宝桢的故里,很少有人把它同那位名震晚清朝野、被曾国藩赞叹为“豪杰士”的丁宝桢联系起来。牛场镇街头曾立有纪念丁宝桢的神道碑,高大壮观,气象威严,如今仅是遗址尚存。  相似文献   

12.
正一、长于深宫妇人之手1875年的1月份,紫禁城异常寒冷凄凉,同治帝19岁的遗体躺在养心殿东暖阁,整个皇室从上到下穿着如同雪色一般的素衣,大清王朝的两位女主人忍住悲伤,在西暖阁召集亲贵大臣研究接班人重大问题。尽管事发突然,以慈禧之老练,这件最重大的人事问题,其实早在同治帝卧床  相似文献   

13.
丁宝桢杀慈禧宠信太监安德海是晚清轰动朝野的大事,因事涉宫闱,在史实与传闻(包括野史小说、民间故事、鼓词戏剧)之间有很大差异.本文根据清实录、清史稿、丁宝桢本人奏稿及了解此事原委的薛福成、翁同龢等日记记录,勾勒出此事经过:杀安一案是同治、奕、慈安的宫廷密谋,丁宝桢不过是执行人;安案发生,慈禧开始是被动的,但绝不可能发布赦免安的"懿旨",丁宝桢更没有抗旨行为,慈禧通过安案处理,转为主动,赢得盛誉;丁宝桢杀安是遵旨执行,不是密谋者,因其才干反得到慈禧重用,自然丁在杀安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也是得到慈禧信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捻军调查记     
这篇捻军调查记,是根据二十多年前的调查访问记录写成的。一九五八年秋天,安徽科学分院历史研究室组成一个捻军调查组,曾在皖北涡阳全县和蒙城、毫县、濉溪、河南永城的部分地区,进行为时两月的捻军史迹的实地调查。调查结束后,先将搜集到的捻军民歌整理注释;后又根据调查资  相似文献   

15.
捻军发展到后期,因形势变化,分为东西两军,革命力量曾得到发展,但因全国革命形势巳处低潮,终被敌人各个击破而失败。本文旨在叙述西捻军在陕西的抗清斗争,不妥之处,请指正。一、西捻军到来前的陕西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革命风暴很快地波及到东南沿海各省。清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饷,镇压太平军,便对内地各省人民加紧压榨和搜刮。当时的陕西正是筹款缘兵活动最为猖獗的省份之一。统治者把临时兵徭变成了固定兵徭,并命令各县普遍举办团练,设立兵役局。每逢官军、喇嘛过境,所需骡马车辆和盘费均要农民负担。西捻军入陕的先一年,喇嘛三次  相似文献   

16.
《贵州文史丛刊》2000,(4):76-79
今年。是我国清代名臣。贵州著名历史人物丁宝桢诞辰180周年。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特邀请四川、山东两省及本省专家学者。举行“丁宝桢诞辰18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为配合研讨会的召开。我刊特辟专栏。刊载一组资料。以供学术研讨会代表和本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历史悠久,千百年来龙母信仰、龙母文化长盛不衰,经历代历朝皇帝的勅封,龙母祖庙进入国家正统祀典行列得以广泛传播,被誉为"西江神源"。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上辅朝廷下保黎庶,"自秦而汉而晋而唐宋元明膺封数十朝,享祀二千载"。[1]"志乘庙碑、班班可考"。[2]宋大观二年(1108),朝廷颁诏赐悦城龙母庙"孝通"庙额,盖取五龙子"卜地移坟,孝义通天"、勅龙母庙正统祀典地位之意,本十分隆重  相似文献   

18.
正同治皇帝,清朝第十位君王。6岁即位,在位13年(1862—1874年),在世19载,是寿命最短的清代帝王。同治帝也是中国王朝史上最后一位生于皇宫大内、即位最顺理成章的清朝皇帝。尽管同治帝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帝,但一生都隐匿在其母慈禧太后的权力光晕之下。他的时代被誉为"同治中兴",可辉煌事业却与他无关。虽贵为君王,一朝梦散命亡,属于他的只是一段可悲可叹又荒诞迷离的风流韵事,  相似文献   

19.
诛杀佞幸     
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可谓传诸后世而不朽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广西人黃金韶曾长期在江苏为官,先后担任常熟、昭文知县,海州直隶州知州,通州直隶州知州,苏州知府,亲历了在常熟任上督剿受太平军影响的土匪,在海州任上堵截捻军、修复凤凰城,在通州任上镇压响应太平天国的军山农民起义,见证了江苏地方官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应对,折射了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