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娜 《湖南文史》2012,(6):27-27
抗战期间,冯玉祥对老舍的生活和经济给予了大力的援助,使老舍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去进行抗战文艺的创作和组织工作。1937年11月20日,老舍抛妻别子,到达当时的抗日中心武汉。冯玉祥听说后,便派王向晨前来约请老舍。于是,12月17日老舍便搬到了武昌千户街冯玉祥办事处去居住。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老舍曾满怀深情地在文章中记述——  相似文献   

2.
冯玉祥虽是行武出身,却非常酷爱文艺.特别是他所谓的“匠八诗”.更为大众皆知。他曾以“丘八诗人”身份加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被选为“文协总会”理事。他一生共写有1400多首诗,为我国文学史上留下独具一格的一页。1938年10月,“文协”从武汉搬到重庆张家花园36号。在那里,冯玉祥经常同老舍、以群等人谈诗论画,孜孜不倦地向作家们学习新诗、短诗、白话诗等,并将其新作拿来请教修改。可以说,在重庆、江津期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丘八诗”风格。这些诗作,大都具有他自己生活经历和抒发…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军事将领冯玉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段深切交往。冯玉祥曾请陶行知作河南的教育规划,陶行知在创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曾得到冯玉祥的支持和帮助,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还陈列了一张冯玉祥视察晓庄的照片,冯玉祥将军还很关爱陶行知的家人,他们两人之间的情谊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一字师』 抗日战争期间,李石锋随老舍参加文艺界为冯玉祥先生六十大庆活动,李即席作七律一首为冯祝寿: 『甲子重开不老翁,将军塞上扫倭风。悲戈起自亲人怨,叹剑无由贯日穷。千章草木青犹在,万里山河不尽同。铁板铜琶歌易水,大家共唱满江红。』 诗中的『歌易水』,原为『歌易也』,是老舍为他改定的,所以李石锋称老舍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5.
宗教具有精神感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军阀机缘凑巧,不期而然地选择了宗教这种形式作为他们集团维系的外壳。冯玉祥的"基督军"民国元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冯玉祥应朋友之约到崇文门内的美以美会听道。  相似文献   

6.
王翰章 《文博》2004,(4):92-96
赵望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先生是我围著名的国画大师,他在上世纪20年代,就名闻京华,《大公报》聘他为旅行写生记者,冯玉祥支持他创办《抗战画刊》,他画画,老舍题词,写农村生活,支持抗战救国,深受人民爱戴。近读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画大师赵望云》一书,本书对赵先生在国画方面的贡献,以及道德、学问、品德,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对老舍谈康熙60年代初期,,老舍先生是北京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有一年的人大代表会上,适逢大会中间休息,老舍先生下了主席台到休息室去,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同志等领袖们也走进了休息室,老舍先生以为他们要商量事,起身想躲开,毛主席却...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与孙中山,一位是声名卓著的爱国将军,一位是创建民国的伟人。他们之间曾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交往。一场举世震惊的“北京政变”曾使他们近在咫尺,然而却缘悭一面。他们的交往被世人称之为“神交”。其间经过甚为曲折,虽有当事人的回忆和冯玉祥的记述,但杂说不一,未能窥其全貌。笔者参阅有关资料,概略地对这一  相似文献   

9.
《湖南文史》2013,(10):41-41
中共领导人私底下对冯玉祥的直接评价并不多,但是从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他们其实大都看不起冯玉祥,或者说对冯很反感。1959年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时,林彪曾一口气给彭德怀扣上5顶帽子——“这回是招兵买马,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是冯玉祥式的人物。”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1 冯玉祥任陕西省督军时,一天巧遇从终南山猎获两条野牛归来的美国人安德思和英国人高士林。冯玉祥问他们:“你们到终南山打猎领许可证没有?”二人回答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不需经人许可。”高士林还说,他在中国15年,所到之地,没有不准打猎的。 冯玉祥气愤地说:“野牛是中国境内的动物,不经地方官许可,私自打猎,是违法行为……。你们 15年没有遇中国政府禁止打猎,那是他们睡着了,我没有睡着!”2 冯玉祥幼年失学,深以为憾,入伍后勤学不倦,虽然贵为统兵大帅,依然接受教育。他在北平任陆军检阅使时,曾礼聘数名教师为其讲授各课。而且还专门…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家是河南南阳,我的父亲尹心田,生于1903年,1922年投军冯玉祥部,在河南开封加入冯玉祥的"陆军十一师"学兵团。从1923年起,即被冯玉祥将军调到身边工作。1926年随冯玉祥将军赴苏联访问,并遵照冯的指示留苏学习军事,主修炮兵。1928年底奉命回国,历任冯的机要参谋、传令队长、钢甲列车大队长、交际课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相似文献   

12.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最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绪印、陈兴唐同志的新著《爱国将军冯玉祥》,对冯玉祥的一生作了积极的探索,无论在观点或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值得人们一谈。该书第一个特点是资料翔实,广为罗致,博采众家,全面具体。冯玉祥的一生风云变幻,从清朝末年到全国解放前夕,涉足各派攻治军事势力,伴结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显然,要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冯玉祥的一生,没有大量的精确的第一手资料是难以为功的。为  相似文献   

13.
84年前的1929年,冯玉祥的一记耳光成为我父亲韩复榘"出走"的直接诱因,让西北军走向土崩瓦解,也开始了一段我父亲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此起彼伏、恩怨纠缠不断的历程,直至1938年我父亲被蒋介石下令枪决于武汉。当时,"讨桂之役"甫歇,南京方面与冯玉祥部的矛盾又变得尖锐起来。冯玉祥为生存与发展计,决心与蒋介石一决雌雄。但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冯军将领大都不赞成冯玉祥"联阎打蒋"战略和"后退决战"军略。冯玉祥斥责我父亲:"你给我住嘴,到外边跪着去!"会议室外边还是一间屋子,  相似文献   

14.
王勇 《湖南文史》2008,(7):44-45
郝鹏举,1903年生,河南灵宝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后,投冯玉祥西北军,曾任冯玉祥随从副官。因其文化程度较高,又能说会道,在军中有“才子”之称,受到冯玉祥的赏识,被保送到苏联基辅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任少将旅长。  相似文献   

15.
王勇 《文史博览》2008,(7):44-45
郝鹏举,1903年生,河南灵宝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后,投冯玉祥西北军,曾任冯玉祥随从副官。因其文化程度较高,又能说会道,在军中有“才子”之称,受到冯玉祥的赏识,被保送到苏联基辅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任少将旅长。  相似文献   

16.
1938年,抗日名将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到陪都重庆。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他,十分尊重学者,在文化界拥有很多朋友。1940年,为了学习中国历史,冯玉祥请了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教授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不但自己生活俭朴,对手下的士兵也要求严格,官兵们都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习性,吃、穿、用都非常节省。可是,官兵们的节俭却引来同在一个驻地的其他部队官兵的嘲笑。看着冯玉祥部队所有官兵穿得破旧,伙食简单,就开始挖苦讽刺他们,说他们是小抠,像要饭的,一点也没有当兵那种大爷样子,像孙子兵。  相似文献   

18.
在儿童教育上,老舍先生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木匠说”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为文艺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老舍说的“不必非入大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  相似文献   

19.
1951年8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老舍选集》。老舍为这部集子写了一篇自序,里面谈到自己早年创作短篇小说时,为什么只写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不写他们的“如何革命”,列举了三点原因:一是对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的“革命文学”有些反感;二是自己只模糊地知道一点革命理论,“不敢用这一点理论去写革命的实际”;三是“我的一点文艺修养到底是来自阅读西洋古典文学,所以我总忘不了重视人物、语言、思想、结构、写景等各方面,而不专注意或偏重意思。”老舍所说的第三点原因很值得注意,它提示出了老舍与西方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冯玉祥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是出于以下几种心态:一、爱国主义情感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思想基础;二、对和平的向往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心理反应;三、参透国共两党的本质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认识基础。透过冯玉祥从拥蒋反共到反蒋拥共的变化,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