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康熙初政     
康熙六年(1677年)七月,玄烨隆重地举行了亲政大典,开始直接处理朝廷政务。在他初政期间,即康熙六年七月至康熙十二年岁末三藩叛乱以前,玄烨在政治、军事、民族政策方面作了哪些改革或调整?影响怎样?本文试作述评,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2.
康熙四十六年,玄烨南行巡察河工,途中,在皇子胤祉的奏折上批高邮、镇江、苏州三处的“粮价单”。这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对一位“日理万机”的最高统治者来讲,能够留意到与老百姓切切相关的稻米菽豆的价格,比历史上那些或荒淫无耻,或杀人无算的帝王要强得多了。应该说,历代帝王中间,玄烨在位六十一年,是统治中国较长时间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制沙俄,巩固边疆,使大清王朝达到全盛状态。他本人好学敏求,勤于政务,“未明求衣,辨色视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位比较杰出的君主。现按他所记,将…  相似文献   

3.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4.
<正>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呈请告老还乡,以长子尚之信嗣封镇粤。圣祖玄烨未准,令其撤藩,北归辽东。七月初三日,平西王吴三桂亦疏请撤藩,以探朝旨。他万没料到,玄烨当即批准。九日,靖南王耿精忠接着奏请撤藩,也被俞允。十一月二十一日,"蓄谋异志已久"的吴三桂杀戮云南巡抚朱国治,以所部兵反云南,传檄遐迩。一个月后,即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方悉吴三桂反叛之讯(1)。次年三月十六日,靖南王耿精忠亦反福建。十五年四  相似文献   

5.
试论明朝建文帝的维新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建文一朝虽仅占有四年的时间,但他不默守故训,积极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刷新政治、革故鼎新,“永维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大胆地推行了一套“变古乱常”的维新措施,然而“靖难之变”却中断了他革新的进程,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削藩是建文新政  相似文献   

6.
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实关怀方面,往往抱有“忧时之怀”。他们在私人交往领域经常出入佛老,谈论一些抽象的形上问题,但在公共事务领域却往往扮演着凝聚地方力量、形成地方舆论、承担地方事务的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个人的“功过格”实践来改变人心、重整秩序,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涉入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担当精神。本文认为清代以降针对“证人社”的某些批评指责未免片面失实,那种将明亡原因归咎于心学末流之“清谈”的观点,也不符合“证人社”的实际情况,故有必要重新评估“证人社”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元气未苏、民困兵乏的特殊社会背景下,玄烨将中正和平之道施行于地方统治,强调不生事、不扰民,培养国家之元气,清朝社会出现了天下粗安,四海承平的治理局面。但康熙将其中正和平之道施行于吏治,则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康熙朝中期以后,玄烨极力强调和平、安静,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不能严禁浮费和规银,宽纵州县火耗和亏空,至康熙晚年,整个清王朝吏治废弛,贪贿公行,个别地区出现暴动和骚乱,统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8.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杰出的封建君主之一。他八岁继位,立志“为治天下而学”,终身好学不倦,同时勤习骑射,弓马娴熟,体格健壮。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清除专权擅政的辅政大臣鳌拜,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政不懈,奋勉治国。在他统治时期,先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维护了东北边疆,三次亲征朔漠,粉碎了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勾结外国制造分裂的图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努力调节满族与汉、蒙、藏等族的关系,注意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养生息,关切治理黄淮水患,恢复发展生产,重视有用人才、笼络学者士人,使中国社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局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驻防八旗受到巨大冲击,随后,驻防旗人及其后裔走上了大转变的道路。驻防八旗以辛亥革命为转折点,地位和生活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无论从辛亥革命史的角度还是民族史的角度,都是研究很不够的课题。本文仅对荆州驻防八旗的情况略作说明,希望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 以八旗兵分驻全国务要冲地区,为清廷统治和控制各地的基本方略之一,至今民间尚传全国有四十八满城之说。湖北荆州府城设八旗驻防,始于康熙二十二年,然溯其原始,与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有关。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三藩之乱”起,其地位更加突出,时清军与藩兵以荆州为界,划江相对。三藩平定,乃有荆州驻防之设,“三孽既平,车书混—。荆州势处上游,滇黔巴蜀往来所必经,始定驻防之制”。 荆州驻防八旗,由满、蒙八旗组成。其额定兵数为四千,高时达五千余员。康熙五十七年,“共甲兵五千名”。后多次分拨兵员往成都、江宁,杭州等地,当地兵员缺额由余丁中挑选,补足四千之额数。后来,实际兵员,加上养育兵、余兵等项合计,“共七千二百二十八名”。其中,官员亦有定制,“康熙二十二年驻防原设将军一  相似文献   

10.
康熙皇帝玄烨,虽然不是清王朝的开国皇帝,但在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中亦堪称佼佼者。康照十年(1671年)、二十一年(1682)、三十七年(1689),玄烨亲率王公大臣文武官员走马关外,名为诣盛京恭谒福陵、昭陵、永陵等祖宗山陵用告成功,实则旨在巡视东北边陲,巩固国防。玄烨曾说他东巡的目的是“巡行边塞,亲加抚绥,兼以畋猎讲武。” 玄烨一生虽然多次出巡,但较注重节俭,他曾说:“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其所言倒也并非完全粉饰溢美之词。这一点从康照皇帝东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平定三藩之后,国家走上全面治理的新阶段。朝廷不断用科举、开特科(博学宏词)等方式,广揽人才,扩大官僚队伍,完善统治机构。在地方,从督抚到州县,更加普遍地用聘请的方式,广招“佐治”之才,使之成为地方官吏得力的智囊人物。这些智囊人物被称为幕僚,俗称师爷,又叫幕友、幕宾、幕府、馆师、馆宾、西宾等。幕僚与地方官的结合,是专门家与政治家的结合,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紧密的,联系是自由的。幕僚普遍地存在于清代的各级地方政权中,帮助地方官治理地方,统辖人民。探讨清代幕僚及其对地方政权的作用,对深入了解清代的地方政权及吏治,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将这个具有300余年漫长历史的朝代推向了辉煌的最高峰。康熙(玄烨)7岁丧父,10岁丧母,对祖母孝庄有特殊依恋。玄烨出痘痊愈时,孝庄就让皇孙“入书房读书”,并让他随从“站班当差”,同大臣一起参加跪拜礼仪。  相似文献   

13.
西汉郡国并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郡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相似文献   

14.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玄烨营建避暑山庄之后,塞外“穷荒人迹少”的热河,很快成为“聚民至万家”的兴盛都邑。不过,康熙朝的避暑山庄尚处于草创和初期使用阶段。雍正朝的十三年间,世宗胤禛没有巡幸热河。但是,他对避暑山庄的“经管缮修”却十分关心,曾硃批叮嘱:“朕拨银两,务用当用之处,尔等省约尽力,俾使热河行宫不致荒圮”;并多次传谕王大臣,“骑射武备,乃祖宗家法”,切不可忘记“习  相似文献   

15.
明亡于神宗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亡后,清人首论明“不亡于崇祯”而“实亡于神宗”。今人具体论证,一说万历十五年为明亡之始,一说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年为明亡的“关键时期”。本文详论神宗“播乱机”,自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陷入全面危机,但未必亡国。神宗之后,又历(泰昌)天启、崇祯二朝,尚有24年补救机会,以举措失当而成溃烂之势。故明之亡,天启、崇祯不能辞其咎  相似文献   

16.
耿庆彪 《攀登》2006,25(6):46-49
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通过整党整风、率先垂范、制度建设等方面力求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但他的反腐倡廉思想缺少对党风不正、为政不廉的根源和反腐倡廉治本之策的探究。邓小平在汲取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治本之策,并取得了反腐倡廉实践的一个个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清康熙皇帝玄烨是木兰围场的经始者。“木兰”是满语Muran的音译,意译为“哨鹿”;“围场”的满语是Hoihan,意译为设围狩猎之地。兹据史料,对木兰围场的设置因素、围猎规程及其社会功能,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8.
“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雍正帝以此为训,将务实思想贯穿于其整个政务活动之中。雍正帝之所以政绩卓著,与他在位13年间的务实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一 为治之道在于务实 雍正帝明确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他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力除官场虚假积弊,努力创造一个务实治世的氛围。 1.劝诫“据实不隐”,倡导“秉公直陈” 实心任事是雍正帝对内外百官的根本要求。他颁谕说:“朕望天下督抚董率有司,  相似文献   

19.
李正华 《收藏家》2009,(2):92-94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降军炮(图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它是康熙帝为平定“三藩之乱”而铸造的。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壬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镇云南、广东、福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起兵,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  相似文献   

20.
康熙初年,鉴于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日益坐大的严峻形势,清王朝采取果断行动,下令撤藩,从而引发了“三藩之乱”。一时间风云骤起,乱者四应,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颇有推翻清朝统治之势。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清王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