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印度佛教石窟中,塔堂窟是一种重要的类型。印度的石窟群约有五十多个,洞窟总数约1200余所,地理分布较奇特,十之八、九位于孟买一带。此外,在比哈尔邦、安德拉邦以及旁遮普邦也有少量分布。这也许是由于印度西部的岩石较其他地区更适于雕凿的缘故。其中大约有300所洞窟属婆罗门教与耆那教,佛教石窟中以僧房窟居多,而塔堂窟仅有二、三十所,这种数差应源于众多的僧房窟环绕塔堂窟分布的寺院布局特点。随着佛教的东传汉土,塔堂窟与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中心柱窟类型,因此对研究中国石窟的发展源流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塔和窟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古代佛教文化遗存物.这些建筑物与我国原有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交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形态,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3.
佛塔源自印度,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青海省是个多民族地区,佛教传入青海,融入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因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对当地佛塔的建筑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海塔尔寺之塔是佛塔中的代表,既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色,也吸纳了汉民族的文化因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青海文明,源源流长。黄河长江源头哺育了代代青海各族儿女;岩岩昆仑山,青藏高原铸就了青海民族文化精神。青海高原,多民族聚居。在青海这样一个特殊、复杂、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人文环境中生活、工作,了解青海地域性文化总体特征,了解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其横贯于各种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文化心理,了解其历臾沿革与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会孕育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新的富有时代性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必然会遇到…  相似文献   

5.
青海民族文化是一种包含了多民族特质的多元和谐文化。在当前的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怎样发挥其固有效力,是当下一个值得深入分析与探讨的重点。对此,文章结合青海河湟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质展开分析,分析两者的关系,提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要素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青海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及文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青海古代文化遗址有着分布的集中性、石器时代的完整性以及多元结构的民族文化特点;论证了以上特点是由地理环境及历史的各民族文化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7.
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斌  杨桂云 《攀登》2010,29(3):88-91
本文对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形成、功能与特性以及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将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区域各族人民群众全民健身活动之中;通过举办民族运动会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艳蓉  杜平 《文物世界》2005,(5):111-112,107
塔并非中国固有之建筑,它是于东汉初期由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古印度文称之为堵波、浮图、浮屠、佛图等,译成中文称作塔或塔婆。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塔。中国的塔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它们特殊的形制既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尊崇,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更综合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图案美学、书法美学、地震学、力学、几何学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载体。其中几何学是构成任何建筑的基础,它是研究空间图形的现状、大小…  相似文献   

9.
袁頔 《西夏研究》2020,(2):83-89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发展、延伸,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地域经济与社会的进步。研究地域性传统文化,吸纳  其优秀成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研究青海传统文化之特征、特质、转型问题,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海地域文化,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研究了青海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征、特质及其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绵厚先生的《高句丽古城研究》(下简称《研究》)由文物出版社于 2 0 0 2年底出版了 ,这是高句丽学界一件大事。该书以古城考古学为研究基础 ,整合历史文献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民族文化史等多学科 ,既着眼于高句丽古城考古学的研究 ,又在古城史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涉及高句丽史、高句丽政权史、国家发展史以及高句丽历史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周边民族文化的关系史。该书从更深层面触及了高句丽民族政权的归属问题 ,把高句丽的历史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与历史深度。《高句丽古城研究》共设十二章 ,其中第一章为绪论 ,第十二章是余…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海,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然而,令人们忧虑的是,青海民间文化遗产濒临日渐消失的危机:民间年画、皮影、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日渐衰落,民间文化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近年来,青海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下功夫挖掘抢救和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管理保护。  相似文献   

13.
阿朝东 《攀登》2013,(6):119-122
文化本身并无优劣强弱之分,所谓的"强、弱势文化"是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表现的态势。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特点。考察历史上移民和文化传播,对今天青海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清华 《攀登》2011,30(5):98-1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河湟文化作为青海东部黄河河谷地区和湟水流域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青海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研究河湟文化资源及其特点,做好河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工作,是发展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民国青海民族社会是青海空间物候结构下草原生态社会与农业生态社会长期互动的结果,其具有恒量关系的物质结构与具有变量关系的文化结构共同构成了民国青海民族社会,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生态,并决定了对其进行调整适应的文化变量,外在文化变量充分适应物质恒量的发展,最终实现政治文化对民族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祁嬿蒨 《攀登》2014,33(4):133-135
青海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迁徙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发展、进步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在共性中凸显个性、凸现多元文化中的向心力、多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得到升华这三部分内容就青海如何开发、研究多民族文化资源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图像应用多种纹样元素,其内容丰富,布局精美,构图形式多样,并具有应用传统民间图案的典型特征.该窟窟项壁画所展示的内容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对其绘画题材和构图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应用设计学理论研究其构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康隆的《族际关系论》从民族、文化、生境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族际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互动进行理论研究,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由各民族的文化网络所组成的复杂族际关系网络图。本文认为该书充分把握了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体现时代性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深刻的启迪,有助于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对文化进行全新的认识,并充分掌握族际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正该书由塔城历史文化研究者康风琴、仇安鲁著,于2016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史前时期至今的塔城草原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史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记述,同时对塔城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该书是塔城历史文化研究和未来发展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为塔城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商贸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继东  赵瑞民 《文物世界》2006,(6):12-14,20
太原龙山道教石窟在我国宗教史和美术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张明远教授所著《太原花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一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是研究龙山打窟的最新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独到见解。该书讨论第六窟的造像题材时,对多数学者的看法提出疑问。以前学者大都认为第六窟的主像是主持开凿龙山石窟的披云真人宋德芳,就此点张明远提出三点疑问。主要的疑问是在我国的石窟中,很少地到号开一窟为自己造像的,常见的做法是供养人像依附在主窟或主殿中。另外两点疑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