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瓷虎子是汉、六朝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关于它的用途,当今古陶瓷研究界尚有两说:一说是盛溺的亵器,俗称便壶;另一说为盛水器.新版《辞海》“虎子”条下,亦有类似的记载.但笔者根据历年来出土的青瓷虎子,并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认为它是溺器,而不是水器.一、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铭文的启示.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史岗第4号墓中出土的一件三国时代越窑青瓷虎子,器身右侧釉下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左侧横背近提梁下方还竖刻“矢乃宜”字样.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东汉浙江的越窑青瓷是中国最早发明的瓷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尽将青瓷釉色之"千峰翠色"的绝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驰名中外的龙泉青瓷则是在越窑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从地域上讲,南方青瓷创烧时间早,延续时间长,为北方青瓷业所望尘莫及,故长期以来,在我国青瓷研究领域存在着“重南轻北”的现象。本文在搜集墓葬及古窑址出土的早期青瓷资料的基础上,试对河北境内早期青瓷的分期与特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北部的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以及辉县、卫辉、济源等市,历史上生产青瓷的情况,文献中记载甚少。自1929年在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中,发现隋仁寿三年(603年)墓葬,墓中出土了几件青瓷器。这里的青瓷才初步为人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古墓葬和古窑址中获得了大量的青瓷。其时代可上溯到商代晚期。本文就现有材料,对豫北地区殷周到隋唐时期青瓷的发现、造型、装饰、釉色、渊源及发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诸位学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瓷国,早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就已发明了瓷器,它的出现比欧美国家大约要早15个世纪,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物质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因为中国发明的第一件瓷器就是青瓷,所以青瓷也就享有瓷器之“根”、瓷器之“母”的美誉。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收藏。陈列、研究中国古代青瓷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一出现就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陶瓷界的瞩目,成为各界人士欣然向往的知识殿堂。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坐落在宝安南路2095号,是一处环境优美、风…  相似文献   

6.
<正>青瓷乐器在战国时期流行于太湖—钱塘江流域,青瓷乐器大多仿自青铜乐器,是越国贵族特有的丧葬用器。青瓷乐器的烧造体现出越人高超的制瓷工艺,青瓷乐器的器类组合反映了越国贵族墓葬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越系青瓷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是越人的伟大发明,用青瓷烧造仿青铜器的礼器和乐器,是越人的一大创举。越国是于越族群在西周时期建立的国家。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越王句践徙都琅邪,北伐齐鲁。越人的北上争霸导致越国的礼制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对中原礼乐制度和礼乐器的模仿。青瓷乐器出现于越国最强盛的句践时期,沿用至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降越君之时。  相似文献   

7.
缪韵 《四川文物》2010,(3):35-45,91
洛阳原始青瓷最早始见于夏代,兴盛于西周早中期,东周时已少见。洛阳的青瓷是一种瓷器,而不是釉陶。因为它完全具备了瓷器的三要素,只不过与后来的瓷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洛阳的原始青瓷基本上都出土于北窑西周贵族墓葬内。这些墓葬因时间不同,在器类、器形、纹饰上各有其自身特征,而且这些青瓷与南方原始青瓷不同,属北方原始青瓷系统,它的产地在北方,也可能就是洛阳。  相似文献   

8.
六朝青瓷辟邪的分类传世或出土六朝(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辟邪,主要见于越窑与瓯窑,其半范制作,模制合范成型。基本形态为一昂首蹲伏状的辟邪(或狮子)形,器腹中空,张口露齿,颈披鬣毛。腹间两侧饰双翼或卷云纹,扇形尾,四足曲蹲,通体施青釉,器底露胎,长度一般在12-38厘米之间。  相似文献   

9.
清宫旧藏明代龙泉青瓷,应是明朝宫廷的原藏之物,反映了明初龙泉青瓷"官器"的烧制面貌。这批青瓷的制作工艺具有元代遗风,以礼器和陈列器为主。相关文献和近年窑址考古发现的新资料表明,在明代早期,处州龙泉与景德镇窑一样,也按照宫廷定样烧制了一定数量的青瓷"官器",其中部分器物应该是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场的产品。明代早期是龙泉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张小帆 《南方文物》2022,(1):282-288+2+301
<正>一、越系青瓷盉形器的基本概念越人是生活在太湖—钱塘江流域的於越族群,越国是於越族群建立的国家。越系青瓷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是夏商时期越人的伟大发明。用青瓷仿制礼乐器是越人一大的创举,太湖—钱塘江流域出土的青瓷鼎、甗、罍、尊、卣、觯、盉、缶、壶、豆、盘、匜和钟、镈、句鑃、錞于、钲、铎等礼乐器都是模仿青铜器造型烧制的越系青瓷器,其中带流的有“盉”与“匜”。  相似文献   

11.
在1943年小山富士夫的《支那青瓷史稿》中,就越窑采集到的青瓷片而言,陈万里先生的《越器图录》(1937)一书收录有最丰富的陶片,然而又都去向不明。其次,又叙述了松村领事采集到的越窑青瓷及在上海购买的东洋陶瓷研究所藏的越窑青瓷片,已收藏于根津美术馆。在松村领事先生的论文中,记载着从1935年起,越窑青瓷片很走红,在杭州的古美术商那里,收藏有很多的陶瓷片及陶瓷器具。据说这些都被从上海来购物的人们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浙江、福建地区发现了众多生产珠光青瓷的宋代窑址,至少有35处。文章就这批珠光青瓷的器形、分期、特征作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珠光青瓷的外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传统品种之一。历来中外学者对青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青瓷一般指器表施有青色釉的瓷器。但是严格讲,有些器物是青色的,不一定就是青瓷,相反的有些器物是黄色或黄褐色的,却属于青瓷的范畴。青瓷色调的产生,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铁,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有些青瓷含铁不纯,或是还原气氛不够充分,胎釉中的铁分受到氧化,釉的呈色就由青变为黄或黄褐色。这种情况在青瓷中是  相似文献   

14.
东汉晚期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工艺技术发展过程中第三个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①。越窑创建于东汉,鼎胜于唐、五代,衰落于宋代,历时千余年②。到了北宋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已经明显地落后于以汝窑为首的北方青瓷,宋代五大名窑  相似文献   

15.
马争鸣 《收藏家》2003,(6):22-27
2002年本刊第四期曾经发表了马争鸣先生《青翠靓丽话青瓷》一文,主要就高丽青瓷的主要品种及渊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及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文除了其进步阐发的研完成果外,还对高丽青瓷的主要器形和纹饰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本刊第四期曾经发表了马争鸣先生《青翠靓丽话青瓷》一文,主要就高丽青瓷的主要品种及渊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及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文除了其进步阐发的研究成果外,还对高丽青瓷的主要器形和纹饰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般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而瓷器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陶瓷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陶瓷烧造的历史,不仅是古代先民数千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和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东汉晚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成熟青瓷首先在浙江诞生,并且形成了以浙江上虞为中心的早期越窑青瓷产地。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逐渐由曹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历代越窑青瓷的制釉技术及发展规律、探讨南宋时期的类官窑青瓷与传统越窑青瓷的差异,从而探讨以配釉技术为载体的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及传播线路,由浙江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采用便携式荧光能谱仪对越窑不同时期的青瓷标本和南宋时期的类官窑青瓷标本的釉层元素组成进行了无损分析。结果表明从东汉、唐代、五代、北宋直至南宋不同时期的越窑青瓷釉的元素组成变化不大,即历代越窑青瓷釉为高钛、高铁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并保持连续了近千年。相比之下,南宋时期的类官窑青瓷的釉料配方中使用了一种钛、铁含量极低的原料,这表明南宋类官窑青瓷的制釉技术有别于传统越窑青瓷。本项研究还表明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可在无损的条件下分析研究古陶瓷的釉层元素组成,这对辅助揭示古陶瓷的釉料配方和发展规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艺 《风景名胜》2016,(1):142-145
因为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我们才走进了并不起眼的青瓷酒店.我们决定在这里住下,等到夜深人静时,可以静静感受喧闹中难以觅得的青瓷之声. 恐怕再难有一家酒店像它一样,与青瓷如此惺惺相惜.它因青瓷而生,与青瓷相伴,以青瓷为人所知.龙泉披云青瓷主题酒店位于龙泉青瓷小镇,若不是导游带着,在小镇上里里外外为我们介绍,还并不容易找见它.在小镇上看青瓷,听青瓷,品青瓷,最后住在青瓷酒店里,这才为一场青瓷主题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0.
目前很大一部分古陶瓷研究者,把越窑的产生、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时代,定在东汉晚期到北宋晚期;就空间地域大多认为,在现浙江省的宁波,绍兴地域为主。从考古学角度审视古陶瓷的研究,我从地层学和制品类型学(标型学)两方面着手,提出浙东青瓷发展的历史,是先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