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州地区早期汉画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它较早地出现在徐州地区,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及西汉时期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密切相关.汉画像石墓出现在西汉早期,在产生之初并不统一.石椁墓逐渐成为画像石墓的主流与身份较低的人对中型墓葬的一些葬俗进行模仿有关.早期画像石的画像内容较为简单,基本是对现实的模仿,同时又表达出墓主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汉画像石的背景展开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汉画像石中凝聚着汉代人民创意的结晶,可以充分展现出汉代人们的艺术审美,对汉画像石的艺术功能进行探讨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为现代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基于此,文章将对汉画像石的背景和艺术功能进行探讨,深入分析汉画像石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991年12月10日至11日,由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等单位发起的首届“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市举行.到会代表50余人,收到论文22篇.《东南文化》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条件、艺术成就、风格以及涉及到的体育史、美术史、建筑史、神话与民俗史等问题作了讨论,会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徐州地区及江苏各地有关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下面对这次会议的主要收获做一综述.一、综合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是汉代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画像内容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民情之大全,被誉为“汉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术界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愈来愈重视,已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图集和专著。但是。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在河南、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清末民初作伪的汉画像石,估计这类刻石还会时有发现。就目前发表的有关汉画像石的一些文章而言,由于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已引起了材料上的混乱。在河南洛阳市郊北窑村,一位马姓村民家中发现的一块画像石  相似文献   

5.
江昊然 《东方收藏》2022,(10):82-84
空间维度是汉画像石的重要构图因素,是创作者对刻绘形象认知的一种反映。维度的变化体现了创作者在艺术手段与空间认知等方面的进步,也间接反映了古人思维的转变,即从单纯的天地世界观发展为科学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之转变。汉画像石维度变化主要是指创作对象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也就是从平面刻绘形象到立体刻绘形象的转变。本文主要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维度构成、历时性改变和不同区域的共时性差异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从而阐释汉画像石空间维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是汉代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和主流艺术文化,对其开展相关研究,需以考古学发现作为基础,涉及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内容的深化交融,要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提炼。文章主要围绕汉画像石的造型主题和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是一种在石头上雕刻的艺术作品,多呈现在墓室、祠堂、石阙或山崖等地方。汉画像石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汉画像石上的主题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天文学、历史发展、社会活动、神话传说以及祥禽瑞兽等,这能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一幅幅详尽的图画。汉画像石上龙的形象随处可见,文章对汉画像石上的龙及其折射的社会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两汉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汉文化“三绝”,而其中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园林又并称“江苏三宝”。优秀的两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金色名片,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历史遗存展开搜集、整理并加以妥善的保护工作,依托独特的展列形式,将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予以展现出来。是当前相关博物馆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及历史使命。本文结合汉画像石的形态特征,阐述汉画像石这种特殊的艺术品,在展示陈列时运用独特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是汉代中下层人士的遗存,它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民情,其内容主要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但也有对死后生活的企盼。汉画像石的产生是由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思想观念及因地制宜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汉画像石的产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俗艺术高峰,就其雕刻技法而言有浅浮雕、阴线刻两种,尤其以阴线刻对后世艺术影响更为突出。汉画像石《家宴  相似文献   

12.
唐小惠 《文物天地》2023,(1):100-103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追求死后灵魂不灭、升天成仙的物质载体,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农耕内容的画像石记录了汉代徐州地区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是这一地区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化发展的直观呈现,对研究当时的农耕经济、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玉金 《民俗研究》2000,(2):89-100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墓葬(祠堂、石阙)的建筑材料,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画像石六干余块,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川、陕北等地。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本文主要根据汉画像石资料对汉代辟邪风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对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墓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几个出土汉画像石的主要地区都存在着再葬汉画像石墓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这一现象未能予以重视,以致引起研究的歧误。本文试从分析徐州的几座汉画像石墓入手,试探再葬汉画像石墓的有关问题,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正>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  相似文献   

16.
河南出土汉代的画像石刻已有两千余块,它分布在以南阳、嵩岳、永城三地区为主的全省各地,真可谓是汉画像石之乡。正因为如此,河南近几年出现了一股“汉画热”,有不少考古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其它学科的人员也对河南汉画像石刻发生较大兴趣,想从中探讨一下本学科某些项目的渊源。这说明河南汉画像石内容之丰富和它的历史价值所在。但是,它作为一种艺术品,一种审美形态,从美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以汉代画像石为代表的新的艺术风潮是先前艺术成就的总结和发展,更是以往思想意念于汉王朝大一统格局相适应、变形乃至重新组合后的产物。本文从内容、气势、构图三方面对汉画像石所展示的儒、楚风尚进行一般的揭示,并对汉画像石儒、楚特点产生的哲学背景作粗浅的阐述,以供学术界参考。一、内容:功利和神幻功利主义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周到先生曾指出:“儒学是不作任何玄想的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再把理性贯彻到社会生活、伦常情操、政治生活中,是一种现实功利主义的说教。”蒋英炬先生将与  相似文献   

18.
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①,因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所以常称为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汉画像石具有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艺术特色,体现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特色和豪迈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山东是我国汉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汉画像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多样,发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嵇娟 《黑龙江史志》2014,(24):34-35
笞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历史悠久,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并在被喻为"绣像的汉代史"的汉画像石中有非常形象记载,本文对笞刑的沿革及其出现于汉画像石中的含义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到画像石11块,其中包括大禹治水图、应龙、穷奇、伏羲、雷公、玄武等图像.此11块画像石雕刻技法均为剔地平面阴线刻,时代为东汉晚期,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风格,与中原汉画像石内容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