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巴赫与组曲     
巴赫与组曲李爱民,胡自强译巴赫(1685—1750)是以组曲为最重要的器乐形式之一活跃在巴洛克时代的德国音乐家。这里的组曲与其后所谓的演奏会组曲不同。那时的组曲是把韵律、速度不同的舞曲串联在一起的一种音乐形式。管弦乐、室内乐用的组曲虽然比较自由,但对...  相似文献   

2.
巴赫的作品在表现宗教色彩的同时,也同时力图加入人类世俗的因素,尽情表达自己情感。“而常常由于此,巴赫作品中的复调音乐不仅是纯技巧的创作,更多的是在表现他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组曲,在一创造体裁,柔和了许多民间和宫廷的因素,内容丰富而不失华丽,特别之处还在于把复调音乐与德国音乐相互融合,这一些都是过往亮点历代宗教音乐家难以采用的创造体裁,却在巴赫的笔下思如泉涌,得到极致的发挥。在卡萨尔斯发现挖掘出组曲后,大提琴家演奏家非常重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内涵深度、技巧的高度,纷纷把此曲作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武市红 《纵横》2010,(7):4-10
“首长”和“脚掌” 邓小平有五个子女。长女邓林出生在1941年9月。当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军对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军情紧迫,邓小平夫妇无法带着孩子率兵打仗,就在邓林出生后的第七天,把她送到了老乡家。  相似文献   

4.
旅居巴黎多年,朱晓玫在塞纳河畔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隐者生活。独身的她,远离尘嚣,躲在音乐后面,与巴赫为伴  相似文献   

5.
刘墉是台湾著名的作家、画家、演讲家,在大陆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在大陆风靡一时,很多青少年都喜欢他的励志演讲。不仅如此,刘墉还是个成功的父亲,培养了两个颇有出息的子女。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子女有成的刘墉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让我们来看看刘墉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吧。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与妻子共生九个子女,其中五个或夭折,或失散,只有四个长大成人。一个女儿从认识他到他去世,一共有四年三个月十六天;一个女儿在羊圈里出生,连出生季节都不清楚;还有一个女儿与他一起生活不超过一年零七个月;只有小儿子一直生活在他身边,随其行军打仗……在这些短暂的相聚的年月,他奉献了一个父亲深沉的爱,给儿女们留下宝贵的回忆。他是延安时期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列为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的任弼时,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倒下的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7.
正"农民工返乡子女"是不同于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一个特殊群体。研究"农民工返乡子女"在返回家乡之后的求学、生活状况,进而在政策层面和学校教学活动层面进一步关注这一群体,是精准化帮助这一群体的需要。对留守儿童和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精准帮扶,当前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在政策设计上,减少留守儿童,尤其是因城市入学、升学障碍而产生的"新型留守儿童"(返乡农民  相似文献   

8.
正岁月倥偬——百年音乐之城的四个段落百年间,哈尔滨的音乐形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上篇所讲的便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大批中外音乐人才汇聚哈尔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音乐生态体圈,多元并存。1946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由此成为新中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欢庆解放的大秧歌和拥抱新生活  相似文献   

9.
28年,17座格莱美奖杯,马友友先生拿奖拿到手软。但这次的奖项有点不同:他与3位音乐人跨界合作的蓝草(Blugrass)音乐唱片"山羊雅集弦乐四重奏",获得了第55届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奖。蓝草音乐是美国民俗音乐的一种,乡村音乐的一个分支。这是1985年马友友第一次获格莱美奖以来,第一个与"古典"不沾边的奖项。但事实上,这远不是他的第一次跨界尝试。生于浪漫随性的法国、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又兼具谦虚深沉的中国特质,马友友是标准的"世界人"。体现到音乐上,是这位古典音乐家的兼容并蓄。跨界合作涵盖爵士、流行、摇滚、乡村等各种音乐类型,被乐评人称为"无所不奏"。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26年3月4日(农历正月二十日)出生在河南省荥阳县(今为荥阳市)崔庙镇王顶村一个戏迷家庭里。我的父亲王更辛曾两次丧妻。我的第一个母亲崔氏死于难产,未留下子女。第二个母亲张氏,生下我的两个姐姐后,第三胎生了个男孩,名叫安,但3岁时病死了。此后,她就忧郁成疾,不久即撒手西去。  相似文献   

11.
吴寒青 《神州》2013,(8):32-32
中国古代文人谈及礼必论及乐,论及乐又脱离不了礼。"礼"必然通过"乐"来表现,而"乐"又依附于"礼"而存在,礼乐互为表里。这都是由礼的形式需要和音乐本身的社会功能性所决定的。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丰富多样,百家争鸣,而能够存活至今仍被我们施行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释家为外来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儒两家学说,其本质仍离不开儒、道两家学说的思想。故本文主要通过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吸收交融,相辅相成的动态生存现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儒家音乐与美学思想的互为表里的关系,分析了当代泛音乐美学思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海陆丰劳动银行是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建立的银行,也是我国第一家苏维埃银行。海陆丰地区是最早掀起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在共产党员彭湃等同志领导下,海丰成立了大革命时期第一个农民协会。四·一二以后,海陆丰的农民对国民党的叛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7年10月30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了第三次武装起义,11月18日,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  相似文献   

13.
中外闻名、被誉称为提琴圣手的马思聪,1912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他父亲曾任过财政部长。在10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第五,从小就爱音乐。11岁时,随长兄赴法国,后即从巴黎国立歌剧院提琴独奏家欧拍杜尔福氏学习提琴,17岁考进世界音乐最高学府巴黎音乐院,专攻提琴,受提琴家浦雪尼大师之指导,技巧日精,毕业考试,名列第二,不唯远东,即欧美亦名噪一时,有“神童”之称。人们都赞誉他是一位宁静、诚恳、而又富有热情的音乐家。回国以后,在广州创办音乐院,乐器齐备,全都是马氏举行演奏所得的款项购置的。1933年离粤,赴南京任中…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的。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12亿。而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1500万,其中绝大多数处在学龄期。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农民工数量也将越来越大。农民工子女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是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难以回避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提起陈嘉庚(1874-1961,著名的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他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那么,在儿子眼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以下就是陈嘉庚的儿子对他的片段回忆——父亲有17个子女,我是第五个,由于业务关系,我和他比较接近。兴学抗日报国父亲1874年10月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  相似文献   

16.
由于流动性大、生活不安定、活动空间有限等原因,农民工子女很少有或几乎没有"第二课堂"。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问题,已成为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育人优势,给农民工子女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也为全社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贺绿汀(1934年-1999)出生在湖南邵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率先叩开了中国钢琴作品通向世界的大门,其《牧童短笛》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他率先为中国电影作曲配乐,创作的《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等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为民众所喜爱;他翻译出版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是第一部完整系统地将欧洲和声理论引进中国的译著;他创作的(游击队之歌)鼓舞无数青年奔赴抗日前线。他一生成就了三部大合唱、六部歌剧、近二百首歌曲、二十七部电影音乐等,很多都是传世之作。他著述的二百八十多篇(部)音乐理论文章、专著和述评,对中国现代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贺绿汀长期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协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教授职务,多次参加国际音乐活动。1983年,他被国际音乐理事会选为终身荣誉会员.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家有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那天颁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这是我大哥1950年1月参军后由部队寄来的。我家有兄弟姐妹5人,依次是大哥,大姐,二姐,我,还有我弟弟。我妈曾经对我说过,她共生育了15个孩子,因为那个年代战乱频繁,颠沛流离,加上生活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医疗条件极差,家里又穷,只存活了三分之一,留下我们这5个子女。大  相似文献   

19.
张志峰  孙红瑀 《神州》2014,(8):29-29
元杂剧演员构成了演出元杂剧的主体,主要由罪臣的妻女、戏曲世家的子女以及乐妓三类人员构成。其中罪臣妻女,沦落乐籍后,参与元剧演出;出身戏曲世家的子女,对于家班的构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乐妓演出则有正式演出,有清唱演出。  相似文献   

20.
論唐代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及其與子女的關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多方面的,規範這種家庭倫理關係的有三種力量,第一,國家奉行的儒家意識形態價值,亦即禮制文化的要求,它是一種正統輿論力量;第二,浸潤着儒家禮制文化的成文法典——唐律的有關規定,它是通過國家權力强制保證的約束力量;第三,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角色要有更多的人情意味,形成某種習俗和慣例,可以視之爲文化上的小傳統。但是,這三種力量並非總是形成合力,有時會形成某種張力。本文試圖從唐代父母的角色出發,在討論家庭關係形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綱常倫理(大傳統)、成文法律(國家權力)與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小傳統)之間的張力與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