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2010,(3)
<正>"智"、"知"在古代典籍中经常通用并构成异文,传统训诂材料中亦常见"知,读为(读曰、读如)智"、"智读曰(读为)知"等训释。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知""智"是一对古今字,"知"是古字,"智"是今字,"智慧"是"知"的引申义,后造"智"字专门记录此义。但是,出土文献所反映的情况却与此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概念的出现,大抵是经济与社会近代化以后的事情。在传统中国社会,尽管"城"的出现很早,但无不是以"城邑"与"城池"两种形式存在于世,且为历代史书乃至地方史志记录在册。在中国古代,"城"的存在,与"郊"、"野"颇有区别,然总体还是偏于"邑"与"池"两个功能,亦即邦国与军事防御的功能结构。进而  相似文献   

3.
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应是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下设的一级学科。中国边疆学的学术体系可用"一体"即中国边疆学,"三领域"即中国边疆理论体系研究、中国边疆历史研究、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至少可包括:中国边疆界定、"两大历史遗产"在国人历史认知建设中战略地位、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中"统一"与"多民族"、亚洲传统"天下秩序"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构、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及其实践、海疆与海洋六个方面话语体系的阐论。  相似文献   

4.
人民作为边疆区域中的主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边疆的存在即人民的存在,人民是边疆存在的"终极理由",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对国家的认识与认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边疆各族人民而言,守家即卫国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是维护国家边疆长治久安的根本和栋梁。准确理解判断边疆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既是边疆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对今天的边疆研究具有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能为边疆研究注入活力和动力,有利于边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沿岸部落军事概要》(诺沃西比尔斯克,1987年版),是一部依据考古学资料、文献史料、民族学资料和语言学资料撰写的综合性学术专著。《黑龙江沿岸部落军事概要》一书,首次综合论述了黑龙江沿岸古代部落(挹娄、靺鞨、女真等)的军事史。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认真分析,作者对该区的古代兵器做了详细的分类和分期,并对当地古代的进攻兵器、防御兵器、城防设施、战略、战术的演变情况及其同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边疆研究前后相承,但嬗变特点鲜明,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亦有较多的发展差异。伴随着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和边疆研究的发展,"边疆学"、"边政学"这样以边疆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现,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边疆研究的发展及其学科构建,虽有学术发展主观的多维复杂因素参与其间,但必与时代或时势要求密切相关。新时代的中国"边疆学"虽是由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发展而形成,但在今天的时代场景下,它更是重大现实关怀的需要,其基本路径应从政治学的视角进行重点考察;然不可否认的是,边疆史地研究仍是"边疆学"构建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属于军事考古学的范畴,它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和历史想象,其研究方法是以考古类型学与聚落考古为基础,采取多学科交叉,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及重视"长时段"的分析研究;它的研究问题涵盖历史分期、遗存的选择、防御模式与时空差异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这对于促进军事考古学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军事文化遗产的开发以及对当今国防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1929年无锡拆城筑路事件中,拆城派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权力象征,拆除城墙是自己践行革命意识最实际的行动表达,"拆城即革命"成为拆城派不自觉的话语体系;而反对拆城者,囿于传统的城防观念,将城墙作为一种安全治安的保障,官方革命行动的象征符号功能表达意识与民间的传统城防观念形成了激烈的对峙和笔战。剖析报刊上的舆论战,一方面可以深层理解无锡拆城筑路背后政府、绅商、市民各自之间复杂的观念与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反映出无锡报界利用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将简单的城市建设工程——拆城筑路,型塑为革命行为象征符号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9.
赵现海 《史学集刊》2021,(1):92-101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与社会动荡,甚至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这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长城虽然是政权之间的界限,却并非族群之间的界限,而是一条生态过渡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考察战国都城的防御特征,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从整个都城来看,防御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宫城的防御远较郭城更突出更严密,简言之,"卫君重于守民",这是战国时代都城防御的普遍特征;第二,从宫城的防御对象上分析,防御内部国人比外来敌国更甚,一言以蔽之,"防内重于防外",这主要体现在临淄齐城和新郑韩城上,而临淄齐城尤为突显,这应与这两座都城均经历了政权更迭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宋卿 《史学集刊》2013,(5):127-128
2013年8月26-28日由吉林大学"985工程"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报》吉林记者站、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2.
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曲折历程,在中国古代边疆经略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出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历程,是各族人民不断战胜边疆艰苦的自然环境、边疆与内地融为一体的过程,也是在"大一统"思想引导下不断与边疆无用论的观念作斗争的过程。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非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历史上各族人民历经艰难曲折、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曹廷杰字彝卿,号楚川,湖北枝江人。他是清朝时研究东北边疆史地问题的著名爱国学者,他所研究东北边疆问题的著述,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和影响。他不仅刻苦系统地研讨中俄边疆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主动投入到防俄第一线工作和考察,为加强边防,防御沙俄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认为在中国古代,边疆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化含义。不仅如此,边疆概念还有特定的、不同于西方以主权概念为中心的含义。边疆概念的这种特殊性质与中国古代特殊的、以汉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统和多元一体的化格局有关,反映在中国古代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上就是边疆的法律与边疆的概念和边疆的民族之间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波动和相对稳定的统一。作从这一角度对之进行探讨,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正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因为在古代,这条通  相似文献   

16.
"边疆"是一个含义有待明确但却广泛使用的词汇。尽管民国时期由"边政学"引发了对"边疆"含义的讨论,但该问题依然是当今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其具体实施以来,不同学科学者纷纷撰文对"边疆"加以界定,导致分歧愈加明显。作者认为"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属性是"边疆"得以形成的第一要件,或称之为决定性因素;"主权国家"理论较"民族国家"理论更适合阐述多民族中国尤其是"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边疆"是动态的,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陆疆"和"海疆"是构成今天"中国边疆"的两大基本要素;"边疆"具有地缘优势,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也是连接两个乃至多个国家的纽带;"边疆"不能脱离"疆域"而存在,将其泛化也不利于对"中国边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文献,但中国对城防的修筑由来以久,《诗经》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与襄"便是记述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为御猃狁而筑城防之史实。西周分封,使得疆界概念愈发明确,"国有郊牧,疆有寓望"(《国语·周语》),地缘关系逐步成为主体社会关系,战争始成为国别关系的主要内容,各国军队数量增加,战争规模扩大,地域延伸,机动性、运动性加强,车战逐渐为步骑兵协  相似文献   

18.
陈元棪 《世界遗产》2016,(4):70-75,10
钓鱼城遗址是以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为依托,以独具匠心的防御体系为主体,创造了世界中古史上战争奇迹的城防要塞,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城防体系极具特色的古战场遗址。钓鱼城遗址的价值,显现在它是古人有效利用特殊地理环境,规划而成的防御性山城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19.
在金朝的发展时期,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修筑长城是主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可以有效的防御敌方的进攻。长城界壕防御工程、军事聚落防御工程和信息传递工程共同构成了长城防御系统。其中的界壕防御工程主要是由长城壕堑、壕墙以及墙体上的马面和女墙等部分组成,虽然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但是在建筑形式上却大不相同。金界壕始建于辽代契丹人,后由女真族增筑和扩展,今天的"金代长城"亦是女真族增筑的万里长城,这道古长城均为土筑。金界壕在金朝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对于研究金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文章通过对现有的资料对于壕的使用情况,界壕的形成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研究金朝的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最为重要的军事工程,也是农耕与游牧区域的著名分界线。两大社会经济区在长城内外形成独特的过渡地带,活动于此的群体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自拉铁摩尔以来,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古代王朝多崛起于北部边疆长城过渡地带,尝试结合地理、经济、政治、族群等多个方面去探讨其社会动因,提出了"长城边疆理论"、"边地贵族论"等学说。但是,其研究视角是从地缘政治学衍生而来,往往缺乏历史维度的关照,忽略了长城边地社会出现的特定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