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珐琅彩以鲜明艳丽、淡雅柔和,富有真实的立体感,在彩绘瓷器中居娇娇者。珐琅彩料从国外进口,在瓷胎上燃制成“瓷胎画珐琅器”以来,就成了宫廷御用品,供宫廷陈设观赏和皇帝使用,其品种、尺寸、装饰纹样由皇家指定。说明皇家对珐琅彩瓷的使用及烧制控制是严格的。官窑珐琅彩瓷器,胎骨轻薄、釉色洁净、彩绘精美、款识考究。  相似文献   

2.
瓷器发展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公元1662—1795年),精进到高度的艺术成就,其中雍正(公元1723-1735年)琺瑯彩(古月轩)更是精美已极的制作。琺瑯彩一般称为“古月轩”,这名称究作什么解释,没有确切的考据。按文献片段记载:“有姓胡者善画料器”,又谓:“古月轩为一宫的名称,是  相似文献   

3.
闪淑华 《收藏家》2005,(11):61-61
翰海今年秋拍推出一件“雍正御制”款瓷胎紫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其典雅的风姿和超凡的贵族气质,对于陶瓷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观之犹如一位传说中的美丽公主,定会过目不忘。瓷胎珐琅彩的正确称谓应该是瓷胎画珐琅。因为以珐琅彩入画的有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和料胎画珐琅之分。珐琅是一种较软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彩。瓷胎画珐琅器始于清代康熙末年,全盛于雍正朝,乾隆中晚期以后逐渐式微,以至消失。清宫瓷胎珐琅器应该是以宫廷生产为主,由江西景德镇官窑提供优质瓷胎,所用彩料由西洋进口或宫…  相似文献   

4.
吕成龙 《收藏家》2009,(1):55-60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5.
珐琅彩瓷器,是我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属于釉上彩的一种,其工艺是在已烧好的素面瓷胎上涂粉为地,上加彩画纹饰,经二次入窑烧制而成。珐琅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朝达到鼎盛时期。它的诞生和发展,丰富了中国釉上彩瓷器品种,改变了陶瓷史上历代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东方收藏》2022,(3):41-46
<正>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的溥心畬,出身清朝满族皇室,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他无论是书法的行、草、篆、隶体,还是绘画的山水、楼阁、人物、花鸟、走兽等题材都很擅长,尤其诗、书、画三绝的深厚学养,寄寓深远的文人风格,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7.
珐琅彩是一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制作工艺繁复考究。本文通过对故宫旧藏的雍正、乾隆时期的细白釉瓷器造型、胎体、款识等方面探赜爬梳,并与珐琅彩器物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清宫档案,考证出这一批白釉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特制的白釉瓷坯,证实了档案中有关珐琅彩制作工艺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400多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之初,大多数博物馆出现了门庭若市,参观人数倍增的状况,甚至像湖北省等部分省级博物馆出现“爆棚”、“井喷”现象。但经过四年的沉淀,观众爆棚的火热场面已呈倒三角式的减缓。  相似文献   

9.
正庄子在治理天下的认识中,认为好的君王应当处无事之事,行不教之言,百姓各安其命,进行自治,那么这样的天下就不会因帝王个人喜好而带来干戈,产生动荡。百姓的自治,帝王的无为,其实质就是按照自然来处事生活。  相似文献   

10.
引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从服饰品位与身体观入手,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生活习性。留日派学人与左翼知识群体位于场域中下端,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仿效由商业精英主导的西式服装打扮,另一方面又无法继承所仿效对象的生活习性,并跻身其中。欧美派学人与旧派文人位于场域顶端,似乎更偏好中式服装,并发展出一套关于着装品位的论述。对现代科学话语缺乏批判的接受,使知识群体在身体观方面共享了民族国家与卫生健康两种理念。思想与生活两者间的不协调、不同步,既是知识分子个体无法回避的内在张力,也是理解"半殖民地"中国现代性呈现出的多歧性与复杂性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1.
黄圆 《贵阳文史》2014,(1):92-93
庄子在治理天下的认识中。认为好的君王应当处无事之事,行不教之言,百姓各安其命,进行自治,那么这样的天下就不会因帝王个人喜好而带来干戈,产生动荡。百姓的自治,帝王的无为,其实质就是按照自然来处事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