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華書局1984年點校本《徂徠石先生文集》中關於石介高足張續之名存在兩種寫法,除張續外,還有張績。張續見諸該書附録四《事迹評論》引歐陽修云:"先生二十年東魯,能使魯人皆好學。其間張續與李常,剖琢瑉石得天璞"(頁305);又引王闢之語:"濮人李植成伯與張續禹功師徂徠石守道,爲門人高第。歐陽文忠《讀徂徠集詩》云:‘常續最高第,騫遊各名科’"(頁313)。張績則見於該書卷二《古詩二十五首》之《贈張績禹功》(頁17)和卷一  相似文献   

2.
《隸續》載《米巫祭酒張普題字》全文,宋洪适對碑文作了綜述,云:"此碑有天師道法及祭酒、鬼兵字,而云受《■經》十二卷,蓋諸張妖黨指傳授之約,頗合史氏所載。"本文對"張普題字"以及該碑所在地作了分析。傳授之約或是祭酒向初入教的道徒傳授道家關於宇宙原始以及長生之道的基本觀念。此碑實是現存罕見的爲後人留下史籍未備的五斗米道入道儀式記録。  相似文献   

3.
正中華本《宋史》卷三四八《張莊傳》載:"張莊,應天府人,元豐三年,擢進士第。……改提舉荆湖北路常平、本路提點刑獄,進■、■。王祖道既請立朱崖諸州縣,徙萬安軍,詔莊按覆相度,實與祖道相表裏。祖道詔爲兵部尚書,授莊■。"  相似文献   

4.
《南史·宋本紀》記述南朝劉宋明帝時流行有謡諺云"禾絹閉眼諾,胡母大張橐"。至遲從趙宋時起,人們對"禾絹"的語義,即已不甚明了,普遍將其用作中性的人主代稱,或是用以代指聖明君主;清代則有人老實承認此語"甚爲費解"。本文認爲,"禾絹"之"絹"應是假借爲"■",而"■"字的本義則是指麥莖,引申爲泛指各類禾稼的莖杆。在"禾絹閉眼諾,胡母大張橐"這一謡諺當中,本是用"禾■"來貶斥宋明帝像隨風摇曳的禾稼莖杆一樣,聽憑胡母顥的擺佈。後世將其用作中性或是褒義的詞語,並不符合其本義。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論述兩個問題:一,《魏書》有"穢史"之惡名,原以其"好抵陰私"之故,與敍事是否屬實並無關係。"穢史"與"曲筆"發生聯繫,是一個歷史層累的結果。二,《魏書》中出於政治目的,對北魏孝莊帝及其支持者進行了系統的醜化,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纔能真正理解"彭韋伊霍"此類措辭背後的政治意圖。重新審視全書,就會發現雖然劉知幾等人對魏收的指責有過苛之處,然而書中出於個人原因歪曲事實的情況確實存在,《北齊書》對魏收"意存實錄"的評價絕非公論。  相似文献   

6.
一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照耀着我們一切工作的燈塔,只有掌握了總路綫的精神實質,才能在執行具體工作和具體政策時不犯錯誤,才能自覺的、勝利的完成每一件工作J真地學習總路綫,體會其精神實質,並把這種精神實質貫徹到我們的思想和實際工作中去,這是在一个很長的時期內任何工作幹部的頭等重要的政治任務。在對總路綫的學習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必須徹底解决,這就是渦渡時期的革命性質问題,就是毛主席怎樣運用馬克思列甯主義关於革命轉變的學說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將中国革命提到更高一个階段的問題。  相似文献   

7.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8.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9.
嶂石岩风景区新发现摩崖石刻1993年5月,赞皇县文物管理所到嶂石岩考察有关槐泉寺复建的问题,在现场拓片工余时间,由业余文物爱好者安的指引,在槐泉寺南的岩石壁上新发现摩崖石刻,上有三个古体篆刻字。我们当即进行了拓片,经查阅有关资料和详细考证,认为是"龙...  相似文献   

10.
正一"嘉道的主體性"對二十多年來的清中葉及以後時段的歷史研究,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一語,恐怕是引用頻率最高的幾句話之一。(1)這句看似明確但其實含義頗不清楚的話,與該領域的元問題之一"現代中國從何時開始"緊緊纏繞在一起,刺激着每一位在這一領域內探索的學人的思考。張瑞龍的新著《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的政治、學術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下簡稱"張著")就做出了明  相似文献   

11.
<正>傳録體是我國古代解題目録的三大類型之一,學界一般認爲傳録體例勃興于魏晋南北朝時期,之後幾無采用。其實不然。傳録體書目在隋唐及元明清各代均有一定應用和發展。傳録體之"傳"字即指撰人"傳記",有的認爲當是"傳注、解釋"。不同的解釋導致對傳録體判斷出現差異。取後一解釋者,乃視其爲書目及作者的注釋或解釋,是叙録體的簡略形式;而取前一解釋者,則認爲傳録體是區别於叙録體的特殊解題書目,其特點在於述作者小傳,而非書之内容和作者創作之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認爲郭店簡《老子》與今本第13章"驚"字相當之字,當從白於藍說釋爲"",從文義看,此字應讀爲"榮"。"寵辱若榮"與"貴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寵"字應從前人之說理解爲動詞。老子主張像常人寵榮那樣寵辱,像貴身那樣貴大患;"得之若榮,失之若榮"的意思是"得‘爲下’若得榮,失‘爲下’若失榮",這兩句是對"寵辱若榮"的解釋。大概由於較早流傳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榮",就被後人誤讀成了音近的"驚",導致了對此章文義的嚴重誤解,老子的正面主張被很多人解釋成了對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這篇文章是翦伯贊教授在故宫博物院、北京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四個單位的博物館業務學習會上的講演摘錄,有系統地介紹了蘇聯博物館的情况及其巨大的建設成就。在博物館的陳列、保管、蒐集、研究、群衆工作等方面,也引證許多具體而生動的實例,作了扼要的說明。尤其是關於陳列工作,他指出:一個博物館工作者必須充實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科學知識;必須學會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必須好好學習矛盾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努力鑽研的。博物館的陳列必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政治傾向性,這便要求對陳列的形式嚴加注意,要善於以正確的陳列形式來體現思想內容,關於這問題,我們願意着重地推薦本文的第三節。  相似文献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有"張之洞檔案",共計四百九十二函,二千餘册,還有大量的散頁。其中一部分關於戊戌變法。筆者閲讀後,感受到了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中有一册李景銘收藏的《張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屬類》,其中有張之洞之子張權,之侄張檢、張彬由京中發來的密信,揭示出戊戌變法中的許多鮮爲人知的核心機密。本文介紹這批密信,並結合"張之洞檔案"中的親筆電報,予以背景的説明。本文是系列"張之洞檔案"閲讀筆記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5.
光武帝與杜林在郊祀以"堯"還是"高帝"配天的問題上有分歧。光武根據"周祀后稷",以配天者爲始祖而非受命祖,主張祀堯。杜林以高帝身兼始祖和受命祖,認爲應恢復高帝配天制度。雖稱之爲祖宗故事,强調本朝是漢家"中興",杜林之議實本於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實施的高帝配天制,顯示了他的西漢復古派立場。光武的堯觀念與兩漢之際流行的"漢承堯運"同中有異,祀堯在形式上模仿了新莽始建國年間的祀黄帝,呈露了光武不同於"中興"的"創革"思路。祀堯與祀高帝之間微妙的角力背後,是對新漢朝乃創業或前漢中興的商討,顯露出兩種正統觀念。王莽兩個時期意義不同的禮制遺産返魂於其中。  相似文献   

16.
爲寫卷定名是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的先行工作之一。本文列舉實例,指出前賢擬題中存在誤擬、泛擬、分擬、混擬、不準確等問題;並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提出了原有篇題的擇定原則,認爲缺題殘卷的定名可采取據其他寫本考定、據傳世文本考定、據字詞順序考定、據關鍵詞考定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河北省博物馆存有一批历代拓片,数量较大,但尚未定名和确定时代。为了作好这些拓片资料的登录工作,自1988年开始,我们陆续地整理了2200余份拓片。这些拓片来自全国各地,种类繁多,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书法史的珍贵资料。我们从拓片资料整理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撰写此文,就教于专家及同行。 一、拓片资料整理的意义与要求 何谓拓片?拓片是指那些“以湿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印刷品。”历代的拓片在博物馆藏品中是一个重要类别。拓片种类繁多,包括碑、墓志、摩崖刻石、石经、佛经刻石、经幢、造像铭文、以及刻帖和游记刻石、画像石、画像砖、碣、塔  相似文献   

18.
<正>《隆闡法師碑》全題《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憚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并序》,碑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34行,滿行65字,行書,無題額。據2012年出版的《西安碑林名碑精粹》提供的信息,該碑"螭首龜趺,均已殘斷,殘存碑額上隱見一佛二菩薩像。碑殘高250 cm,寬88 cm,厚25 cm"。就書體而言,此碑極類《懷仁聖教序》;就形制而言,不題碑額而代之以造像的設計,亦類《懷  相似文献   

19.
<正>胡適《一九三四年的回憶》,談到校勘:《説儒》之外,第二篇論學文字要數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序》了。此序長八千字,實在是一篇《校勘學方法論》。大概中國論校勘學的方法的書,要算這篇説的最透闢的了。此文的意思是要打倒"活校",提倡"死校",提倡古本的搜求,——是要重新奠定中國的校勘學。我在這二年中,也做校勘的工夫,但都是"活校居多",够不上科學的校勘。近六七年中,我才漸漸明白校勘學的真方法被王念孫、段玉裁諸大師的絶世聰明迷誤  相似文献   

20.
早期全真道利用方技傳教,王重陽師徒爲自己製作了許多神異,以此吸引羣衆。利用方技的行爲遭到教外人士的抨擊,也在教内引發爭議。有人主張少用方技,也有人以釋家的權智説爲利用方技、製作神異辯護。1258年第一次僧道辯論以後,全真道自稱爲老子之道的惟一繼承人,掩飾自己利用方技的行爲,大力進行宣傳崛瞬徊欤煲誀懺缙谌娴啦簧蟹U齋醮,不施方技。及至近代,全真道研究向政治視角偏移,早期全真人物被稱爲"忠義"、"遺民"、"民族之救星",這些説法既與史實不符,也損害了學術研究應有的實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