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时军事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在此之前,咸阳杨家湾汉高祖长陵陪葬墓附近的十一个陪葬坑中亦曾出土大批步、骑兵陶俑,其中步兵俑一千八百多,骑兵俑多至五百以上,构成阵容雄伟的军阵,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文景时期一位地位相当高的军事将领。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因而对以后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研究秦汉军事,亦对认识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发展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以秦俑与杨家湾汉俑军阵比较,对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若明 《文博》2012,(3):14-22
在崇尚厚葬的西汉早期王侯陵墓中,陶俑是陪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较完整的保存下来,除常见的兵马俑外,西汉大量出土的女性陶俑更是对先秦兵马俑新的发展,包括了侍女俑、舞蹈俑、器乐俑等不同的形象。在"视死如视生"的西汉王候地下陵墓中,这些不同身份的女俑还原了一个生动再现的西汉王侯生活景象,其中以西安汉阳陵出土女俑和徐州楚王墓群驮篮山和北洞山的女俑最为代表,并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汉阳陵和西汉楚王墓葬中女俑在制作方法、尺寸、数量、刻划风格和服饰、发式、姿势、面部表情等多方面的对比研究,讨论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所体现的这一时期西汉帝王和地方王侯在权力和财富、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中由蛮荒的用活人为主人殉葬制度向逐渐取消用人殉葬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替代品,是人性自然转化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俑作为雕塑艺术品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深度考量,是对自身形象、性格等方面的自我把握和描述.俑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官吏等形象.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历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俑在秦汉时期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最著名的俑当属秦汉时期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徐州汉楚王陵兵马俑.  相似文献   

4.
艾晶 《东方收藏》2022,(12):16-18
增城区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代彩绘人物陶俑,这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彩绘陶俑不仅反映出明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展现出了一幅明代社会生活的画卷。文章从陶俑的起源着手,结合增城区博物馆馆藏陶俑,探讨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艺术特征。从明代前期的历史发展来看,当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形成了较强的表现力和时代特征,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4,(5)
西汉"裸俑"的出现和使用是中国墓葬艺术史中鲜见的一个阶段,以景帝阳陵与此前其它帝陵出土的人像陶俑相比较,在造型手法和表现形式方面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更具活力的自然写实主义风格。在研究阳陵"裸俑"相关艺术形式方面问题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几方面重要因素,而这些雕塑作品也必然成为研究汉代人生死观念的重要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6.
陶俑葬楚墓多见于楚东地区,经与该地区的木俑葬对比可知,陶俑葬是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新出现的一种丧葬习俗。楚墓中陶俑葬习俗的兴起应是楚国迁都于陈后,受北方各国俑葬习俗影响的结果。观察墓葬级别和葬俑数量的关系可知,葬俑的数量在大夫墓与士一级墓中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而士一级墓与平民墓是否存在等级的差异,有待于新材料的补充。多数陶俑葬楚墓中仅发现有陶制俑头或俑手的情况,可视为是葬俑的简化现象,亦可作为楚墓俑葬习俗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楚国灭亡后,随葬陶俑的习俗对后代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俑,古时用以殉葬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用俑殉葬是我国丧葬史上的一大进步,它逐渐取代了夏商周时期用活人殉葬的残酷葬俗。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这种葬俗始于商代末期,盛于秦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是秦代用俑陪葬的集中体现,但在其它地方却极为少见,说明秦代用俑陪葬还仅局限于中央。及至汉代,用俑陪葬开始普及,许多地方的高级贵族或官吏的墓葬中都有俑出土,我国古代用俑陪葬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如陕西西安、山东临沂、江苏扬州等处皆发现有用大量的俑陪葬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韩建武  胡薇  万晓 《收藏家》2010,(7):10-12
千年古都西安出土陶俑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延绵,为全国罕见。沉埋在地下的历代陶俑,多模拟当时人物、事态,与历代雕塑艺术、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成为今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5月15日至7月15日良渚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展出。此次展出的98件组文物,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陕西各地出土的陶俑精品。战国俑之稚拙滥觞,秦跽坐俑之精细真实,汉俑之古拙气势,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陶俑分类二陶俑分期三陶俑演变规律四陶俑演变背景分析五汉代四川陶俑来源分析六汉代四川陶俑的传播七两晋南朝时期四川陶俑的东流八结语本文将汉墓中出土的人形陶明器称为陶俑,时代从西汉至两晋,部分材料的时代延续至南朝。地域限于今四川地区,重庆地区的陶俑资料另文论述。陶俑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包含了大量历史信息,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排列有序的俑群组合反映了真实的社会场景。西汉时期,关中陶俑的数量和质量为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至东汉,四川、广州等地陶俑盛行,但广州陶俑的规格、艺术水平不及四川。可以说东汉中晚期,四川陶俑代表了当时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仲一 《文博》2000,(4):54-60,,64,
1999年上半年,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角的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经局部试掘,在面积约9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百戏陶俑11件。该坑的钻探、试掘资料,及已修复过的几件陶俑的情况,《中国文物报》的1999年10月13日,10月31日,2000年1月26日等先后作了详细的报道。其他报刊、杂志亦作了大量的介绍。现就百戏俑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一、百戏俑的造型艺术 秦始皇陵百戏俑,是继兵马俑坑出土的数千件武士俑,及马厩坑和珍禽异兽坑出土的十余件跽坐涌、铜车马坑出土的二件铜俑之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秦始皇兵马俑破土而出,它以造型之大,数量之多而震惊世人。确实它来得太突然了!在此之前,虽有陶俑、石俑和木质俑的出土,但绝大多数都在30厘米以下,在制作上或小巧,或古拙,数量也不多。无怪乎很多观者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赞叹。但仔细推究起来,我们发现秦俑从制作、烧成到彩绘的各个环节均能在其前代找到技术渊源,它的身上凝结着中国先秦时期制陶、铸铜、  相似文献   

12.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为丰富,完整及能修复的器物达到一千多件,不仅弥补了北朝东魏艺术的空白,还为北朝服饰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饰套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头戴风帽或小冠,上着圆领窄袖衫,下着袴褶,有的外罩翻领短褐、套衣或裲裆等,如负箭箙俑、按盾俑、侍卫俑、文吏俑、风帽俑等;第二类头戴笼冠或小冠,上着交领广袖衫,下着长裙,腰束带,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类头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类头戴毡帽或浑脱帽,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如胡俑、萨满巫师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对研究北朝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东魏乃至北朝服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3.
林泽洋  陈大海 《文物》2022,(2):53-63+1
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清理了三座唐代毛氏家族墓,墓内均随葬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俑群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和动物及模型明器,均以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疏松,外施铅釉,釉色偏青黄。对比发现,这批俑群的形制、组合、制作工艺均与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器高度相似。后头山唐墓的形制与随葬釉陶俑群带有典型的两京地区的特征,与江南初唐墓葬明显不同,其出现或反映出初唐南京毛氏家族意图借助丧葬活动向政治中心靠拢的意愿。  相似文献   

14.
刘航宇 《收藏家》2006,(11):23-28
去年,洛阳博物馆从洛阳市宜阳县征集了一批珍贵的北魏文物。共有118件,分别有杨机墓志、夫人梁氏墓志、石器3件、青瓷器11件,余下皆为陶器和彩绘陶俑。该墓出土的青瓷,代表了北方这一时期日用瓷的发展状况;出土石器是北朝墓葬中常见的丧葬用器;较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了一较完整组合的陶俑群。有马、驼、牛车、侍俑、女俑、镇墓俑、镇墓兽、步兵俑、甲骑具装俑、动物及生活用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组乐舞俑,他们或奏乐、或舞蹈,真实再现了北魏时期的乐舞场景。现一一介绍以供大家同赏。杨机,字显略,祖籍秦州天水冀县人(今甘肃天水),正史有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唐初黄釉俑,明确此类陶俑产自洛阳,并论证其与安阳隋代瓷俑联系密切。进而以黄釉俑为切入点,指出洛阳唐初墓葬在随葬品与形制方面均可见对北齐以来关东地区墓葬文化的继承,且这一现象可能与唐初人口流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六博是博戏的一种典型形式。博戏在秦汉时期十分的繁盛,受到天子和广大臣民们的喜爱。三门峡汉代墓葬出土的六博俑模型是其中的代表。博戏的种类多,秦汉时期的博戏的器具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但凡外国政要造访中国,大多会去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印度总理莫迪也不例外。2015年5月14日莫迪抵达西安,在一号兵马俑坑现场,他仔细欣赏之后频频提问,其中一问为"兵马俑为何没有女俑",成为当天新闻的热议话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相信很多参观过兵马俑的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只是媒体报道之后没有了下文,令人不免有些"追踪解谜"的冲动。  相似文献   

18.
埋藏于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军阵模拟了一支秦代京师戍卫军,他们守护着埋藏于神密地宫中的秦始皇。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已确认这支地下军队约由8000名陶俑士兵组成,陶俑手中持有武器,均为武士装束。这些陶俑虽然是被大规模制作出来的,但陶俑所表现出的人体生理形态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异常真实。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兵马俑的面部特征也是各不相同,人们多用千人千面来形容秦兵马俑面  相似文献   

19.
苏奎 《四川文物》2020,(4):57-64
近年,在四川崖墓当中发现了新奇、罕见的陶翼虎,年代为东汉中晚期。陶翼虎背部方形或者圆形的孔洞模仿自商周时期的铜虎尊,显然,其用途应为陶牺尊,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陶器座;其羽化造型的思想渊源来自两汉时期的升仙思想,既有本地因素的直接影响,也有关中因素的间接影响;其写实的模塑表现方式与本地崖墓当中的动物俑完全一致。总的来看,四川汉代陶翼虎是融合了早期牺尊造型、本地升仙思想和陶俑艺术的复古创新产物,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类器物被随葬于崖墓当中,不仅是仙境模拟之物,也反映了个别墓主人的思古之情。  相似文献   

20.
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年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灞桥区新筑乡发掘了唐金河县主墓。该墓墓内彩绘壁画,出土的天王俑、骑马狩猎俑、骑马侍女俑等堪称精品,乐舞俑、杂技俑生动传神,技艺高超,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杂技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料。墓主为唐高祖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之三女。发掘者认为,墓内随葬的大批精美陶俑,应是为皇室宗亲专门烧制的“东园秘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