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汉代碧玉人物一对碧玉的质地细腻如墨绿色凝脂,玉质晶莹润泽,色泽肃穆深沉,雕工精美,风格简练流畅,人物各部分比例协调,神态逼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该藏品品相完好,升值空间巨大。明代九眼天珠九眼天珠为天珠中最上品、最尊贵者,藏人极为重视九眼天珠。"九"也象征不可预知、无法超越、无限宽广之境  相似文献   

2.
六眼天珠     
<正>天珠在藏族人眼中地位极高,他们视天珠为天神的吉祥物。藏家人也如同生命一样重视敬仰着天珠·天珠世代相传作为藏家人护身的饰品,演变至今,已成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此六眼天珠长4厘米,含有炽金的磁场能量,属于财宝类天珠,适合任何人群佩带、供养。最利创造财富类的事业,可以聚集所有的偏财和正财,并消除事业当中的各种阻碍因素,佩带后财势运程大旺·六眼天珠佛意;宇宙本体由地、水、大.风、空、识(阴阳)六大元素所构成。功德利益,解脱六道只苦、  相似文献   

3.
<正>天珠是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珠宝,亦被称为西藏天珠。九眼天珠在藏族史料、传记中都有记载,著名史诗《格萨尔》中有一部"宝物颂"专门讲述九眼天珠。九眼天珠品种繁多,形状上有条柱形和球形,两种都有穿绳小孔,条柱形有一眼、二眼、三眼直到九眼、十二眼、十八眼不定,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因是吉祥之数,被视为最佳。九眼天珠在天珠中寓意也是相当美好:集九乘之功德、慈悲增长、权威显赫、离苦得乐之意。至高无上尊贵之  相似文献   

4.
天珠,藏语中又称为“瑟”为藏密七宝之一。藏族同胞认为天珠是“天降石”,视为“活的宝石”,受到虔诚膜拜和恭敬收藏供养、世代相传。 藏旅同胞过去认为,九眼石天珠的内部结构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造成天珠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天珠也成了藏族同胞最贵重的护身符,人们相信,诚心供养佩戴天珠可以消除业障、获得福报、防止中风及免除被外道邪魔伤害,又可增强体力,增加财富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天珠又称"天眼珠",主要产地在西藏、藏东、不丹、锡金、拉答克等喜马拉雅域,是一种稀有宝石。西藏人至今仍认为天珠是天降石。天珠的藏语发音为"思怡"(DZI),为美好、威德、财富之意,而梵文是以"昧自尬"称呼天珠。此颗十五眼天珠通体发色自然,为天降石。由于经过数百载的佩戴、加持、朱砂火燎等过程,长年累月已经淡化了它的透光性。每颗眼的大小一致,眼与线的排列和谐自然,满身朱砂沁由内而外密集渗出,犹如夜空繁星点点,甚是美观。椭圆形天珠,保存完整,重  相似文献   

6.
<正>自远古至今,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地带,最神秘也最受欢迎的珠饰当属一种被称之为"g Zi"的天珠。这种珠子主要为橄榄形,是一种蚀花或者染色的玉髓,上面布满黑白相间的纹饰。在藏民族色彩绚丽的诸多饰珠中,天珠的色调显然是最素雅的一种,与其他珠子形成鲜明的反差,但正是这种外表普通的天珠,一直以来在西藏文化、西藏医药和喜马拉雅地区的宗教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藏文"g Zi"意为明亮、闪光,  相似文献   

7.
<正>西藏天珠概念宽泛,品类复杂。很难定义其属性,其具体面目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有关天珠的传说很多,源于其诞生地阿里的传说值得关注,传说天珠起源于茹多克附近一座山上,遇大雨天珠如溪流般沿坡倾泻而下。然而有一天,一个巫婆用邪恶的目光盯着那座山,于是天珠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天珠不断出现的地方还可以看到颇具特色、黑白条纹相间的天珠。类似传说在当代被不少介绍天珠的文章引用,从中也可以得  相似文献   

8.
申敏 《贵阳文史》2010,(5):11-12
<正>在贵阳南面贵定天龙山一带,数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首老民谣:"九眼望沙洲,河弯水倒流。谁人识得破,世代出诸侯。"其实这首民谣说的却是"贵阳清八景"中有"九眼照沙洲"之名的"鳌矾浮玉"甲秀楼。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悬念,为何甲秀楼民谣会流传在贵阳南面贵定县的天龙山?"九眼"  相似文献   

9.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山兽之君、百兽之长,寓意着吉祥平安,是活力与荣耀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高林密,野兽经常出没,虎就作为力量的象征而被广泛崇拜。从出土文物来看,对虎崇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及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这些纹饰有诸多虎的形象存在。此外,虎的形象被当做礼器用以祭祀;被当做兵器的装饰用以象征勇猛和权力;被用做调兵遣将的兵符——"虎符"。  相似文献   

10.
博山炉考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高宪平 《文物》2020,(11):67-78+1
洪武初年,朱元璋确立新朝祭器的基本样式,学者将这两种变化概括为祭器的"瓷器化"和"日用器化"。嘉靖时期祭礼改制,定立四郊,象征四郊之色的祭祀用瓷变得独立化和专一化,其影响一直延续至清末。2014年,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嘉靖时期地层中出土了爵、豆、登等瓷器,其形制可与《大明集礼》所载图像对应。结合文献可知,这批祭祀用瓷烧造时间均不应早于嘉靖九年(1530年)。其中瓷豆、瓷登形制与文献记载不同,应为嘉靖九年议制祭祀用器过程中烧造的样品,而被定为弘治和嘉靖时期的各色传世瓷尊,其烧造年代均应不早于"定四郊、各陵瓷器"的嘉靖九年。  相似文献   

12.
叶茂林 《丝绸之路》2013,(11):69-73
在史前"巫玉"时期,玉为石之美、石之精,为神物,为祭器,是沟通神与人、天与地的原始宗教法器和道具。在上古"王玉"时期,玉为君子人格国格的显示,为权力身份等级符号和神圣象征的礼器。在中古"民玉"时期,玉成为人们心中崇尚的圣洁高贵的灵瑞祥符,是贯通高堂圣殿与普照民间凡俗的祥和灵物瑞器。玉石之韵,包含了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追求,包含了原始天人观的哲学思想,蕴含了崇高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吕小满 《民俗研究》2007,(1):145-163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说鱼》1一文在考释"鱼"字的隐义时附带谈及"鹭",将鱼、鹭两者释为男女关系的两方,这应该是"鹭"与其他象征之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鹭"的杂多象征关系中还有一个被以往学者已注意到但尚未展开的方面,即鹭与舞、鹭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曹魏以降史籍所载九锡渐趋一致、规范,按照排列次序一般包含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弓矢、鈇钺、秬鬯。以《韩诗外传》卷八第十三章九锡记载及《汉书·武帝纪》所载元朔奏议为史料依据的九锡自西汉初即有之说值得商榷。规范化九锡实始出《礼纬·含文嘉》,始出文献时段当在王莽受"九命之锡"(汉平帝元始五年)至《白虎通》成书(汉章帝建初四年)之间,而非谶纬大量造生的哀平之际。《礼纬·含文嘉》在东汉初年官方主导的谶纬思潮影响下,将九锡名称规范化;在试图将儒学与谶纬进一步结合的白虎观会议后,由班固《白虎通》引用《含文嘉》文,剔除王莽以九锡为篡位工具的实践影响,回复至九锡渊源的宗周九命褒奖功臣的最初功能上,并将之与封爵、土地相关联,申述规范化九锡"组合"与"排序"的依据,从而将谶纬化的九锡权威化、官方化。  相似文献   

15.
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了彭德怀同志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后,在全党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倾运动,据说全国被重点批判和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有三百几十万人。当时我在中宣部工作,我们中宣部在这次运动中重点批判了九位同志,被称为"九条大鲨鱼"。"鲨鱼"之说,听说出自毛主席之口。1957年反右斗争前夕,毛主席说:鲨鱼浮出水面来了!中宣部的"九条大鲨鱼"来自运动中部内的大字报,在批判中广为应用。鲨鱼是要吃人的,表明九人的"右倾"危害之大。"九条大鲨鱼"成了  相似文献   

16.
浅谈古玉中的鹿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藏家》2007,(7)
鹿是中国古代艺术题材中常见的吉祥物,被视为纯善之兽。是仁兽,又有祥瑞之兆。古人借鹿与"禄"同音,象征官运亨通、富贵常在。后世往往在图案表现中与蝙蝠、仙翁并列,表示有福有禄、有寿有禄,是旧时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纹样。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5月中旬,在某拍卖会上我遇到两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其中一枚从形制、包浆到字口、风格都没问题,而另一枚第一眼的感觉是币的表面粗糙,字口、包浆不自然。从多角度审视后,依据自己的辨识能力,我初步得出此币为镀银铜币的结论。为了确认这枚币是铜镀银的老假币,在征得同意后,我对该币进行了多角度拍摄。现在来看看这个币的细部特征。彩页4图1为这枚币在拍卖官网截取的原图,图2是本人收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7,(6)
今西安一带早在商初即为毕(■)族亦即赢秦所居之地,故以毕相称并成为周文王之子姬高的封地,因西安地区地形多原,故又称毕原,毕郢、毕陌皆为其异名。周初,东夷商奄之民熊、赢族再次被迁入毕族曾久居之地"九毕"。"九毕"之名虽已无法一一确指,但渭北、渭南均为毕原之地,其中,渭北毕原为毕公高封地,别称毕陌;渭南毕原为周文王、武王、周公墓地所在,别称毕郢;今蓝田县"弥邑"亦当属"九毕"之一。单族亦曾前往京地即岐周开垦土地,金文所见■京即是岐周之旁的学宫,则毕族亦曾活动于今周原一带。  相似文献   

19.
正必须看到,人文精神、德行主义的弘扬,是克服现代社会弊端的有效途径,而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在价值观念,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念。"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观点,"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象征着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被称为"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称自我实现,是自我的一种内在价值显现,指学习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作为目的的,而与之相对,"为人"则是指学习是以得到他人、社会主流观点的欣赏和赞美作为目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正>鼎是中国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器物,沿用时间之长,被赋予内涵之丰富,罕有其匹,一度被称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许慎《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其对鼎形的定义未必恰当,然于鼎"和五味之宝器也"的功能界定却极具意义,一则指出鼎是作为炊器而存在,二则指出鼎是"宝器",亦即具有礼器功能,甚至于是国之重器。纵观鼎发展的历史,鼎由炊具发展为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最终成为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