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冲 《文物》2022,(7):83-96+1
故宫博物院藏刘墉致瑛宝尺牍册包括刘墉写给瑛宝的44通信札,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装池,其中涉及二人交谊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日常生活以及篆刻、书画、鉴赏等艺术领域的交流等。该尺牍册各札均未署年款,通过信中所述人物、事件及书法风格判断,应为刘墉中晚年所书。本文首先考证了瑛宝的生卒年和部分尺牍的书写时间,进而选取有代表性的尺牍,结合文献记载与刘、瑛相关作品,探讨了二人交谊的不同方面,为研究刘墉书法作品及补充二人生平、艺事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书法艺术,雅俗共赏,渊远流长。历朝各代,皆有建树,周金、秦刻、汉简,晋韵、唐楷、宋意,各有风标,俱臻其妙,滋益后世,钻坚仰高,有清一代,书家辈出,承先启后,争胜斗奇,为中国书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乾隆、嘉庆年间,翁方纲、刘墉、梁同书和王澍的书法名擅一时,人称“四大家”①,对于这四家书法的成就高低,各有分说,一般论者认为刘墉的造诣为四家之最,  相似文献   

3.
王世征 《文物》2012,(7):92
中国书法艺术是华夏民族抒发审美感受的独特工具,中国书法理论则是这门艺术的内核与根基,因此认真研读古代书法理论,汲取、发扬其中的精华,用以指导书法艺术实践,当是新时期书法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古代书论篇目甚多,为便于学习,本书选择了汉至清末的历代传统名篇33篇,从书法的功用地位、本质特征、技法原理、创作规律、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批评鉴赏以及学书方法等方面,概括其基本的书学主张,体现了中国书学总体的发展进程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4.
桂林旅游景区书法景观符号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法景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而成为旅游景观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的书法景观为案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旅游者总体上对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鉴赏兴趣;书法景观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符号效应,具体表现在书法鉴赏、文化象征、审美引导3个方面,对应于外在行为、文化环境知觉、景观审美活动3个层次的行为效应.书法景观的符号效应在书法鉴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文化象征和审美引导方面无显著差异.书法景观符号效应研究对于揭示人们的地方感和环境行为与书法景观之间的关系、旅游景区书法景观的设计和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明  陈立果 《收藏家》2008,(3):71-74
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他不仅在军事上显赫一时.而且在书法上颇有建树。曾纪泽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在致力于西学研究和推广的同时还潜心于书法,并留下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长沙市博物馆珍藏有曾氏父子多件书法佳作,我们经过鉴赏作了初浅的考析,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冠军帖》(即《知汝愁帖》)在各种书法论著中多被列为东汉草书家张芝所书。包括较有影响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亦将此帖列于张芝名下。《鉴赏大辞典》虽稍有异词云:“我们自信,(冠军帖)不管是否为张芝书.抑或如人所言是张旭书,它的‘冠军’地位是至今无人可以企及的。”但无非是借题发挥,旨在确立张芝的“冠军”地位。然而作者尚未能定论,便就帖中“冠军”二字而要确定其“地位”.是颇为简单草率了。张芝被誉为“草圣”在王羲之之前,其草书成就被王羲…  相似文献   

7.
碑帖作为中国书法的两大源流,各有千秋,共同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直至清朝末年,碑帖结合逐渐成为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流思想,并影响至今。文章从碑帖结合的维度上探讨于右任的书法特征,总结其碑帖结合的方法和成就,希望有助于人们的书法创作与学习。  相似文献   

8.
李啸 《东方收藏》2023,(8):39-41
文章深入研究了傅山书法绘画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及其演变过程,并探讨了其在艺术界的影响与传承。通过对傅山艺术生涯与艺术影响的介绍,以及对傅山书法绘画的主要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揭示出傅山独特的艺术特点,并详细探析了傅山书法绘画的基本技法、用笔特点、颜色运用、构图技巧、纸墨选用与质地运用,以及笔墨意境与表现手法。文章阐述了傅山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包括早期风格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期风格的转变与创新、晚期风格的成熟与特征,以及风格演变的原因与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傅山书法绘画的艺术影响力、学派传承与发展,以及当代艺术家对傅山艺术风格的借鉴与创新。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傅山书法绘画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相关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傅山书法绘画的艺术特点和演变历程,为中国书法绘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海问题是我国近现代边疆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在维护主权方面所要考虑的重要时事问题之一。在国际间竞争激烈、局部动荡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南海问题的解决对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墉是台湾著名的作家、画家、演讲家,在大陆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在大陆风靡一时,很多青少年都喜欢他的励志演讲。不仅如此,刘墉还是个成功的父亲,培养了两个颇有出息的子女。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子女有成的刘墉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让我们来看看刘墉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吧。  相似文献   

11.
宋代王安中书法传播之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中(1075—1134)为宋代著名人物,官至丞相,又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书法师从苏东坡,作品于史上有"书法清峻"之评。本文考察王安中流寓广西各地的生活、书法创作情形,揭示其书法传播的文化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书法理论作品主要是以题跋或者笔记的形式,全方位总结前人书论观点,从书法创作、书法品评以及书法物质载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后人在书学理论创作和文学理论创作方面以重要影响。而其书论创作是在北宋文德致治、儒学复兴、尊书重墨和佛老结合等文化的外部滋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正幼儿版画是我们东海县的地方特色,也是我园的特色教学课程。近年来我们尝试着对小班幼儿实物版画材料的利用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项研究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版画创作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旨在更好地开展幼儿"版画"创作活动,传承版画艺术,提高幼儿版画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品质。现将此研究开展的应用价值、实践的活动以及成效等综述如下,以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其在作品中曾设计出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既形象生动又不脱离实际,我们甚至能从其言谈举止及信仰嗜好中清晰地分辨出每个人物的阶级特征。分析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对于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高尔基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以及更好地理解高尔基的思想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可能将高尔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尽数道来,故此,特选择《忏悔》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专门解读,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热爱研究高尔基的学者们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乾嘉学者对书法的态度大都较为冷漠,翁方纲对书法的态度却是"非玩物丧志"的乐此不疲,在其每一处题跋、每一个鉴赏印章都表明他过眼的法书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驿站,牵连着的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记忆。《复初斋文集》是翁方纲最重要著作,其中关乎书法之言虽不多,但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被誉为“国之瑰宝”,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书法的认识,特别是对其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分歧,相当多的问题仍需深入探讨研究。有感于此,作者在长期从事书法古籍整理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出书法学科体系中包含有四大系列: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彭莹 《神州》2012,(18):79
鉴赏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同时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上作用大,为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强化鉴赏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学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18.
朱建光 《神州》2020,(1):79-79
散文作为一种记叙类文学体裁蕴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抒情散文更是经历过读者乐此不疲的鉴赏以及反复阅读如大浪淘沙般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这些散文在作者用尽心血的创作下不仅仅蕴含作者私人的情感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载体很多,如京剧如书法,但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还是散文。抒情散文更是其中的最佳代表。能入选学生书本上的散文是集各大名家讨论筛选出的优良散文,细细赏析语文教材中的抒情散文时你会发现别样的中国美。本文重点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部分抒情散文的课堂教学例子,分析其亟待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旨在为全面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郭国梅 《神州》2012,(14):194-194
甲骨文是汉字之祖,而书法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甲骨文书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书体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美的浅谈,激发书者创作灵感,探求其艺术真谛,有更多的有关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相似文献   

20.
林琳 《神州》2014,(9):3-3
梁祝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在长久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完整的情节,形成了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还原这一故事的本来面目,可以为我们后世的创作和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因此,对梁祝故事的源头、化蝶传说的由来、同题材作品的考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