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很久以前,我们这里遇到了一次特大的旱灾,人们相继都迁走了。河这边只剩下两老夫妻带着一只狗和一只猫守着一口井过日子。不管天怎样旱,这口井里的水永远也不会枯竭。因为井里住着一只癞格宝,它会护水。两老夫妻和狗猫就是靠井水生活的。他们爱这口井如爱自己的生命。这时,癞格宝长大了,这口井天地太小不够住,它想离开,另外找一个安身的地方。为了报答两老夫妻的好心,癞格宝决定把最宝贵的尾巴留下来。临走时,癞格宝对  相似文献   

2.
从前的虹只有红绿二色,据说那是天上的一对红男绿女。到了三月天干地渴就双双下凡来担水去做雨种。有一次,虹来到山沟小溪旁,一头浑身是泥的牛也欢跳着赶来喝水,牛和虹互不相让,就吵了起来。虹说:“我奉天皇之命,前来挑水上天。”牛却说:“地王准我任意享用沟水,不单是喝,还可以进去打滚呐,哈哈哈哈。”边笑边大摇大摆地就要进水里去凉快凉快。虹高声道:“岂有此理!我来挑水,是为了下雨造福人类。”牛说:“我吃了水去耕地,不也是给人类造福吗?”虹占天理,牛占地权,它俩争执不下,就只好去打官司了。虹去告  相似文献   

3.
古时候天上挂着十二个太阳。十二个太阳象火团,田里禾苗晒焦了,山上树木晒干了,山泉断了水,江河见石头。女人去挑水,挑着空桶走回家,男人去找水,干着嗓子回家来。人们渴得活不下去了,大家同声呼号:“哪个本事大,杀死太阳精;哪个射箭狠,射落毒太阳!”有个英雄叫特康,他决心要射落十二个太阳,解除人间的灾难,便跳出来对大家讲:  相似文献   

4.
阿胶是一味特殊的中药,其制作工艺用传统术语来说叫做“修治”。阿胶修治的过程,大体说来,就是以黑驴皮为原料,用阿井水煎烧,不断浓缩精炼而成。修治阿胶所用的阿井水,来自于古东阿城(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外的一口井,是熬制阿胶的必备原料,没有它,熬出的胶就只能叫驴皮胶,质地也差上很多。  相似文献   

5.
郭培鸿 《神州》2012,(24):243-243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的井     
明代初期,在许多郡、府的官衙院落中都有一口水井,井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一个醒目的“警”字。 原来,明帝朱元璋第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时,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汲取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  相似文献   

7.
阿嘉的乡愁     
90年代我身边就有朋友去新西兰了,当时有最早的移民机构去我老婆单位做宣传,有个朋友就去了。他是去做劳工,会点手艺,去干苦力活儿的。我们这代人青春期赶上“文革”,都没好好受过什么教育,我就会个“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其他一句英文都不会了。  相似文献   

8.
到过曲阜"孔府"的人,都会看到在内宅外边,有一间不到六平方米的又矮又阴暗潮湿的"挑水夫小屋"(图一)。在旧中国,我父亲贾振起是孔府的挑水夫,他拖着全家五口人就住在那间小屋里。这样的小屋,勉强能放开一张破床和一张小桌,烧水做饭只好在露天。那时候,孔老二的后代自吹"孔府"是:"文章道德圣人家",实际上却是十足的豺狼窝。在这个豺狼窝里,我们受尽了折磨,过的日子好比黄连树上挂猪胆,根苦,梢苦,全是苦。  相似文献   

9.
在大理县七里桥公社境内,有一个很大的“干龙潭”。这个干龙潭,当地白族人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干龙潭”不干,周围苍山脚下的大理地区风调雨顺,白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是,不知什么时候,龙潭里跑来了一条“怪龙”,于是,人们把它叫做“怪龙潭”了。说起这条龙的“怪”来,使百姓们恨得咬牙切齿。七八月间,它下起瓢泼大雨,从龙潭里喷出滔滔洪水淹没田地;二三月间,它又借着风吹日晒,潭里滴水不留。它高兴了,供给人们几月碾碓用的水,不  相似文献   

10.
云龙县的汤邓,是一块方圆十里的小盆地,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传说过去的汤邓,是个干地方,每天早晚,人们要赶着牛羊,背着水缸,去澜沧江边饮水,背水。在去江边的路上,有一个不知有多深的岩洞,每当夜晚,人们常看到洞口有两盏红灯笼时隐时现。胆子大的青年,好奇地跑去观看,可一去到那里就不见回来。也有人传说这个洞直通澜沧江,去看红灯笼的青年,定是被龙王招去当驸马了。有时,白天去江边饮水的牛羊,经过洞口,也常常失踪。人们把这个洞叫仙人洞。  相似文献   

11.
政协文史资料,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只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才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关注利益价值,对利益价值越大的东西,就乐于通过付出的手段去占有。纵观市场商品,凡是人们喜欢的就畅销,就会获得大的经济收益。作为"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史资料,只有让人们认识其真正价值,从中得到好处,并自觉地向它投入,就会产生经济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政协文史资料的社会效益呢?这就需要广大的文史工作者创造精品并努力提高它在人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对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作了一…  相似文献   

12.
以前毕业的时候我很狂妄,总觉得这活就我们能干,后来一看这帮小的也能干,干得还不比我们差。其实他们也不小了,那时候也40多岁了,所谓"第六代"。过了几年一看,这帮人又没了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座恬静的苗寨。这座苗寨就是剑河县岑松镇展丰村。据说,展丰村今年的年味特别浓郁。那天,我们追逐着太阳前往展丰村。虽然已是大年初六,但这座苗寨却依然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阵阵酒歌和芦笙曲子从山寨里传来,苗家人都沉浸在自由祥和的节日气氛中。我们走向村子。村巷里到处散发着陈年的酒香,那是年味浸染的芳香。暖暖的阳光从远处照过来,经年的瓦檐彰显着古朴的光泽。家家户户门楣上都张贴着簇新的春联,爆竹刚刚响过,春节的喜庆还久久地写在山寨里,写在苗  相似文献   

14.
柏泉这个地名由来已久,历代相传是夏禹治水途经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常坐在一块石砚上休息,他为了不让砂石淤塞江河,便植柏树于山头.日久天长,有两株参天古柏的根,延伸到了景德寺左侧月塘最大的一口井泉眼底,状似活鱼相对喷泉,如鲤鱼戏水.每遇天旱,周围湾子的乡亲就到这里汲水饮用.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泉眼取名“柏泉”.将这地区也定名为“柏泉”.  相似文献   

15.
水质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南北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水质的差异。一般而言,古代南方的日常生活用水以江河湖泉为多,外在"所染"为其水质问题的主要方面;北方民生用水以井水为多,井水自身"所含"的水质问题则较突出,由此而引发的地方病也和南方地区有较大差异。井水咸苦长期困扰北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它曾对历史时期北方国都营建产生重要影响,对各级治所的经营也有所制约。水质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同时代、地域、阶层对北方水质有不同感知,历经实践浸染与文字流布,这一日常生活的身体实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知识、观念乃至于文化。  相似文献   

16.
小黄龙     
从前,有一条小黄龙到处游玩。有一天,它游到了户撒来,一路走,一路玩,走一段路它又伸出头来看看,是否到了皇阁寺了。而它每当伸出头来的地方,就留下了一个洞,人们就叫它龙洞,水流的清清的,农田有水灌。它来到芒弄寨子,发现寨子背后有个拱母,它知道拱母不能为民造福,想把它毁掉。于是它从拱母的坡脚打通一个洞进去,想一下子把它从根底掀翻掉。可是它力量不够,没有把拱母掀翻,而滑到边上去了。从此,拱母旁边就留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沟。  相似文献   

17.
乞丐与禅     
《湖南文史》2010,(3):M0003-M0003
挑水禅师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他所主持的禅院,因此吸引了很多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常半途而废。挑水禅师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 三年后,挑水禅师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相似文献   

18.
正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我们家里不知怎么溜进了一只老鼠。这只老鼠的"大驾光临",可把我们家糟蹋得一塌糊涂!夜深了,人静了,这只老鼠也开始作怪了。只听见它"喀吱……喀吱……"不停地咬东西。爸爸妈妈被惹怒了,拿起拖鞋和棍子,就和它"干上了"。"人鼠大战"开始了!一开始,这只老鼠还不知道有人将对它展开"袭击",还在悠然自得地啃东西。突然经我爸的一招"九阴白骨‘棍’",估计伤得不轻,有点儿神经错乱。只见它东逃西窜,上窜下跳!一会儿跳到书柜上;一会儿又窜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穷追不舍,拿起羽毛球拍就往老鼠身上"刷"去,可惜没命  相似文献   

19.
感悟生命     
杜超 《南京史志》2009,(5):23-23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说到底是一种生物现象。生命是廉价的,但它也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本身来说极为重要,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础。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完结了。然而,活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个人能去珍爱生命呢?又有几个人会享受生命呢?  相似文献   

20.
《中华遗产》2011,(7):106-121
金丝楠木,是一个人们“熟悉的陌生人”。做了一辈子的木艺的工匠,都未能有幸目睹,普通人就更只是听说而已。历史上,金丝楠木同样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乾隆皇帝曾赞誉金丝楠木为“天地至美”,为了得到它,乾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一世英名去盗明陵。千百年来,中国始终在寻找它的踪影——这神奇的金丝楠木,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人们对它孜孜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