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扇——自古有之,《小尔稚·广服》:“大扇谓之翣”。翣、箑皆扇也。古仪卫中备此以为障蔽之具;亦称障扇。宋史《仪卫志》:“古之扇翣,皆编雉羽或尾为之,唐开元改为孔雀”。此其大扇也,属宫廷黄盖、旌旗之列。小扇乃荡风拂暑所用者。最早见于楚墓用细篾编成并饰以朱墨漆纹之梯形扇。长沙马王堆汉墓亦有篾扇出土。比其实物也。见诸诗文者:有汉代班婕好《怨诗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此即纨扇也,以绢素制成,内宫多用之,故又称宫扇。古诗文中寻常见之,如“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用来遮面”等等。  相似文献   

2.
书画缘     
朋友们看到我近来常有书画作品参加展览,得知我加入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感到很惊讶,不知我是何时玩起书画来的。有人还打电话来问,说北京、上海、广州的报刊上发表有“孟济元”的书画作品,那人与您同名同姓,您可认识?  相似文献   

3.
扇子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一种器物。我国的扇子起源甚早,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说:“五明扇,舜作也。”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而作五明扇。其所以称“五明”,《史记·项羽本纪》称舜为重瞳,是有四明,得贤如得目,“五明”之意大概取于此。其说虽不足信,但可知早在传说时代扇子已经出现了。商周之世,扇子形制已备。西周时已有天子用的“仪仗扇”,并且已有“画扇画”的艺术创作。魏晋以后,当时的著名书画家多喜为扇泼墨挥毫,使扇子成了一种艺术品。《晋书·王羲之传》有羲之为卖扇老妪题字于扇,遂竞卖一空的故事。唐代以后在制扇子扇面的质地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4.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首先系统地提出后,一千多年来被不断地阐发,其影响至今不衰,并且还从画坛扩大到了书坛。对于“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不一,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亦难免有误解和曲解之处,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我认为谈“书画同源”应该将书画的起源与书画的创作这两个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即应分别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考察。兹详述之,以就正于同道。 一、文字和绘画从实用到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画所用的宣纸上常常会出现黄褐色的斑点“狐斑”。为探讨“狐班”的成因,通过对这些班点的紫外光检测,PH检测,糖,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分析,AES、SEM-EDS金属元素分析,黄褐斑纸片的培养,SEM观察等表明,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区与非“狐斑”区在金属元素铁,铜的含量无明显差别;在“狐斑”区培养出黄褐色的菌丝和孢子,并且从菌的分离,接种,再培养出现了黄褐色水珠,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在“狐斑”区的异常等等结果;有充分理由证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与菌有关。这些菌有多种形态,其中二种菌当属曲霉属,青霉属,长有“狐斑”的宣纸酸度增加,纸张纤维素酸性水解的危险增大,这对书画的保护非常不利。“狐斑”问题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书画上“狐斑”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书画所用的宣纸上常常会出现黄褐色的斑点“狐斑”。为探讨“抓班”的成因,通过对这些斑点的紫外光检测,pH检测,糖、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分析,AES、SEM—EDS金属元素分析,黄褐斑纸片的培养,SEM观察等表明,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区与非“狐斑”区在金属元素铁、铜的含量无明显差别;在“狐斑”区培养出黄褐色的菌丝和孢子,并且从菌的分离、接种、再培养出现了黄褐色水珠;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在“狐斑”区的异常等等结果,有充分理由证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与菌有关。这些菌有多种形态,其中二种菌当属曲霉属、青霉属。长有“狐斑”的宣纸酸度增加,纸张纤维素酸性水解的危险增大,这对书画的保护非常不利。“狐斑”问题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巴叟 《成都文物》2007,(2):72-72
对书画家和藏书家来说,选择历代生产的名贵用纸是至关重要的。宣纸,滑涩适度,吸水吸墨,宜书宜画,在宋、元、明、清代内府刻古籍善本收藏史上“纸墨是否精良”多有考究。  相似文献   

8.
张问陶及其书画诗词艺术彭高泉一、问陶生平简述张问陶,字仲冶,又字乐祖,以遂宁城西有船山,故号“船山”,亦称“老船”,又因貌似猿,乃自称“蜀山老猿”;晚年辞莱州知府,留虎丘养病,自号“药庵退守”。问陶出生于世代书香名宦之家。高祖张鹏翮、清康熙、雍正两代...  相似文献   

9.
蓬芃 《收藏家》2006,(2):3-6
好象已经形成了惯例,上海博物馆的大展总在一年的年尾开幕,并延续到新年的年头,似乎是期待将好事抢在最头里完成。继2002年成功地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之后,2003年,上海博物馆又接着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2004年年末再接再厉,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展”,连续三年无不是大展压阵。2005年,为祝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博物馆年末的压轴大展,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再度联袂推出“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精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古代书画精品103件,其中上海博物馆4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61件,在数量上…  相似文献   

10.
书画赏析     
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自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二战期间,曾 先后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支援过西班牙和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白求恩 在我解放区因抢救伤员感染,不幸以身殉职。毛泽东主席怀着悲痛与感怀的心情写下了《纪念 白求恩》一文。汤小铭创作的这幅《满腔热忱》,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服,手持听诊器、医疗 单和记事笔,他锐利的目光、奕奕的神采和周边简陋的医疗设备和灰暗的土屋环境相互呼应、 彼此映衬,给观者以“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顿悟,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高尚 情怀。作者汤小铭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的肖像画家,曾以《永不休战》(描绘鲁迅的 “横眉冷对”)一画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曾希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相似文献   

11.
书画装潢是伴随着我国书画艺术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民族技艺。自六朝以来,又称之为“装治”、“潢治”、“装池”、“装褫”、“裱背”等。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和一件未经展阅,触手即失的卷轴来论,可断装潢肇自于汉代。  相似文献   

12.
书画赏析     
《激荡》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昂、贵州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张正刚共同创作,作品 画面设色厚重,运笔流畅,富有韵律,色块并置大小有序,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张力。 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摒弃一般意义上符合生活逻辑的细节,画面图象以符号的特指方式组合, 从而超越形而下的“大众生活形态”,并独立于大众的“泛物质生活”,以获得前瞻的艺术观念而秉 赋独具、精神凸显。 (文/肖冰)  相似文献   

13.
黄鼎 《收藏家》2005,(3):49-53
有成语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喻指有的人被某事物的某局部表象所迷惑。从而看不到该事物的整体与本质。实际上,俗语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正是这一码子事。当前,在社会上的书画艺术品鉴藏活动中,就严重存在着一种现象:由于一些参与者不能正确对待来自非物质本体的所谓“出处”,  相似文献   

14.
黄鼎 《收藏家》2003,(5):37-41
为了详尽说明本文论述的书画“摹古”作伪话题,现在笔者先谈谈与该造假手法的形成有主、客观的连锁系统性反应关系的三种书画鉴藏与创作(初始阶段)的普遍现象:(一)书画名家尤其是大师级名家在很多鉴藏爱好者心目中俨然就是书画界的“精神领袖”。不论在何处只要那些“顶礼膜拜”者看到有某名家署名出现在某书画成品上,那怕平时已有不低的鉴赏眼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书画篆刻家,见于记载的约一万七一千余人,仅清朝一代,就有三千七百余家,诚可谓源远流长,队伍庞大了。因此,遗留下来的古代书画文物,浩如烟海,难以数计。可惜多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保存至今的已属凤毛麟角,堪称国宝和人间“奇珍”。加之历代摹临仿照,作假牟利,致使书画文物,不无鱼目混珠,纷然杂陈之概。为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妥善保存,以利流传,这样对古代书画的鉴别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对于古代书画鉴别,究应如何  相似文献   

16.
启功先生及其书画李德199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捐款仪式。启功先生站在主席台上,手捧着1631692元,交给了学校负责人。这笔巨款是启功先生义卖字画所得。“励耘”是启功的老师陈垣的书斋名。事前,校领导曾与启功谈过,...  相似文献   

17.
黄鼎 《收藏家》2002,(5):16-20
本文标题中的“偷换”二字即常用成语“偷梁换柱”的字面缩写。该成语在成语字典中的注释是:“比喻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它与笔者下面所要论述的关于名家书画一些作伪把戏的具体内容在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偷换”这个称谓既能较为贴切地归纳出书画作品的作伪类型,还能对我们的书画真伪鉴别工作带来认识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受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托,故宫博物院子1994年11月主办了“中国古代书画赝品展”,展览于1994年11月18日在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开幕,有全国36家文博单位参与。展品从“唐人万岁通天摹王氏进帖”起,至近代张大千仿朱耷《瓜果图》卷等,陈列了晋、唐、宋、元、明、清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是节录徐邦达同志所著《古书画鉴别概论》一书中的第一章“总谈”和第三章“鉴别书画应注意哪些‘点’”而成的。本刊准备今后再从该书中陆续选登一部分。全书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文同(1018—1079年),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石室先生,也称锦江道人,梓州梓潼人。文同出生于“儒服不仕”的家庭,相传为汉代文翁之后。文同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年登进士第,“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宋史本传》)。元丰元年(1078年),奉调知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所以,人亦喜称他为“文湖州”。第二年在赴任途中,病死河南陈州宛丘县。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宋史本传》),光明磊落,识见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