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化,已经有过很多的定义,我们在这里,不想过多地去纠缠哪个定义要合乎我们所要求的,因为,一个词的含义,不妨让它丰富一点,且为大家所约定俗成。 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文化史。有了客家文化,自然也就该有一部客家文化史,这自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别说是客家文化史,甚至客家史,迄今也还未曾出现,我们刚完成的《客家图志》,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于客家传统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科际整合的研究态势。然而究竟以何种模式,从哪一个角度去认识、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研究可谓是仁见仁。检讨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多是从宗族的角度去研究客家传统社会。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 ,由于所掌握的资料有限 ,在改革开放初期 ,到福建、广东寻根问祖和祭祖的很多 ,而到河南的却很少。用部分海外华人的话说这些人是只认识“爹” ,不认识“爷” ,意思是他们只知道去敬最近的直接的祖先 ,而不知道去敬最老的隔代的祖先 ,只去朝拜中原先民举族南迁首先聚居的地方———福建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和长汀客家母亲河 ,而不去或很少去朝拜客家祖籍地———中原河南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马来西亚拿督、医学博士肖光麟先生就是这样 ,他 1990年出任大马客家公会联合会会长 ,在新山兴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国际客家历史…  相似文献   

4.
李智敏 《神州》2013,(4):191-191
客家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的舞蹈在很大程届上与汉族的舞蹈一样,但是因客家舞蹈独特性,使客家舞蹈无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在现在的高等院校中,学校不仅仅要声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艺,还要对我国民间的舞蹈和民间的文钺进行保护,并使之传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客家的舞蹈喜欢客家的舞蹈、学习客家的舞蹈。  相似文献   

5.
客家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支奇葩。它根植于客家民众之中,产生于客家民众的生产、生活,反映客家民众的思想感情,深受客家民众的喜爱。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山歌、汉曲、客家采茶戏、民间小调等。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化梅州”战略的今天,继承和发展客家优秀的传统化,特别是发展客家音乐的问题,已显得非常突出。本就发展客家音乐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  相似文献   

6.
客家妇女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成员群体盛誉颇多。罗伯特·史密斯在《中国的客家》一文中说:“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客家妇女”。大英百科全书评论:“客家妇女是精力充沛的劳动者。”纵观各类赞誉,大多是从客家妇女的特性,如不缠足、不束胸、勤劳俭朴等方面去阐发,情感功利色彩较浓;而从理性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客家山歌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即兴唱出的原汁原味的民歌,被誉为客家文学的明珠。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山歌,客家人通过唱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田野调查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二是口述史的兴起。这两者标志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这是历史学进入21世纪的重要倾向。近数十年来,客家学研究遵循这一研究取向,日益突破原先的注重文献检索的文本研究的范式,重视从下向上看社会的视角,走出书斋去观察,去做“田野”,到某一个村落或城镇去研究一个个案,以期能通过对客家历史的“客观”描述,来展现客家社会的民情风貌,从而复原“原生态”的客家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9.
叶剑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梅州是闻名中外的“客都”,是“客家大本营”。他日常生活中一直讲客家话,经常还即兴唱山歌。其祖辈虽然是经商却都通晓诗书,是典型的客家诗书之家。自1897年出生到1916年冬去南洋,叶剑英在故乡梅州生活了20年时间,期间上过私塾,进过新式学堂;既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也深受客家传统化的教育和客家人环境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略论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赣南在客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劲峰 《南方文物》2001,(4):10-15,28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既然如此,那么客家文化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其自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作为客家中心区域的赣、闽、粤边界地区,它们在客家文化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自有客家研究,随即也就有石壁研究,历二百年的客家研究中,石壁在客家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课题。在广泛深入的客家研究中,石壁在客家史中的定位逐渐清晰和确定,如今取得广泛共识的是"石壁是客家摇篮"、"石壁是客家祖地"。二者相叠加的作用,在客家世界中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这便是石壁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的价值,经宁化近20年来努力地论证、开发,如今已初步显现,而其未来的开发价值则更为可观。本文就石壁  相似文献   

12.
客家祖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祖地.亦即客家始祖居住之地。它首先是个地理概念.然而.它并非单纯的一姓一族的始祖居住之地.而是“客家”这个集体发端的共同家园。同时.“客家”是个文化概念.并非单纯的血统概念,所以,“客家”的概念,比某氏某祖,有丰富得多的文化内涵.它饱含“客家”的全部元素,如地理、历史、人文等各方面。我们确定客家祖地的位置.必须从这一地方同客家民系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凡研究客家与客家文化的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客家人中普遍存在着的“崇宗敬祖”情结,认为它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既彰显在其民俗诸表层事象上,更潜伏于其深层心理意识之中”,因此,就一定意义而言,“不了解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客家人”。然而,客家人的崇宗敬祖情结到底来源于何处,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崇宗敬祖行为在客家地区的普遍根植对客家社会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家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讨论的客家文化,专就赣闽粤边客家基本住地的文化而言,也就是客家核心地区的客家文化而言。客家民系的分布地域很广,除了基本住地外,还远播于台湾、西南、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及地区,客家移民到这些地方,时间有早有迟,其文化承传变迁的情况千差万别,本文不能一一涵盖。  相似文献   

15.
刘劲峰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12-16,31
在客家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接触到这么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客家?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怎么形成的?它具体成形于什么时候?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其中仅客家民系形成年代,就有所谓秦汉说、唐宋说、宋元说、明清说多种。笔者以为,所有这些看法都忽略了客家群体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身为客家人的罗先生,不仅对客家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还着力从事搜集、整理和研究客家文献资料等工作,可谓居功至伟,被誉为客家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的理论与方法,他对建构“客家学”的审慎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后来者进一步去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所在的闽粤赣边区是“客家聚居地”、“客家大本营”,早已为众多客家研究者所肯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梅江文化与汀江文化的渊源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邹春生 《客家研究辑刊》2006,(2):188-189,192
钟俊昆先生的新作《客家化与学》,于2004年11月由南方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应该说。选择客家化和客家学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因为据笔粗略统计,涉及客家化及客家学的已有的论专,多达600余种。要在这些成果上取得新的突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目前学术界对客家化和客家学的诸如来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例如,对客家学的定义,争议就十分激烈,有人认为客家学是专门反映客家社会生活的作品,有人认为客家学是客家籍作家写成的学作品,还有人认为应该是用客家语言写成的作品,等等。如何厘清这些分歧以及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是研究客家化或学时首先面临的难题。因此,要写关于客家化和学的作,难度确实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9.
宁都是一个纯客家聚居的县城,这块古越之地在唐宋时期便有中原汉人移入。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习俗。冬季的梅江显得尤为温顺,清清的江水在浅浅的河床上流过,毫无声响地向南而去,东岸古老的村庄静静地等待着一年一度喧闹的时刻。  相似文献   

20.
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