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拨头”考     
北宋欧阳修有一首《减字木花兰》词,词为:“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撚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词中“拨头”指何物,“拨头憁利”作何解?前人未曾作解,当代台湾省学者黄畲先生《欧阳修词笺注》对此据文献作出了解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认为头下一语“本出契丹” ,其实也就是说此语本出《辽史》。因为在他生前尚未有契丹语言文字资料被发现。而所谓学者们关于斡鲁朵是皇室之头下的“共识” ,则起源于对《辽史·营卫志》“宫卫”一目小序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十大行当     
一末摔跌戏和念白戏一末行表演丰富,主要是摔跌戏和念白戏。《扫雪打碗》是汉剧一末行的摔跌重点戏,以摔、跌、扑、倒、滑等身段见长,通过“反踝子”、“高掺扑虎”、“前、后僵尸”、“长滑步”等特技身段,表现刘子敬不畏冰天雪地、山陡路滑,追侄儿心切。全剧两场,重点在二场三次追子上。一次追子,刘子敬内唱倒板:“家难打得团团转”,边唱边出场,走到九龙口起劲向前跳高走“反锞子”(人腾空)脚前头后,人到空中调变方位头前脚后,背后落地(特技)。表示子敬由高坡溜下,滑了一个倒栽葱。[阴锣]人仰倒地,四肢摊开,两脚先后翘…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民间说唱曲艺中,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俳优”和唐代的“参军戏”,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形成了独立的曲艺种类。相声源于民间说讲笑话和口技摹拟表演等艺术形式,来自民间,扎根生活,涌现出“像声”(口技)名家郭猫儿,以及传承至今的《八猫图》《猫蝶图》等经典相声作品,这是中国猫文化在相声艺术中的生动体现,同时相声艺术又为中国猫文化史增添了幽默快乐的一章。  相似文献   

5.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6.
黎国韬 《民俗研究》2009,(2):154-16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药发傀儡之制作和表演作出新的考释后可发现,药发傀儡极有可能是一种假面(头)傀儡戏,在其表演当中夹杂了火药(烟火)等形式的表演。现今岭南传统民间舞蹈中,尚有这类表演和技艺的遗传。  相似文献   

7.
<正>一、泉州木偶戏与木偶大师黄奕缺简介泉州木偶戏分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数百出传统剧目。在木偶制作中居最重要地位的是木偶头的雕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与汉唐杂技艺术郑显文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过一种名叫尤戏的杂技,传说它是从黄帝与尤的战斗中产生的。关于尤戏的形象,后人《述异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尤耳鬓如剑朝,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汉代以前,此戏颇...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07,(8):30-30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瑰宝。东莞木偶戏演的是粤剧。清光绪年间,大朗木偶剧团远近闻名。二三十年代,组成“新世界木偶班”长期在广州先施公司等演出。“新世界”的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克明 《炎黄春秋》2013,(10):85-89
现在通常认为,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界的主流艺术是"大洋古",它们充满或曰统治了延安舞台;《讲话》之后,文艺界主流的表演形式改成了小秧歌剧。查阅史料可知,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一、只有传统古装戏曲长期统治延安舞台"大洋古"是说大戏、洋戏、古戏。大戏是指抗战期间国统区剧作名家的"与抗战无关"的多幕话剧作品,洋戏  相似文献   

11.
“撥頭”考     
葛曉音  户倉英美 《中华文史论丛》2013,(1):329-350,398,399
"撥頭"是與"蘭陵王""踏謡娘"同類的唐代歌舞戲,但"撥頭"究竟是一種曲目,還是一種表演形式,一直存疑。本文聯繫日本唐樂中的"拔頭(batou)"舞以及日本法隆寺"拔頭"假面實物資料加以考察,確認"撥頭"是以撥頭甩髮爲主要特徵的龜兹樂舞表演形式的類名。並辨析了《通典》和《樂府雜録》二書記載的差異及其原因,認爲此戲能在玄宗千秋節上演,可能與開元年間關注猛獸的對策有關。  相似文献   

12.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讲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同时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毛主席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无数著名的地理书以及社会传闻,都说项羽从东城败退到全椒县的“九头(斗)山”,在这里与汉兵打了九仗,又败退到乌江自刎。本文经过实地调查,证明项羽是死于东城而不死于乌江。他根本没有能到全椒县,全椒县也从来没有过“九头(斗)山”。1988年新修的《全椒县志》已取消了“九头(斗)山”之说,改正了历史上传闻之误。本文对七种古代的地理名著,作了层层分析,指出其谬误的原因,都是未经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4.
霍巍 《四川文物》2023,(1):115-120
权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权力的表达和象征物,在考古发现中多以各种质地的杖头呈现。通过对李水城教授所著《耀武扬威:权杖源流考》一书的介绍,对中国各地出土的杖头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评述,探讨哪些属于代表权力、等级、威仪等含义的“权杖”,而哪些可能与之无关。其中,较确凿与神权、王权有关的“权杖”应属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杖体,此外羊甫头墓地M113随葬的人形铜首木杖也可能与“权杖”相关。考虑到三星堆和羊甫头都处在青铜时代“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地理区位,中国西南地区出现的“权杖”这一文化现象或与中外文化交流有关。而云南青铜时代滇文化墓葬中出土的“杖头铜饰”与斯基泰文化中的杖头铜饰“器形相近、用途相同”,为理解外来文化中的“权杖”可能流传进入中国的途径提供了线索,或可由此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和更为广阔的地域,来进一步考察由权杖所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片断。  相似文献   

15.
岳西木偶戏     
正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境内山清水秀,群峰逶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岳西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扁担戏""木头壳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岳西县的木偶戏属于傀儡戏里小型杖头木偶类,表演场地一般在农村人家的堂轩、院落、祠堂戏台等处。所演为黄梅戏剧目,所唱  相似文献   

16.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17.
李漾 《山茶》2014,(6):14-14
何谓“中国风”童年记忆里《包青天》《七侠五义》之类的台湾电视剧,长大后才觉得多是些槐树底下搭戏台的想象。包大人的蟒袍玉带,不是有史可考的宋代官服,而是典型的旧戏行头。在这个专题里读到马来人结婚穿戏服的“中国想象”与人类学表演理论。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明白了其中微妙的文化心理。不仅如此。“演戏一样要演出中国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与舞台效果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生 《神州》2012,(33):202-202
秦腔司鼓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作为秦腔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鼓在打击乐的表演中,对于整个演出具有“半个导演”和“总指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民间的表演,秦腔司鼓不仅辅助秦腔表演艺术更加有效地开展演出,对观众进行情感渲染,而且在演出的整体过程中,“锣鼓家伙一台戏”涵盖了打击乐的效果和舞台效果的集中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族民间舞蹈《剑舞》,又称《剑器舞》、《黄倡郎舞》。原为男性舞蹈,在长期流传中,逐渐衍变成女性舞蹈。表演形式很多,一般为四人舞。舞者头戴战笠,身穿战眼,腰缠钱带,手持短剑。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可以自由甩动、旋转,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舞姿相谐,形成一种战斗气氛。表演程序大体是,短剑先置于台上,舞者两两相对跳“序舞”,后拾剑在“燕风台舞”(前后弯腰并飞速转动身体)的旋律中结束。舞蹈风格端庄、典雅,并有一种战斗气氛。音乐以“打令”曲调与剑声结合,浑然一体,独具异彩。另有“寺党”(流浪艺人)流传…  相似文献   

20.
袁成亮 《百年潮》2007,(3):57-60
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题材的戏。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奇袭白虎团》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现代战争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奇袭白虎团》这部戏是怎样诞生的?它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