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午中日戰爭促成的言路一派憤切和羣起高亢,使十年以前因中法戰爭的起落而在政府壓抑下一時星散的清流,重起於時勢危迫之中。同時,由戰爭造成的政局變動,使淵源於清流一脈的翁同龢與張之洞各自因李鴻章的挫跌而走向高處,分別成爲政府裏和疆吏中的重心。重起的清流既以其議戰議和的彼此呼應相感染,攏集朝野士人,又以其羣聚和羣鳴影響了時事的走向與朝政的起落。這個過程由追究戰爭與議和的責任開始,又步步深入觸及中國社會的積弊和時弊,並最終由除弊而走向以西法變成法。在甲午之前以洋務爲中心的三十年歷史裏,清流曾代表了儒學的固性和剛性,與借法自强的洋務一派相對峙,因此他們在甲午戰爭之後急速地越過借法而走向變法,同時又寫照這個羣體在時勢逼迫下的劇變。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人物,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妥协、避战、用人不当、没制定恰当抵抗政策,是个不折不扣的"误国"者。抛开个人情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他确实是个"误国"者。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但这场战争却给沙俄政府当时实施修建中东铁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110多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的完败告终,有人认为清军是输在武器装备上,也有人认为是败在清军训练弛懈、指挥无方上,等等。其实,回眸再看,当时清军的全线崩溃以及战争的最终失败,与清政府正式宣战前,因外交幻想而陷入“外交陷阱”有极大关联。  相似文献   

5.
金雁 《炎黄春秋》2008,(7):72-79
俄国历史进程中的“新纪元”问题 1917年革命对于俄国与世界的巨大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这一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1990年代初“剧变”发生时,由于容易理解的原因,俄国人的关注点在于“十月”,而且对“十月”的看法明显地两极化:旧体制的维护者仍然认为它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曾经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头号大国的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极短的时间走向解体,一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仿佛没有了明确方向,情况似乎正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为之暗自高兴的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但这场失败并没有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奄奄一息,反而更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和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和勇气。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及东欧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以及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利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华遗产》2014,(9):22-29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让人有太多的伤感与悲愤。然而120年前的中国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和勇敢。愤激,转化成觉醒。悲情,变成改革的动力。1895年的中国,努力着“走出甲午”。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军衔在少将以上的侵华日军高级将领中,毙命于中国的多达100多人,其中有少将、中将、大将,甚至还有元帅。他们中有被中国军民击毙的(包括被击伤后不治而亡的),有在中国暴病而死的,有因意外事件丢了性命的,有为逃脱正义审判而畏罪自杀的。本文介  相似文献   

9.
本文章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导致苏东剧变产生的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并总结了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王其勇 《沧桑》2009,(1):11-13
朝鲜东学党起义发生后,中日出兵朝鲜,在朝鲜造成对峙局面。为了避免中目军事冲突,李鸿章作了许多努力,积极寻求英国从中斡旋,以期避免中日发生战争。但英国出于其利益考虑,态度极其软弱,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仅仅进行“规劝”,并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战争过去120多年了,但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弭,尤其是对冷战后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存在种种影响因素。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此需要我们了解甲午战争究竟如何影响了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和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至今还存在哪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便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中国又迎来一个个甲午年。120年前,一场甲午战争让江山失色,举国震动;120年后,悲伤、愤怒、反思如潮水般涌来,祭奠着这场并未走远的战争。甲午战争过去了120年,中国人还未完全从悲情中走出来。甲午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甲午之后,中国做了什么?甲午不仅是一个创伤,更是一个契机,一个起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和雷颐,探讨为了“走出甲午”,中国人曾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电视迷们每月平均花赞90美元收看160个左右的电视频道。行线电视赞自2000年以来上升了两侪,但观众的满意度却在不断下降,闪为很多频道他们压根不感兴趣,但有线电视供应商的行规是把多个频道打包发僻,用户没有选择权。  相似文献   

14.
张琪 《风景名胜》2009,(4):58-59
康有为称翁同赫为“中国维新第一人”,有人用七件事概括翁氏一生:一是极力支持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二是亲授光绪帝读书;三是参与收回伊犁交涉:四是在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后,为巩固西北边防筹措军饷;五是在中法战争中,奋力抗争,坚决主战;六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加强战备对日抵抗,积极参与并促成对日作战的决策;七是推荐康有为,极力支持戊戌维新蛮法。  相似文献   

15.
曾琳 《南方人物周刊》2014,(13):106-107
4月12日,一场题为“解读晚年陈寅恪”的讲座在广州图书馆举行。讲座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信息时报社联合主办,《陈寅陷的最后二十年》的作者陆键东主讲,本文为演讲摘录。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年间,钱贵银贱,银两、银元兑钱数继续减少,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问题之一。以上海为例,光绪三年十月初九日(1877年11月13日)鹰洋每元可易制钱1019;而初六、初七日鹰洋一元的换钱数还不到千。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钱价更为高涨。光绪二十一年,鹰洋一元的换钱数,“渐减至九百数十,甚有减至八百数十。无论贫富,咸受亏耗,实为数十年来所仅见。”用洋钱买物,如不到一元,须要找钱,至少要买到五六百,卖才肯找。  相似文献   

17.
18.
发生在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结束,结果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那是一场失败最惨、影响最深、教训最多的战争。痛定思痛,可以从多方面思考总结,但对我们广大国民来说,从精神的层面作一些检讨是必要的。信念。理想、信念、理念、思想等,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这个国家、民族才有凝聚力、号召力,否则将是一盘散沙,国家再大、人口再多都无济于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不仅经济上积贫积弱,政治上腐败落后,尤其在精神上萎靡。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奴化教育,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共同的精神凝结,缺乏必要的思想发动,缺乏强有力的精神激励,缺乏先进的思想引领,因此面对强敌入侵,只  相似文献   

19.
朱岩 《湖南文史》2013,(7):67-68
1893年腊月初八,天亮时分,辽南高坎通海城的那条大路上大雪纷飞,黄家甸村的老范头起早拾粪沿着大路走了过来,忽然,他发现前边壕沟里像是有什么东西。近前一看,雪没盖严的地方露出来的是一床破棉被,用手拽了一下,竞露出两只人脚来。他壮着胆子掀开被,见里面裹着的是个年轻人,约摸十八九岁,脸色蜡黄,双眼紧闭。老范头用手试试他的鼻息,知道他还有口气。再一端详此人很面熟,这不是村中大财主孙小鬼家的小马倌张作霖吗?于是他把张作霖放到自己后背上,背回了家。  相似文献   

20.
武彦翀 《沧桑》2009,(5):23-24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复杂而艰难的。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置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势下,逐渐经历了由沿海、沿江向内地的起步、扩展并进一步深化的近代化历程,华北农民尽管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但在他们身上所显示出来的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轨迹却是异常明显的,具体到某一地区——平定而言,人与社会的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从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平定人如何与社会相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考察,从而审视平定的社会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