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义 《世界历史》2001,(6):111-112
中外史学交流是中外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历史上和史学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学梁启超指出:“东学之不如西学,夫人而知矣。何也?东之有学,无一不从西来也。”(《东籍月旦》见《饮冰室合集。集之四》)可见西学对中学之重要。19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成果显著,专著和论文数量较为可观。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专题讨论较多,学科前沿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第二,史家和史著研究依然占据史学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尤以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以及乾嘉史学为热点;第三,经史关系和民族史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史学批评受到重视,中外史学比较、中外史学交流呈发展之势;第四,两汉史学和明清史学继续得的关注,隋唐史学和宋元史学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拟于2020年9月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探索;2.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3.外国吏学的理论与流派;4.中外史学交流。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协办。  相似文献   

4.
正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拟于2020年9月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探索;2.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3.外国史学的理论与流派;4.中外史学交流。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协办。有意参会的学者可与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筹备组联系。  相似文献   

5.
《史学理论研究》2020,(2):124-124
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拟于2020年9月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探索;2.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3.外国史学的理论与流派;4.中外史学交流。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协办。有意参会的学者可与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筹备组联系。  相似文献   

6.
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举办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0—24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来自中国内陆、台湾,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98位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中国史学在21世纪更好地走向世界,加强中外史学交流和中外史学比较研究,进一步促进中国史学的发展。研讨会共收到论文85篇,其中关于历史理论的文章12篇,关于史学理论的文章20篇,关于中国史学的文章35篇,关于外国史学的文章8篇,关于中外史学比较的…  相似文献   

7.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林漫和邓家力于2015年7月22日对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王晴佳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访谈主要围绕着"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与历史书写"的项目内容展开,包括当前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世纪之交西方史学理论的变化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跨文化历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王教授在访谈中提出,当前史学有两大平行发展的潮流,但其共同之处在于突破近代西方为我们建立的知识架构;后现代主义并非被超越了,而是很多观念已经被内化于历史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批判,这与后现代主义有一定关联,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需要从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出发,这是一种唯物史观的方法;跨文化研究对当前的历史写作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可以提出很多新的选题;全球史研究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而需以具体的历史写作展开大量的实践性研究;在中外史学交流中仍然存在着"不对称"的问题。现将访谈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18—20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20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内地、台湾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新闻出版单位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八十余人出  相似文献   

9.
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名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36篇,会议围绕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历史哲学、史学流派与史学方法、史学理论专题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展现了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新进展。现将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应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性地位而言,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次会议上,一些学者就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展开了讨论。吴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唯物史观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他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解释范式做出概括,即生产力与劳动分工的演化牵动生产关系整体发生变革,而社会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着这种变革或迟或早...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史学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无疑是中美史学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剖析他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美史学是如何互动交流的,而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身的建设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在我国史学界正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下。基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进程中,陈垣既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史学变革的影响,又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史学。他在中外交通史研究中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揭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和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史学研究方法上,他注意总结中国古代的考史之法,推陈出新,为新史学考证建立范式。他建设民族化史学的成果,影响和鼓舞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本土化发展。在20世纪新史料大发现的潮流激励下,陈垣形成了重视史料、扩充史料,搜集、整理、考辨史料的系列思想和方法,其创立的史源学尤为突出。他以近代科学精神指导历史考证,通过缜密精审的考证过程解决大量历史疑案;他在《通鉴胡注表微》中总结考证方法,推动新历史考证学的发展。他在总结中国传统史学精华、借鉴西方近现代史学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史学开辟了宗教史、中外交通史、年代学、历史文献学等新的学科领域。他还身体力行,倡导刻苦治学、实事求是、力求创新、谦虚谨慎等优良学风,垂范影响了20世纪几代学人。  相似文献   

12.
元代中外交通的频繁,大大开阔了史学家的眼界,域外史地述数量增多,记载范围比前代扩大,史学世界性意识得到发展。元代史学的世界性意识表现在:第一,通过考信边疆、域外史地,越来越清晰的边疆、史地概念及世界观念不断增强;第二,通过对中外化交流的历史记载,进一步认识中华明在世界范围的重要地位和中外历史发展的联系性。元代史学开阔的世界性意识对明清两代的思想观念和学术研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自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史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开拓研究新领域的探讨中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例如要求开展对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希望关注各个时代处于边缘化的史家和史著,倡导从子部、集部书籍中发掘传统史学思想的内容,重视现代史学史的研讨等,各方面皆取得不少成绩。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还需要主动地放开视域,不能将考察空间局限在现在中国领域的范围之内,即需要在东亚的视域下进行中国传统史学发展史的研究,并加上关于中西史学交流及史学比较的探索。这对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持续、健康与深入,更具有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史学理论研究》2007,(1):152-152
2007年10月,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将在厦门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和《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中外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日前,会议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15.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时期涌现出来的史学大师之一,对我国史学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多名师大家均认为其史学思想受乾嘉学派、兰克史学等影响,却很少论及其与新史学派的关系。本文试从中外新史学派的兴起、新史学派对傅斯年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傅斯年与新史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史学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每年都有一些成果问世,但从总体上看却嫌薄弱。近年,随着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相关项目的立项,以及最近几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都将“中外马克恩主义史学思想”列为议题之一,使我国的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明显加强。本期发表的这组文章,反映了这方面研究的一些新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书写,基本遵循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以中国学者的中国史研究为主体,至于与域外学术的关联互动则被作为一个边缘因素、次要方面来处理,归入中外史学交流、西方史学在华传播的范畴。这种做法一方面突出了中国史学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际性视野的缺失和对域外因素的低估。实则,域外学术是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生成演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正>张芝联先生(1918—2008)致力于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行走在中外(西)史学交流的路上。2000年出版的《张芝联讲演精选(1979—1999)》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张芝联先生在中外交流中的丰富经历。该讲演集收录的是改革开放20年来张先生在国外各大学、学术机构(诸如巴黎第一大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式,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其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学习老一辈史学家的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