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郭振铎主编的《宗教改革史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大32开,35万余字。全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目前我国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宗教改革史。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大专院校历史系教学大纲中关于开设《宗教改革史》课程的要求和高校历史、政治、中文、法律专业教学的需要,作者撰写了适合于我国大专院校教学的《宗教改革史》教材。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宗教改革的许多问题作了新的阐释,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全书共十四章:绪论、宗教改革的起源和评述、宗教  相似文献   

2.
宗教改革时期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宗教改革时期的政体研究是英国政治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章。最近30年来,英国史学界中以G.R.埃尔顿为首的学派异军突起,大有左右都铎史研究领域之势。埃尔顿关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政体问题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3.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奥林是一位汲取"耶丁范式"以推动和深化16世纪天主教改革研究的重要学者,他不认同将16世纪天主教史等同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传统观点,而强调天主教内部也有长期的改革运动,理应从正面重新对其加以审视。奥林始终认为,天主教改革是发轫于中世纪晚期的一场富有建设性的革新运动。在数十载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他编纂史料集,讲授相关课程,努力挖掘和呈现被歪曲、被忽视的天主教历史,为确立天主教在历史解释中的主体性贡献颇多。但奥林的"天主教改革"诠释框架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将16世纪天主教史仅视为一部改革史,从而遗漏了天主教作为多网络信仰共同体,在回应时代挑战中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于16世纪初引发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它标志着欧洲已经持续了近千年的中世纪史结束和近代史开端。毋庸置疑,以迄今为止的世界史观,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国史、欧洲史以及世界史上,在政治、经济尤其是精神文化等领域内展示了新旧交替的重要内容。转换视角,从世界史转向全球史,从世界史观中的国别区域独立发展史转向全球史视野下的人类文明趋合史,仍然可见路德宗教改革包含着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进  相似文献   

5.
郭振铎主编的《宗教改革史纲》,最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欧洲基督教改革史的专著。该书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大专院校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开设《宗教改革史》课程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基督教史及其改革的许多问题作了新的阐释,并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科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宗教改革理论体系,系统、完整而深刻地阐述了欧洲中古后期发生的基督教大分裂的斗争史,可以说是建国四十年来我国世界史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宗教改革史纲》全书共分十四章,对  相似文献   

6.
苏珊·卡兰特-纳恩是美国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史专家。她早年汲取社会学方法,受结构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启发,并在默勒、斯克里布纳与戴维斯等社会史学家的影响下,投身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为这一取径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卡兰特-纳恩的早期著作探讨萨克森与图林根的乡村和领地城市在宗教改革冲击下的社会变化,可谓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的范本。但其研究方法没能揭示为何在宗教改革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民众仍旧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的某些信仰敬虔方式,对新教如何重新构建民众的宗教活动亦缺少深刻的解读。卡兰特-纳恩意识到社会史取径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转而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同时接纳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从而参与开创了宗教改革文化史研究领域。她撰写多部有关仪式与情绪的史学著作,借由开掘新教与普通信众在宗教习俗与信仰操作方面的互动和博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逻辑,让德国宗教改革史研究别开新境。  相似文献   

7.
《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展现出历史事件研究的新前景 ,即不再把事件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 ,而将其作为透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事件路径”的历史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和看待时间的不同方式。在史学研究中 ,“事件路径”是沟通宏观与微观、结构与事件的有效途径 ,它与社会史、总体史、叙事史等当代史学的新进展并行不悖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城 《世界历史》2003,2(1):86-97
20世纪的历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历史学家赫克斯特早在世纪中叶就把这一变化定性为“历史学革命” ,并且将这一革命与 1 7世纪的“科学革命”相提并论 ,同样视为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①。 2 0世纪的历史学革命深入到史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英国宗教改革史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2 0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波拉德奠定的。从世纪之初始 ,波拉德主持伦敦大学的都铎史研究达 50年之久 ,埃尔顿评价这 50年的都铎史研究 ,“产生了一代具备专业态度、经过专业化训练的都铎学者 ,其结果是彻底改写了 1 6世纪的英格兰历史”…  相似文献   

9.
王琛 《史学史研究》2023,(4):87-104
本文分析了自文艺复兴时代以降“威尼斯神话”概念的演变以及对威尼斯历史书写产生的影响,总结了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威尼斯神话”的建构与解构、诠释与运用。本文认为,“威尼斯神话”贯穿了文艺复兴以降的威尼斯历史书写,从作为展现威尼斯政治、社会秩序的价值观、理想形象和历史记忆,进而褪去政治色彩,逐渐成为考察威尼斯历史的主导性研究路径。其框架结构与书写实践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折射出文艺复兴时代以降西方历史书写范式的转变,突显出历史与现实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一个可以被称作"个体化"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历史不再被视为大规模社会政治力量的结果,历史研究的对象也进而从结构性的宏大问题转向个体的经验与感受。~①史学的个体化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传统认知,它将不论是研究历史规律的"大写历史"(History)还是研究具体历史问题的"小写历史"(history)都予以彻底解构,不但否认了历史的单一  相似文献   

11.
查理五世与德国宗教改革张春林查理五世当政时期恰值欧洲社会大变革,在他统治区域内发生了欧洲近代国家形成、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发现和殖民地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目前人们对欧洲16世纪的历史研究更加重视,但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慈善史作为史学研究的分支,是近代以来学科体系确立和细化的产物。民国时期中国慈善史研究并未成长为一门史学分支,而是依附于荒政史和救济史等领域。改革开放后,中国慈善史研究顺时应势成长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并渐成学术体系,迄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程。现有中国慈善史研究成效显著:文献整理取得突破;研究范围开阔多样;史学诠释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壮大并交流频繁;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学界研究论著迭出;国外学界研究成果喜人。但当前中国慈善史研究有进一步深化与突破的空间,可从如下三方面着力:弥补中国慈善史现有研究的薄弱与阙如;形成一个贯通古今中外的中国慈善史研究体系;确立历史研究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推动慈善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及运用。  相似文献   

13.
乃耀 《世界历史》2001,(6):119-120
由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与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世界中世纪史学术年会于2001年5月24日至5月28日在济南和曲阜两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6所高校、科研和出版单位的学以及海外华人、日本同仁约6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的讨论议题是:1.新世纪世界历史研究的新课题与新方法;2.科技的力量与艺复兴;3.思想解放与宗教改革;4.世界明与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论路德宗教改革对经院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的神学哲学,宗教改革则是标志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初露端倪的神学革命。基于这种既定的结论性认识,欧洲思想史特别是宗教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在强调经院哲学的反动落后性、宗教改革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夸大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对立。本文试图从对经院哲学和宗教改革的具体分析中探讨其中的继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今天参加这个会,听到诸位对于四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成就的综述和分析,很受鼓舞,很受启发。我想说的关于过去成就方面的内容,超不出诸位发言之外,这里不再重复。现在谈谈个人对于中国史学史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个人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两点希望。史学史往往不太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在一些大学的历史系里也是如此。为什么?简单地说,因为人们觉得它远。相对于现实来说,历史和反映历史的史学已经远了一层;史学史作为史学发展过程的反映,是史之史,当然也就更远一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人们更重现实。这无疑有其合理性。如果不是为了现实,作为历史之反映的史学的存在价值都将成为问  相似文献   

16.
马丁 《世界历史》2020,(2):45-60,I0004
在瑞士近代工业发展史上,钟表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考察其历史,瑞士钟表业的奠基时期与欧洲的宗教改革时期恰好重合。可以说,瑞士钟表业从初创到迅速发展,并最终能够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钟表王国”,无不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为钟表业在瑞士的建立、发展、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宗教改革中的一些法令为钟表业的发展排除了劲敌首饰业,并将那些从事首饰业的工匠转化为钟表业的潜在技术人员;宗教改革的“衍生物”,即受到宗教迫害的法国难民等,则为瑞士钟表业的兴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以及销售网络;宗教改革还从精神层面间接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染了瑞士人的思想观念,培养出瑞士人执着的工匠精神,为钟表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因素。宗教改革不仅助推了钟表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瑞士城市化发展和其他产业,对瑞士近代经济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剑桥印度史》和《牛津印度史》为代表的正统印度史学的历史地理学把印度的地理环境表述为一个单一而封闭的自然区域。这种历史地理学和东方专制主义观念一起,塑造了作为正统印度史学基石的印度文明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以《新剑桥印度史》为代表的新印度史学不仅重构了印度的历史地理学,把印度的地理环境描述为一个多元而开放的地理空间,还解构了正统印度史学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从而完全解构了正统印度史学的印度文明观。其结果是,新印度史学创立了一个新的历史空间,实现了从文明到空间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全球史的争论,不仅考验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理解,同时也寻求非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思路。这在历史解释和研究设计两个层面上影响着历史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科泽勒克的时间层次理论拓展到全球空间,以此反思全球概念史的多种可能性。为此,本文将引入"空间层次"概念。首先详细探讨历史化及其与空间化和时间化的关系和互动;其次思考全球空间和时间的复杂性对比较史学和概念史的影响;再次引入一套全球史的三重张力框架——规范性张力、时间张力与空间张力,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全球概念史来具体展开历史研究问题。就时间和空间而言,以往的全球史所讨论的,要么是欧洲强国是否领先非欧洲国家的问题,要么是所谓西方的线性时间观与非西方循环时间观之间的对立问题。本文以时间层次为出发点,打破线性与循环的对立逻辑,转而强调一种基于(历史)人物的、多语言的、全球性的概念史,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时空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的影响,是判断宗教改革性质的重大问题。为此,需要分析宗教改革爆发前后的社会矛盾、改革的各项措施和农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纲领,从而阐明市民、农民推动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由于德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市民与君主结盟无法实现,而是采用了市民与农民相联合、自下而上推动德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方式。通过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德国告别了中世纪,走向了近代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0.
1520—1526年德国基督教社区宗教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宗教改革史研究走上了细致描写和系统分析的轨道。学者们努力探讨运动兴起地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避免用一般性的结论来概括各种不同性质和目标的宗教改革运动。这样,宗教改革运动的多元性就充分显示出来。 在所有的宗教改革流派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下层市民和农民的宗教改革。这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督教社区”,以便“首先考虑上帝的荣耀,其次考虑公共利益”。盖斯迈尔说;“你们要消灭和驱逐一切不敬神者,因为他们歪曲上帝之言,压迫平民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